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风拂过钟鼓楼前的街道,我远远望见那座红墙绿瓦的古塔在蓝天下静静矗立,檐角层层叠叠,像翻开的书页,记录着时光的流转。一辆电动车缓缓驶过,车轮碾过斑驳的光影,交通信号灯规律地变换着颜色,仿佛在为这座古老城池的呼吸打着节拍。树影婆娑,电线横斜,现代生活的脉络悄然织入历史的肌理,而那塔,依旧沉稳地站在那里,看人来人往,听风起云涌。</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北京的老城仿佛被风轻轻唤醒。烟袋斜街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谁在暗蓝的天幕下撒了一把碎金。钟鼓楼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一个厚重,一个高远,像两位沉默的老友,守着中轴线的两端。我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这巷子里的旧梦。风里飘着烤红薯的甜香,也夹着老屋木门吱呀的声响,仿佛有谁在低语,说这街巷,不只是路,更是时间的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朝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鼓楼、钟楼是北京市中轴线的组成部分,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钟鼓楼有记载“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功能作用。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观景台,整座城池在夜色中铺展而开。远处钟楼静立,中轴线如墨线般贯穿南北,将古城的秩序与气度一寸寸勾勒出来。脚下是沸腾的市井,头顶是无星却明亮的天幕,城市的光晕模糊了天际。忽然,一座飞檐楼阁在灯火中浮现,红墙金饰,斗拱层叠,宛如从盛唐画卷中走出的幻影。那一刻,我竟分不清,是我在看城,还是城在看我。</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下的街道热闹非凡,一家名为“鼓楼观景台”的店铺招牌高悬,红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向过往行人招手。五彩斑斓的霓虹映照着来往的面孔,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边走边笑,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糖葫芦。我混迹其中,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这哪里只是观景?分明是走进了一幅活着的市井长卷。</p> <p class="ql-block">鼓楼商业街的夜,是被灯光点燃的节日。彩灯缠绕着屋檐,霓虹牌匾闪烁着“南门涮肉”“御食园”的名字,勾引着味蕾也勾引着回忆。人们三三两两漫步,有的在摊前试吃,有的倚着墙角拍合影。鼓楼的飞檐在光晕中显得格外生动,那一道道翘起的檐角,像是要挑破夜幕,把老北京的烟火气送上星空。</p> <p class="ql-block">钟楼夜色</p> <p class="ql-block">刚拐进烟袋斜街,一座彩绘牌坊便迎面而来,金底蓝字的“烟袋斜街”在灯笼映照下熠熠生辉。街道两旁的灰瓦红墙店铺错落有致,石板路被月光与霓虹共同浸染,泛着温润的光。我走过一家挂满手工艺品的小店,风铃轻响,像是在低语。路过“权信政邮清大”的老式门楼时,我停了停——那深灰色的复古邮筒静静立着,仿佛还封存着百年前某封未寄出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夜里的烟袋斜街,人声鼎沸。店铺招牌五光十色,行人穿梭如织,有人举着相机对准屋檐上的瑞兽,有人在小吃摊前排队等一串炸灌肠。我站在街心,看灯笼的红光洒在人们脸上,映出满足的笑容。这条不足千米的小街,像一条时光隧道,一头连着明清的市井,一头通向今天的喧闹。</p> <p class="ql-block">街角一处古建筑前,挂着“大清政信”的牌匾,旁边立着中国邮政的标志。一尊手持书卷的雕像静立门前,仿佛在守候某个迟到的读者。绿植环绕,几位行人低声交谈,背景里是雕花的门窗与朱红的廊柱。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处邮局,更像是城市记忆的收件箱,收着那些被遗忘的慢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