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

宋英瑜

<p class="ql-block"><b>艺术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尊重探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体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种。</p><p class="ql-block">‍一、模仿说</p><p class="ql-block">‍艺术起源于模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这是西方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强调了艺术与客观世界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二、表现说</p><p class="ql-block">‍艺术起源于人类内心情感和思想表达的需要。强调艺术的本质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而非对外部现实的模仿。</p><p class="ql-block">‍三、巫术说</p><p class="ql-block">‍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和活动。原始人通过绘画、舞蹈、咒语等企图控制自然、祈求狩猎成功。</p><p class="ql-block">‍四、游戏说</p><p class="ql-block">‍艺术起源于人类过剩精力的游戏冲动,是一种无功利、自由的活动。</p><p class="ql-block">‍五、劳动说</p><p class="ql-block">‍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劳动为艺术创造了主体(人)、对象(题材)和形式(节奏、韵律等)。</p> <p class="ql-block">西方审美范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美:呈现出单纯、静穆、和谐、完整的特点。优美是由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p><p class="ql-block">‍ 崇高:显示出一种“深邃感”蕴含着自我超越精神。崇高源自希伯来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p><p class="ql-block">悲剧性:悲剧往往与死亡和痛苦相联系,然而,作为生理规律的死亡和作为心理现象的痛苦,本身并没有悲剧意义。死亡和痛苦的悲剧意义在于,它们以某种方式代表、体现和肯定了某种理想、某种价值。</p><p class="ql-block">喜剧性:与讽刺、嘲笑、幽默等概念相联系。喜剧性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讽刺社会现象的深度喜剧,也有轻松愉快的通俗喜剧。</p><p class="ql-block">丑:不符合传统美的标准的事物的美。这种审美形态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反叛传统美学标准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荒诞:主要表现了一些荒谬、无意义的事物或情境所具有的美。荒诞性的审美形态常常被认为是对传统审美标准的一种挑战和颠覆。</p> <p class="ql-block">崇高与悲剧</p><p class="ql-block">内涵</p><p class="ql-block">悲剧:悲剧的内涵在于冲突、抗争与毁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p><p class="ql-block">崇高: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p><p class="ql-block">形式</p><p class="ql-block">悲剧:悲剧的形式通常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p><p class="ql-block">崇高:自然界的崇高以其数量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经常以突破形式美的形态展现,如锐角、方形、巨大等。</p><p class="ql-block">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悲剧:悲剧旨在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并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崇高:崇高感包括两种不同的感情,首先是恐惧,然后是惊奇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尼采关于悲剧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神精神:以太阳神阿波罗为象征,代表造型艺术,用光明幻景掩盖痛苦,让人沉醉于个体完满的梦境,获得生活勇气,体现个体化原理</p><p class="ql-block">酒神精神:以酒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代表音乐艺术,撕碎虚幻表象,展现世界本真,消解个体界限,使人回归万物统一的状态,体验自由与永恒生命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悲剧的起源与本质</p><p class="ql-block">悲剧源于日神与酒神精神的斗争与结合。从酒神节庆的狂欢幻觉,到萨提儿歌队的艺术模仿,再到戏剧形式的出现,酒神音乐不断向日神形象世界迸发,最终孕育出悲剧这一艺术顶峰</p><p class="ql-block">悲剧快感的来源</p><p class="ql-block">悲剧快感来自“形而上的慰藉”:通过个体毁灭引导人脱离现象,回归世界本质,与永恒生命合一,在审美层面赋予无意义的世界生成过程以意义,让人感受世界意志的生存快乐</p><p class="ql-block">悲剧的衰落</p><p class="ql-block">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开启的科学主义世界观是悲剧衰落的根源,其用抽象逻辑和经验主义回避世界无意义的本质,导致悲剧的形而上学信念崩塌。</p> <p class="ql-block">中国雕塑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上古至秦汉</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商周): 三星堆的青铜神像、面具,以其夸张的双眼、巨大的双耳和凌厉的线条,展现出一种沟通天地的神秘与威严之美。</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以其数量之巨、写实之精、气势之磅礴,展现了帝国一统的秩序与力量之美。每个俑像都独一无二,神情肃穆,组成了一支沉寂于地下的庞大军阵。</p><p class="ql-block">2. 魏晋南北朝至唐</p><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的传入与融合 这是中国雕塑的黄金时代。从云冈石窟的浑厚雄健,到龙门石窟的秀骨清像,再到麦积山石窟的甜美微笑,佛教造像逐渐从印度的秣菟罗风格与中国士人审美相结合。</p><p class="ql-block">盛唐的丰腴与华贵: 唐代雕塑达到顶峰,以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为代表。身体曲线饱满流畅,衣纹如水波般垂下,整体气势恢宏,体现了大唐盛世的自信、开放与包容之美。</p><p class="ql-block">3. 宋元明清</p><p class="ql-block">宋代: 艺术重心转向世俗生活。山西太原晋祠的彩塑侍女像,身材窈窕,表情细腻,姿态自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女子,展现出一种温婉、写实的人情之美。</p><p class="ql-block">明清: 雕塑技法更趋精细繁复,但少了一些前朝的大气。如北京雍和宫的檀木大佛,工艺登峰造极,细节无比华丽,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藏传佛教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 核心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1. “气韵生动”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准则,也是构图的终极目标。