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游

光州石翁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杭州,桂香尚未散尽,我们这些从河南潢川来的爱石人,在萧山“中国花木艺术城”参加杭州第七届赏石文化艺术节的间隙,偷得浮生半日闲,乘着地铁奔向心心念念的绍兴。早上出发,心里揣着的是对鲁迅笔下故乡的想象,对江南水巷的期待,还有一丝作为石友对园林奇石的特殊情怀。</p><p class="ql-block"><b> 一、 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一场精神的寻根</b></p><p class="ql-block"> 踏入鲁迅故居的那一刻,仿佛一步跨入了语文课本里。从古朴的台门、幽静的桂花明堂,到那间著名的、曾刻下“早”字的三味书屋,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然而,最让我这爱石之人心弦微动的,却是那片看似寻常的百草园。</p><p class="ql-block">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鲁迅先生的文字早已为这里的一草一木赋予了灵魂。我的目光,不自觉地在那些零散卧于墙角、点缀在泥土地上的石块间流连。它们并非什么奇珍异石,只是最普通的江南山石,表面被岁月磨得温润,缝隙里长着青翠的苔藓。但在先生童年的眼里,这些石头或许是他探险的“孤岛”,是捕捉蟋蟀的“堡垒”,是无限乐趣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参观鲁迅故居的意义,它远不止于“打卡”一个文学地标。它是一次精神的寻根,让我们得以触摸新文化运动旗手生命最初的年轮,理解他那深沉的乡愁与犀利的笔锋,最初是如何从这片土地汲取养分。对于我们这些终日与石头打交道的石友而言,此地更是一种启示:真正的“奇石”,或许不只在展厅的聚光灯下,也存在于这样平凡而生动的日常里,承载着记忆与情感,便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 二、 仓桥直街与青藤书屋:邂逅一个落魄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 离开鲁迅故居,我们漫步至仓桥直街。这里是活着的绍兴,一条条水巷,一座座石桥,乌篷船在狭窄的河道里欸乃而过,划破了水面的宁静,也划开了现代与传统的界限。两岸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的旧式民宅,生活气息浓郁。我们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本想感受市井烟火,却不期然间,与一个更为古老、狂放而落魄的灵魂相遇——徐渭的“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 这处藏于深巷的居所,小巧、简朴,甚至有些清冷。院中那株徐渭手植的青藤,历经四百余年风雨,依然虬枝盘绕,绿意盎然,仿佛主人那倔强而不屈的生命力。书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与他“青藤老人”“天池山人”的名号相比,显得过于寒素。</p><p class="ql-block"> 徐渭,这位明代天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潦倒不堪。他自评“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而后世却将他的大写意水墨推至顶峰,影响了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一代又一代大师。他就像一块未曾被充分打磨的璞玉,棱角分明,内里却蕴含着惊世骇俗的光华。站在他的画作前,那淋漓的水墨,狂放的笔触,能感受到他胸中那股块垒不平之气。他的落魄,是时代的不幸,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艺术的不羁与深刻。从鲁迅到徐渭,绍兴这片土地,似乎总在孕育着这种独立、批判甚至略带悲情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b> 三、 沈园:石头承载的千年情愫</b></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徐渭的唏嘘,我们步入以爱情故事闻名的沈园。此时的沈园,秋意正浓,荷叶残败,柳丝犹绿,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典型的江南园林格局。而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园中那些精心布置的园林石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它们或立于水边,或点缀于廊前,或叠成假山。这些太湖石、黄石,经过匠人的巧妙安排,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它们瘦、透、漏、皱,形态万千,在秋日柔和的阳光下,光影穿过石上的孔洞,在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仿佛无声的诗,立体的画。</p><p class="ql-block"> 在沈园这个充满陆游与唐婉凄美爱情故事的空间里,这些沉默的石头,似乎也被赋予了情感。它们见证了《钗头凤》的刻骨铭心,聆听了千年的叹息。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情感的容器,是历史的见证者。作为爱石人,我抚摸着这些浸润了江南烟雨与文化情愫的石头,心中涌起一种特别的共鸣。我们收藏奇石,追求的不仅是其形态的奇特,更是其与人文、与历史的联结。沈园的石头,正是这种联结的完美体现,它们为园林增添了骨相与气韵,也为游人的遐思提供了坚实的依托。</p><p class="ql-block"><b> 四、 绍兴滋味:酒香与菜香里的圆满</b></p><p class="ql-block"> 三处景点转完,已近正午。饥肠辘辘的我们,在沈园对面寻了一家地道的绍兴菜馆。点上几碟特色小菜:臭豆腐外酥里嫩,香气独特;茴香豆软糯咸香,正是孔乙己的“标配”;一盘清蒸白条鱼,鲜嫩无比;再配上一壶温热的绍兴黄酒。</p><p class="ql-block"> 酒色橙黄清亮,香气醇厚,入口甘甜,后味绵长。几杯下肚,半日奔波的疲惫一扫而空,微醺之中,上午所见的景、所感的情,仿佛都在这酒香里沉淀、发酵,变得愈发醇厚。这一餐,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绍兴风物人情的深度体验,为我们的文化探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带着醉意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多,我们带着满身的酒香与文化的气息,再次踏上地铁。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途中,列车时而在地下巷道里行进,时而还爬出地面,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而内心的充盈却久久不散。下午三点左右,我们赶回萧山花木城的奇石展厅,如同出征归来的战士,妥善地收纳起我们那些同样凝聚了天地灵气的展品。</p><p class="ql-block"> 这一趟绍兴之行,虽只是匆匆一瞥,却像品了一坛陈年黄酒,后劲十足。我们从鲁迅的乡土走到徐渭的孤傲,从沈园的深情走到水巷的日常,最后这一切,都融汇在一杯温润的黄酒里。作为爱石人,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石头的意境,不仅在案几展厅的方寸之间,更在广阔天地与深厚人文的交融之处。这半日的偷闲,是一次身体的远足,更是一场心灵的丰盈之旅。</p><p class="ql-block"> 光州石翁写于读石斋</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2日</p> <p class="ql-block"><b>  前面就是鲁迅中路啦!