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这座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处处弥漫着历史的醇厚与文化的芬芳。而在众多古迹中,五里桥(又称安平桥)以其“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赫赫声名,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我,便是这无数游人中的一员,更有幸,与这座宏伟的石桥结下了三次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踏足五里桥,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彼时,我尚是初来泉州的旅人,对这座古桥充满了好奇与想象。远远望去,灰白色的桥身在碧水之上连绵延伸,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海湾之上,气势恢宏。近前,踏上那由巨大条石砌成的桥面,脚步似乎都变得小心翼翼。桥墩呈船形,巧妙地抵御着水流的冲击,每一块石头都饱经风霜,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桥上两侧的护栏石,虽已不完整,但依稀可见当年的规制。我沿着桥一步步走着,试图丈量它的长度,感受那份“五里”的实在。桥下,水波荡漾,渔船穿梭,古老的桥与现代的生活和谐共生。那一刻,我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与毅力,他们如何能在一千多年前,凭借简单的工具,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初游,是视觉的震撼,是对历史的初步触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来到五里桥,已是数月之后。这一次,我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我选择了一个清晨,桥上行人稀少,只有清脆的鸟鸣和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我放慢脚步,仔细观察桥上的细节:那些雕刻着祥禽瑞兽的石栏,虽已模糊,但仍能窥见当年的精美;那些散落在桥面的石佛造像,历经风雨侵蚀,更显古朴庄严。我了解到,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宋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见证,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载体。站在桥上,望着桥下宽阔的水域,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商船扬帆起航的号子,感受到那股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海洋精神。再游,是心灵的沉淀,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重访五里桥,已是深秋。或许是心境的变化,或许是季节的渲染,这次五里桥在我眼中有了不同的韵味。没有了初见的惊叹,也没有了再游的刻意,我如同老友重逢,带着一份平和与亲切。我坐在桥边的石凳上,看夕阳的金辉洒满桥面,给古老的石块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芒。看晚归的渔舟点缀在水面上,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我闭上眼睛,倾听着潮水的声音,感受着微风带来的清凉,仿佛时间在此刻都慢了下来。五里桥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迹,它更像一位沉默的长者,包容着世事的变迁,给予来访者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三游,是与历史的对话,是寻求内心平静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游五里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它不仅是泉州的一张名片,更是历史的丰碑,文化的瑰宝,以及一份能触动人心底的安宁。这座用石头写就的史诗,将继续静卧于天地之间,向世人回响着关于时间、关于坚韧、关于生活的永恒主题。而我的脚步,或许还会再次踏上,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