构图不是为了准确地再现物体,而是要安排出画面的“气”和“韵”,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律动和内在精神。构图中的疏密、虚实、开合,都是为了引导“气”在画中流转贯通。</p><p class="ql-block">2.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家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合作者。构图体现的是画家心中对自然秩序的领悟,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因此,画面是一个自足的小宇宙,山、水、树、石、人、屋各得其所,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二、 核心构图原则与手法</p><p class="ql-block">1. 散点透视法 / 动点透视法</p><p class="ql-block">2. 留白 —— “计白当黑”</p><p class="ql-block">3. 虚实相生</p><p class="ql-block">4. 疏密有致</p><p class="ql-block">5. 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6. “S”形构图 / 之字形构图</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的构图美学,本质上是一种 “心象”的布局。它不拘泥于视觉的真实,而追求意境和哲思的真实。通过散点透视、留白、虚实、疏密等手法,画家在二维平面上经营出一个气韵流动、可居可游的三维心理空间。这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深刻的世界观和生命观的体现,让观者在尺幅之间,体验“卧游”之乐,感悟天地之无限。</p> <p class="ql-block">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p><p class="ql-block">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是中国宋词史上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流派。</p><p class="ql-block">婉约词派</p><p class="ql-block">婉约词派是宋词的主流和正宗,其风格含蓄蕴藉,情感细腻委婉,内容上多描写个人际遇、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讲究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丽。</p><p class="ql-block">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题材内容: 以“艳科”为主,专注于个人情感世界。常见题材有:</p><p class="ql-block">男女爱情、伤春悲秋、离愁别绪</p><p class="ql-block">2. 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含蓄委婉:情感不直接宣泄,而是通过景物、意象来烘托,讲究“意在言外”。</p><p class="ql-block"> 音律和谐:格律严谨,语言音乐性极强,读来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豪放词派是宋词的一大革新,其风格恢弘雄放,境界开阔,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词的题材扩大到人生、社会、历史的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题材内容: 无所不包,“以诗为词”。</p><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抒发爱国热情,表达收复失地的壮志。</p><p class="ql-block">人生感慨:咏史怀古,探讨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田园山水:描绘壮丽山河,抒发旷达胸襟。</p><p class="ql-block">2. 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大气磅礴:气象恢弘,境界开阔,有阳刚之美。</p><p class="ql-block">不拘格律: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有时会突破音律的束缚。</p><p class="ql-block">直抒胸臆:情感奔放,率真豪迈,不喜含蓄曲折。</p><p class="ql-block"> 语言奔放:多用宏大的意象、夸张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节奏是格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任何格律都是建立在人类对节奏的天然感知之上的。平仄的交替、押韵的间隔,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一种更精致、更稳定的节奏感。没有节奏感,格律就成了一堆僵死的条文。</p><p class="ql-block">2. 格律是节奏的升华和固化:</p><p class="ql-block">· 格律将自由、天然的节奏感,通过一套精密的规则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一种高度凝练、富有音乐美的形式。它是对节奏的“提纯”和“强化”。</p><p class="ql-block">· 例如,人们本能地觉得“哒-哒-哒-哒”有节奏,而格律则将其规定为“平-仄-平-仄”,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3. 对立与统一:</p><p class="ql-block">· 统一性:在格律诗中,格律与节奏是高度统一的。诗的节奏完全由格律所规定和体现。遵循格律,就能产生预期的、优美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对立性/张力:在创作中,高明的诗人有时会在格律的框架内进行微妙的变奏,即在个别地方打破固定的平仄或节奏模式,以表达特殊的情感或突出重点。这种“破格”恰恰是在与格律的张力中,产生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现手法:中国山水画注重笔墨,运用皴擦点染等技法表现自然神韵,追求意境和气韵,不拘泥于细节真实。西方风景画注重写实,强调光影效果、色彩运用和空间感,通过明暗对比和冷暖色调搭配营造氛围。</p><p class="ql-block">工具材料:中国山水画主要使用毛笔、墨、宣纸或绢,色彩上有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等形式。西方风景画多用油画颜料、画布,也会使用水彩、粉彩等,色彩丰富且层次感强。</p><p class="ql-block">构图与空间: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画面空间自由流动,以“高远”“深远”“平远”表现空间层次,构图讲究虚实结合,留白是重要手法。西方风景画采用焦点透视,强调空间深度和立体感,画面有明确的焦点和景深。</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中国山水画深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常寄托画家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体现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西方风景画受科学和人文主义影响,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再现,反映人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p><p class="ql-block">艺术理念:中国山水画追求“神似”,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与意境表达。西方风景画追求“形似”,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强调光影、色彩和质感的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