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洪湖苏区的红浪里,镌刻着一位杰出将领的英名——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中</span>(原名孙以惊,化名孙德清)。从黄埔军校的青葱学子到湘鄂西红六军军长、红二军团参谋长,他以28载的短暂生命,在东征北伐、南昌起义、洪湖割据的烽火中,书写了一曲忠于信仰、勇毅抗争的英雄壮歌,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热血与忠诚。</p><p class="ql-block">       孙一中的革命初心,萌发于风雨如晦的童年。1904年,他生于安徽寿县一个耕读之家,清末秀才父亲的启蒙与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新风,在他心中播下了变革的种子。10岁入新学勤奋苦读,12岁丧父辍学耕田,后赴上海纱厂做童工,在繁重劳作与工头压榨中,饱尝底层民众的苦难。1923年,受粤军营长鲍刚所述革命浪潮的感召,他毅然奔赴广州,在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闲暇时博览进步书刊,逐渐明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向。1924年,经柏文蔚举荐,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曹渊结为挚友,在周恩来“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勉励中,淬火成钢。同年冬,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东征北伐的战场上,孙一中初露锋芒,成为令敌人胆寒的猛将。1925年第一次东征,淡水城下他沉着骁勇,棉湖战役中随教导团顶住两万敌军围攻,在周恩来亲自增援下击溃强敌;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他率领先锋队攀梯登城,攻破“攻不破”的铁城,战后晋升副营长。北伐战争中,挚友曹渊强攻武昌牺牲的噩耗传来,他悲愤请缨,接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在武昌城下的深沟中架起机枪,左臂中弹仍坚守阵地,直至强令退下。从东江战场到武昌城头,他以血肉之躯践行着黄埔军人的誓言,在战火中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军事骨干。</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孙一中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始终站在武装反抗的最前线。1927年南昌起义,他以七十五团团长兼党代表的身份,在马回岭车站截获敌军列车,率部冲破阻拦奔赴南昌,为起义胜利增添了重要力量。会昌战役中,他奉命涉水渡河,迂回攻敌,拿下北大山制高点,为全军攻克会昌立下奇功,获朱德副军长特别赞扬。三河坝阻击战,他肩部中弹仍指挥部队激战三昼夜,在弹尽粮绝之际坚守阵地,掩护主力转移,所部成为朱德上井冈山的核心力量之一。每一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负伤不退,用铁血忠诚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寿县,孙一中脱下军装仍为革命奔波。1928年,他协助柏文蔚创办学兵团,实则将其打造成中共掌握的武装力量,500余名学员多为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效仿黄埔军校模式严格训练,亲自授课、与学员同甘共苦,还组织工会、领导罢工,让革命火种在皖北大地蔓延。学兵团遭国民党当局打压解散后,他转入农村发动农民运动,组建农协、开展斗争,直至身份暴露被迫撤离。在家乡的岁月里,他将军事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皖北革命播下了燎原星火。</p><p class="ql-block">       1929年,孙一中受中央派遣,化名孙德清奔赴洪湖,开启了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新征程。他与许光达等化装潜入苏区,协助周逸群将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六军并任军长,率部转战江汉平原,连克江陵、潜江、石首等重镇,在长江、汉水间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军团成立后,他担任参谋长,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参与指挥攻克监利、开辟襄北苏区等战役,使洪湖根据地进入极盛时期,部队发展到3.5万余人。面对“左”倾错误指令,他坚持实事求是,力主巩固根据地再图发展,与贺龙、段德昌等并肩抵制冒险进攻计划,尽力保护红军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未能躲过“左”倾错误的屠刀。1932年,夏曦在湘鄂西推行“肃反”扩大化,孙一中因坚决反对“左”倾方针、在党代会上联名抵制错误报告,被诬陷为“改组派”逮捕。同年夏,在翟家湾突围前夕,这位身经百战、忠于党和人民的年轻将领,惨死于冤狱之中,将2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洪湖岸边。</p><p class="ql-block">      青山埋忠骨,洪湖映丹心。孙一中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在枪林弹雨中百折不挠的一生。他从黄埔学子到红军将领,从东征战场到洪湖苏区,用一次次浴血奋战、一回回无私奉献,践行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誓言。虽然他蒙冤而逝,但历史终将还其清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得以彻底昭雪。如今,洪湖的浪涛依旧澎湃,仿佛在诉说着这位革命先烈的壮歌;湘鄂西苏区的土地上,他的英名与功绩永远被人民铭记。孙一中用生命铸就的忠诚、勇敢与坚守,早已融入中国革命的精神血脉,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不朽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