</b></p> <p class="ql-block"><b>  来绍兴,总要去趟鲁迅故里吧!去感受一下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去看看鲁迅笔下的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坐一次乌篷船,吃一下孔乙己的茴香豆,尝一下黄酒棒冰,如此美好,值得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编者留影于鲁迅中路鲁迅雕像前</b></p> <p class="ql-block"><b>  咸亨酒店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场景,现为绍兴市以鲁迅文化为主题的五星级酒店,融合历史场景与现代服务,提供餐饮、住宿及文化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鲁迅故里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来绍兴旅游的首游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周健人历史资料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字乔峰,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b></p> <p class="ql-block"><b>  周健人 像</b></p> <p class="ql-block"><b>  街两边不少店面都经营绍兴黄酒,度数较低,我们“北方人”喝着不很习惯,不过瘾。</b></p> <p class="ql-block"><b>  有年份的绍兴老酒</b></p> <p class="ql-block"><b>  绍兴黄酒是中国传统黄酒的代表,源于浙江绍兴,以糯米、小麦和鉴湖水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工艺酿造,具有琥珀色酒体、馥郁芳香和醇厚口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仓桥直街</b></p> <p class="ql-block"><b>  明代徐渭的“青藤书屋”</b></p> <p class="ql-block"><b>  《咏徐渭》</b></p><p class="ql-block"><b> 墨池深处卧龙行,</b></p><p class="ql-block"><b> 笔底苍茫带醉听。</b></p><p class="ql-block"><b> 千古青藤谁解意,</b></p><p class="ql-block"><b> 半生风雨一灯青。</b></p> <p class="ql-block"><b>  徐渭画像</b></p> <p class="ql-block"><b>  徐渭的水墨画——葡萄</b></p> <p class="ql-block"><b>  “青藤草屋”院内的假山石</b></p> <p class="ql-block"><b>  四百年的老藤仍在墙角一隅</b></p> <p class="ql-block"><b>  镌刻着“民族脊梁”四个镏金大字的这面墙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出口附近</b></p> <p class="ql-block">  沈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绍兴鲁迅故里东侧,原为沈氏私家花园,为宋代园林,故有“沈氏园”之名。</p><p class="ql-block"> 沈园是南宋时期一位沈姓商人的私人园林,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绍兴解放之时该园仅剩一隅;1987年、1993年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其原址重建。该园主要由古迹区、东苑和南苑(陆游纪念馆和连理园)三大部分组成,有孤鹤轩、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亭、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特色景观,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p> <p class="ql-block"><b>  陆游雕像</b></p> <p class="ql-block">  踏入沈园,秋意正浓。残荷听雨,桂子落香,那些宋时的亭台水榭在清冷天光里静默如谜。</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封存着中国文学史上最痛彻的爱情绝唱。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陆游与唐琬在此重逢,并作《钗头凤》。彼时她已另嫁,他已另娶。满腔憾恨化作壁间《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 她以血泪相和:“世情薄,人情恶……” 不久便香消玉殒。</p> <p class="ql-block">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重游沈园赋诗一首,在诗题中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沈园由此而载入典籍。</p><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陆游再游沈园,作《春游》一绝 。</p><p class="ql-block"> 沈园后更许氏园,在宋淳熙、庆元年间还存在。后因沧桑数易,园林荒芜。</p> <p class="ql-block">  原来情之一物,是沈园墙上永不褪色的墨痕,是“错错错”里的一生遗恨,是“难难难”中的万般无奈。它让“铁马冰河”的战士写下“泪痕红浥鲛绡透”,让理性诗人承认“锦书难托”的永恒缺憾。</p> <p class="ql-block"><b>  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1962年所题。</b></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假山曲水间,秋风掠过竹梢,仿佛还回荡着那声长叹。他们的悲剧已成历史的琥珀,让我们照见自己——在现实的藩篱前,是否也曾错过最珍贵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  沈园的秋啊,美得如此苍凉。它告诉我们:有些爱,注定是用来辜负的;而有些铭记,比长相厮守更接近永恒。</p> <p class="ql-block">  离园时回望,秋阳正午,光晕中,恍若看见那个青衫身影,还在等待一场永不到来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b>  绍兴菜是中国八大菜系浙菜的重要分支,以‌“醉糟霉臭”四大风味特色为核心‌,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善用绍酒和腌腊食材,形成咸鲜醇厚、轻油忌辣的独特口感。</b></p> <p class="ql-block"><b>  绍兴菜,醉鸡酒香醇厚,梅干菜扣肉油润咸香,臭豆腐外酥里嫩带发酵鲜,裹着水乡烟火气。</b></p> <p class="ql-block"><b>  杭州地铁1号线“鲁迅故里站”</b></p> <p class="ql-block"> 光州石翁编辑于读石斋</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2日</p>

沈园

绍兴

鲁迅

徐渭

青藤

黄酒

鲁迅故居

陆游

园林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