<h3> 2019年的初夏,一张“ 品牌学校·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的通知,让三十个名字不期而遇。</h3> <h3> 那时我们以为,“卓越”是我们历经笔试、面试、学校访谈考核等遴选环节后抵达的终点,一份被认证的荣誉。</h3> <h3> 六年后的深秋,当我们在报告厅里细数成长与收获,我们坚信,卓越,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共同走过的这条路本身。</h3> <h3> 这条路,始于一次严格的遴选,却成全了一场温暖的同行。</h3> <h3> 六年间,我们亲历“双减”“双新”的教育转型,直面AI赋能带来的时代变革,更在一次次“教育对标”的行走中,汲取名校智慧,思考落地路径。</h3> <h3> 从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四中及其盟校的课程选择之力,到苏州、杭州教育高地的差异教育之暖;从珠海教博会的创新图景,到雄安、成都、潍坊、晋中、宜昌、沈阳、赤峰、北京等地的优质实践——我们带着问题出发,携方案回归,逐步完成从“管理者”到“思想者”、从“个体优秀”到“群体卓越”的深刻蜕变。</h3> <h3> 在本次终期展示中,一个核心共识愈发清晰:品牌,不再是宣传的外衣,而是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h3> <h3> 它始于对教育本真的坚守,成于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化表达,最终落地于每一个师生共创的教育现场——这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闭环,也是一次教育领导力的深度实践。</h3> <h3> 终期展示活动由培训班学员、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吴芳颜书记主持。</h3> <h3>第一组:品牌学校创建的思考与行动</h3> <h3> 陈鹏飞校长用不同岗位的多元答卷诠释卓越的落地;姚家辉校长在洞见中破解当前教育的应对实策;许李易校长在谷公文化的传承中树立红色品牌;张武夷校长将思考转化为嫁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变革力量。</h3> <h3>第二组: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奋斗之路<br></h3> <h3> 柯庆明校长从评价改革破局,让师生共同成长;刘炳坤校长在课堂中找回教育的本真;林怡谋校长在“启性”文化传承中找到特色办学的内生力量。郭耀梅校长及其团队则以一场“见卓越·成卓越”的成长叙事,以点带面,呈现了每一位学员在学习之后的辐射引领实践,从一个个“小我”迈向一所所学校中的“大我”,实现了培养一个,进步一片的培训初衷。</h3> <h3> 郭校长的一首《卓越同窗赋》,让我们看见——卓越,原来也藏在这六年彼此照亮的温暖时光里。</h3> <h3>专家引领:拔高视野,指明方向<br> 在展示尾声,原南通市海安市教育局汪宁局长作为结业导师,对整场活动进行了综合点评。他以深厚的教育管理经验与前瞻视野,帮助学员们深化认识、厘清方向,实现从“办好一所学校”到“影响一个区域”的价值升华,同时诗意地为培养工程画上了充满意蕴和希望的省略号……</h3> <h3> 从2019到2025,六年,像一条静谧深流的河。我们在这条河里打磨教育的理想,洗涤办学的困惑,也淬炼着对“卓越”二字的理解。</h3> <h3>曾经,我们以为卓越是遥远的山峰;<br>六年走过才懂得,卓越是一条长路的坚持,是一片森林的共生。</h3> <h3> 终期展示,不是为了标榜成绩,而是为了呈现变革的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与反思复盘,力求形成一套可思考、可借鉴、可迁移的方法论与能在漳州区域生长的公共教育资源。</h3> <h3> 六年历程,我们曾“独上高楼”,也曾“同舟共济”,如今更要“乘风破浪”。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将带着这份沉淀六年的智慧,回到各自的教育现场,在漳州大地上继续这场永不停歇的教育追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