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游览甘泉大峡谷,下午乘车到延安市区已是下午的六点半左右。第二天早餐后8:00,我们乘车去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南泥湾景区游览。</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清晰,高楼林立,玻璃幕墙映着晚霞的余晖,像一座现代与历史交汇的门槛。延安,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城市,早已不是记忆中那个战火纷飞的边城。车流穿行在整洁的街道上,远处“延安国贸”的招牌在夜晚闪着光。我们住进市区的酒店时,夜幕正悄然落下,而明天的旅程,将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那段炽热的岁月。</p><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是宾馆八楼所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洒在纪念馆前的台阶上,红色的标志在建筑上方静静矗立,像一面不落的旗帜。我们仿佛不是来参观,而是来赴一场与历史的约定。那一刻,阳光正好,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进那段被岁月封存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这是队员张新海与张焕在纪念馆前手举《凤凰假日》的队旗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一群身着红色服装的某校学生整齐排列,手持标语,背景是纪念馆的宏伟建筑,金色的馆名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馆内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用时间与信仰筑起的殿堂。走进馆内,黑白照片静静挂在墙上,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画面仿佛仍在呼吸。几位参观者驻足凝视,有人轻声念出展板上的文字,有人默默点头。展厅里灯光柔和,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手稿,都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写满了牺牲、坚持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游览杨家岭。在前往杨家岭的路上,阳光穿过车窗洒在肩头,车外绿树成荫。我们下车时,一群人正在林间小道上行走…</p> <p class="ql-block">礼堂里,红色旗帜与横幅高悬,讲台上方挂着伟人的画像,墙上的标语字字如炬。我们站在这里合影,没有人喧哗。这里曾是中共七大的召开地,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就在这朴素的空间里悄然发生。如今,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游客,更像是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这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走进庭院,古朴的建筑、斑驳的石墙、绿树环绕的院落,立刻让人沉静下来。这里曾是中央机关的办公地之一,如今虽已不再繁忙,却仍保留着那份沉稳与厚重。我们站成一排合影,没有人急于离开,仿佛多站一会儿,就能多触摸到一点那个年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种过的菜地旁,一块标牌静静立着,上面写着几个字,顶部的五角星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菜地绿意盎然,泥土的气息混合着青草的芬芳。很难想象,那个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也曾在这里弯腰种菜,一锄一铲,耕耘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这片土地,不仅长出了蔬菜,更长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我们的队员张新海在讲述毛泽东的那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景点是枣园。阳光洒在“枣园”两个大字的石碑前,我们的队员围站在一起,笑容灿烂。这里曾是中央书记处的驻地,如今庭院幽静,树木葱茏。</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览墙上,红色与黄色的展板讲述着那段岁月。历史照片中,人们推着小车、扛着铁锹,在黄土坡上开垦。张焕和另一名队员站在展板前,专注地阅读,偶尔低声交流。他们不是在看展,而是在重新认识那一段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另一展区记录着劳模的事迹。王东枝正指着照片向同伴讲解,神情认真。那些名字或许已被时间淡忘,但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传统风格的建筑,任弼时同志的旧居前,拱形窗户、红色标语,我们几位队员再次合影。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阳光,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藏着一份敬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前,我们在冬日的阳光下站成一排。窑洞朴素,却承载着最不平凡的思想。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纸页翻动的声音,那是《论持久战》的草稿,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初稿,是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写下的中国未来。</p> <p class="ql-block">林荫道上,行人悠闲散步,树叶斑驳,光影在地上跳跃。这条道,曾走过多少匆匆的脚步?如今,它只属于散步的人、沉思的人、寻找记忆的人。</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们到延安南泥湾景区游览。车轮滚滚,再有四五公里就可到达目的地了。</p> <p class="ql-block">到达南泥湾,已经是中午的12:30左右。车行至景区入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行,山丘连绵,天空湛蓝。南泥湾,这个曾因“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而闻名的地方,如今依然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稻香门处合影。那座金色的拱形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把打开丰收之门的钥匙。人们站在门前,笑容灿烂,仿佛也走进了那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张焕高举国旗,迎风招展。山丘静静环抱这片土地,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这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脚下这片被汗水浇灌过的土地,是眼前这面随风飘扬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导览牌上,南泥湾景区的全景图清晰可见,景点星罗棋布,路线蜿蜒如诗。这片曾荒芜的土地,如今成了红色旅游的热土,也成了精神回归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前,人们再次合影。现代的建筑、红色的馆名、晴朗的天空,构成一幅新时代的图景。有人手持国旗,有人静静凝望,仿佛在说:我们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游客张焕张新海在仔细认真的观看展览。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也确实没有忘记他们。</p> <p class="ql-block">黑白照片前,两位历史人物(文年生、张德生)并肩而立,军装与中山装,刚毅与沉稳。文字讲述着第五十九旅的征程——从华北前线到绥德警备,从马栏到南泥湾。他们不是神话,而是真实走过黄土高原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巨大的镰刀锤子雕塑巍然矗立,我们站在它面前合影,国旗握在手中。绿树、远山、晴空,一切都那么宁静,又那么有力。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精神的朝圣——我们来过,我们看见,我们记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队员风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