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之旅—七里山塘

fang'biye

<p class="ql-block">其实,苏州七里山塘跟平江路一样,都是“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旅游景点,均为苏州古典水乡街区,去过平江路后,再逛七里山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两者各有特色,平江路以宁静文艺的江南水乡氛围和美食文化见长,山塘则以热闹繁华的夜景和商业活动取胜。主要区别在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旅游体验上。10月24日,我跟随临安区锦城医院退休职工“大军”游完留园之后来到七里山塘景区。</p> <p class="ql-block">七里山塘是苏州古城西北部的一条历史街区,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全长约七里,故称七里山塘。该街区始建于唐宝历年间(825年),由时任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开凿,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保持着“一街一河”的河街格局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貌,现存明清江南服饰馆、古戏台、安泰救火会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唐朝宝历元年大诗人白居易来苏州担任刺史,他组织民工疏通山塘河并顺势拓展了河堤,供车马往来驱驰。自此,兼具交通旅游双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横亘在市区和虎丘之间了。苏州人民为感谢这位为民造福的大诗人,将山塘街称为“白公堤”。唐昌庆六年(827年),白居易率人兴建白公桥,白公桥是山塘河上最古老的桥,当时俚人还叫它“莲香桥”。</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山塘街,是“河街并行”的格局:河在中间,两岸是石板路,路边是村落的民居与商铺。随着朝代的更迭,山塘街逐渐成为苏州城西的繁华之地。明清时,这里是漕运要道,商船往来不绝,岸边的钱庄、当铺、布庄、茶馆鳞次栉比,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都曾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而阊门外的七里山塘,正是这份“富贵风流”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当日,我们一行乘坐大巴到至新民桥停车场下车,跟随导游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游览。沿着山塘街的石板路往前走,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的光滑。街道两旁的建筑,多是白墙黛瓦的明清风格,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门楣上刻着老字号的牌匾。百年“采芝斋”的招牌格外显眼,这是苏州人常去的老字号,各种糕点琳琅满目,许多退休职工纷纷驻足掏腰包采购,带一份苏味给家人们尝一尝也是一份心意。</p> <p class="ql-block">河面上,乌篷船缓缓划过,船夫带着斗笠,摇着橹,嘴里哼着吴侬软语的小调,橹声“咿呀”,水声“潺潺”,与岸边游客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江南最地道的晨曲。路过“山塘评弹昆曲馆”时,里面传出来的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的唱腔宛转悠扬,琵琶与三弦的旋律轻轻流淌,配着河面上的橹声,让人恍若穿回明清时期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山塘古街上,可深度体验苏式市井文化,感受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在山塘街东段游船码头的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映入眼帘。这座戏台分为两层,底层大约有3米高,窗户封闭的严严实实。而二层才是真正的戏台,三面环绕着约1米高的木栅栏,宽度和深度都大约5.5米,整体形状接近正方形。走进戏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戏曲盛行的年代。每一块木板,每一道窗户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站在这里,不禁让人想像那些昔日的戏曲表演,演员们在这舞台上挥洒汗水,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塘街192号苏州商会博物馆,是以展示商会百年发展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其依托清代会馆建筑改建,馆藏300余件商会档案及历史实物,涵盖晚清至当代苏州工商业发展脉络,重点展品包括首批入选《中国档案遗产文献名录》的珍品档案及老商标、商号文物等,系统呈现苏商精神与近现代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苏州商会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览馆,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苏州商业的繁荣与历史的厚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江南织造府是位于山塘街的136号的岭南会馆内,现为传统园林风格的展示空间,主要展示苏绣、丝绸织造等非遗技艺。在这里不仅可以观摩传统的织造技艺和刺绣艺人现场刺绣作品唯妙唯俏,还可以在极具古典园林的氛围中享受苏式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便到河边的石桥上歇歇脚。山塘街的桥多,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通贵桥是山塘街的标志性石桥,该桥作为七里山塘“河街并行”双棋盘格局的典型代表,桥洞倒影与水体构成完整圆形景观,曾为《红粉》等影视作品取景地。站在桥上,能将山塘河的全景尽收眼底,河面上的乌篷船、岸边的白墙黛瓦、远处的虎丘塔,构成一幅完整的江南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坐落于山塘街东段入口(近渡僧桥),是七里山塘的起点,作为明清风格商业街的核心地标。其历史可追溯到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游览山塘街后题字“山塘寻胜”,以赞扬此地美景。作为山塘“老苏州的缩影”的组成部分,御碑亭与通贵桥、王涵堂等景点共同构成历史文化景观,2014年随山塘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山塘街起点毗邻“朝宗阁”的白公祠,是山塘河畔的标志性景观。是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主持修筑山塘河堤的历史功绩而建的现代仿古建筑群。该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乱,2006年重建。主体建筑采用仿古院落结构,设有白居易石雕像、“山塘始祖”照壁及十六位苏州历史名人青石碑刻。核心展区通过巨幅“白居易为民修山塘”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现其治水政绩。站在祠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那些关于治理与感恩的故事,在青砖灰瓦间流淌。</p><p class="ql-block">游览结束时,本来想登上朝宗阁一览胜景,因大门关闭,无法进入一探究竟,就按导游的指示原路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