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萨拉热窝

L j

<p class="ql-block">  游览萨拉热窝,是我这次来巴尔干旅游的一个重点。上个世纪,在我国热映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中游击队员瓦尔特的机智勇敢、钟表匠谢德为救战友从容赴死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尤其让我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 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巴尔干半岛中东部,米利亚兹河穿城而过,四周环山,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约27万 ,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宗教熔炉",萨拉热窝以多元文化、历史事件和坚韧的城市精神闻名,被誉为"欧洲的开罗"和"穆斯林都城"。</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全城有100多个清真寺,当我们的大巴驶进萨拉热窝时,大小不一的清真寺不时的从车窗外闪过。</p> <p class="ql-block">  街道整洁干净,人们衣着整齐,看不出一点战争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咖啡馆里,人们三三两两悠闲的品尝着手中的咖啡。</p> <p class="ql-block">  这座清真寺不是很高大,远远的只见高高的宣礼塔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座有规模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既然有规模,我就在此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市政厅,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896年奥匈帝国时期,由捷克建筑师亚历山大.维特克设计,融合新摩尔式与伊斯兰风格,曾为国家图书馆,1992年波黑战争中被焚毁,2014年重建后成为文化展览中心。</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属新摩尔式风格,外观红黄条纹,内部彩绘玻璃穹顶、几何图案雕刻和阿拉伯花纹装饰,体现东西方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市,米里雅茨河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横跨米里雅茨河,是一座具有奥斯曼风格的石拱桥,始建于16世纪,现存主体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结构。该桥因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此遇刺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现作为步行桥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全长38.7米,连接萨拉热窝老城区,采用奥斯曼风格石拱设计,桥墩建有分水尖结构。其核心历史事件是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桥北端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直接引发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p><p class="ql-block"> 一座小小的石拱桥竟然有这么多故事,那就再次打卡拍照吧。</p> <p class="ql-block">  桥旁设有"萨拉热窝1914"博物馆,展出事件影像及档案。在博物馆外,有一辆汽车,据说是当年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时乘坐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展出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我与斐迪南大公夫妇“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刺客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1894年7月13日﹣1918年4月28日),塞尔维亚族,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人,东正教信徒,贝尔格莱德学生。主张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等斯拉夫地区脱离奥匈帝国并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南斯拉夫。</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使用勃朗宁M1910型手枪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该事件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因未满20岁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1918年4月28日因肺结核死于波希米亚特莱森塔监狱。</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时期曾在刺杀地设立纪念石板并命名普林西普桥,1990年波黑独立后拆除纪念物,桥名恢复为斐迪南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刺客所站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中展出的部分实物。</p> <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波黑战争爆发后,萨拉热窝市区遭到塞族武装全面围困,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包围战。至1993年初,波斯尼亚军队为突破封锁,决定在市区与萨拉热窝机场之间修建地下通道。隧道选址布特米尔村村民吉斯·科拉尔家的汽车库作为入口,利用建筑物掩护规避炮火袭击。</p><p class="ql-block"> 这座房子就是布特米尔村民吉斯·克拉尔的家。房子上的弹孔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战争结束后 隧道入口所在的科拉尔家族住宅被改建为战争博物馆。现存遗址保留三个主要展示区域:</p><p class="ql-block">入口处保留原始弹痕</p><p class="ql-block">战争影像资料</p><p class="ql-block">25米原始隧道实景体验区</p><p class="ql-block"> 此隧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战争遗产保护项目" 其现存实体成为研究现代城市围困战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波黑政府于2012年将其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p><p class="ql-block"> 我在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弹孔反映了当年“波黑战争”的惨烈程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隧道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隧道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隧道是1992-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波斯尼亚军队为突破塞族武装封锁而建造的地下军事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条隧道连接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市区与机场区域,在长达1425天的围城战中承担物资运输、人道援助和人员撤离的核心功能。隧道主体由简易工具挖掘完成,现存遗址保留原始结构并改造为战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在战争隧道中,似乎还能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慌。</p>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在波黑战争期间,死亡人数近30万人。战争隧道墙壁上是部分死难人员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战争期间存放武器弹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尊塑像再现了战争带给妇女与儿童的灾难是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  一对夫妻在隧道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名少年走出隧道前,在留言簿上留言,我想一定是希望萨拉热窝从此再无战争,人民永享安宁。</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的两座建筑在波黑战争中遭受重创。</p> <p class="ql-block">  战后重新修复的两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在萨拉热窝的老街上,看到一个海报,好熟悉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是我们最喜欢的电影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电影里的取景地—清真寺,钟表匠谢德在这里牺牲,瓦尔特等游击队员在这里与德军展开激烈的枪战……</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给清真寺的入口拍个特写。</p> <p class="ql-block">  步入清真寺,其内部装饰比较简洁。</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钟楼上瓦尔特与其他游击队员奋勇杀敌,并成功脱险。</p> <p class="ql-block">  瓦尔特从这道墙外走过,目睹了谢德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  记得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被德军追击时,是铁匠铺的工人掩护了他们。我们来到了铁匠铺的取景地,当年电影中铁匠的儿子成为了现在的老板。</p> <p class="ql-block">  泛黄的纸张上写满了真诚。</p> <p class="ql-block">  我在铁匠铺里挑选精美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  找寻谢徳的钟表店未果,询问领队后得知,当年关于钟表店的场景是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也就是说,真实的钟表店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街之前,再为清真寺的钟楼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  瑟比利喷泉是老城中心一个重要的地标,它四周可以喷涌出供人们饮用的泉水。据说如果喝了瑟比利的泉水,就可以在有生之年再来一次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人们可以在当年瓦尔特战斗过的地方品着美酒、喝着咖啡,与亲朋小聚。</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一个取景地。电影中一些游击队员牺牲了,德军让死者的亲属前来认领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走在这里,耳畔又响起了德军的声音“萨拉热窝的公民们,向你们发出最后一次公告……”。</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黄堡的途中,有一片白色墓地,据说这里的死者多是死于1992~1995年,也就是波黑战争期间。</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堡(建于18世纪, 可俯瞰萨拉热窝全景),这里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 拉热窝》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红色屋顶与白色的墓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  我在黄堡俯瞰萨拉热窝,电影中的镜头一个个在脑海中闪现。是的,萨拉热窝是个美丽的城市,曾经这里的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愿这里从此不再有战火硝烟,这里的人民永享和平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  我与两位团友在黄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萨拉热窝的行程,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个不大的城市,其多元的文化、在此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坚韧的城市精神,足以让世人牢记它的名字—萨拉热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