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佃玺:一生忘不了的暖》山西日报

大同正能量

<h3>《山西日报》(2025年10月31日 第10版)秋意漫过雁门关时,大同的黄土坡上便滚起了一层又一层的金。那些埋在土里的圆疙瘩被镢头刨出来时,总沾着半块带着体温的黄土——这便是山药蛋。这些从土里钻出来的宝贝,撑起了大同人四季的餐桌,也撑起了我关于家的全部味觉记忆。清晨的灶房里,妈妈总先把山药蛋丢进铁锅,蒸汽裹着“咕嘟”声漫出来时,她已经在搓莜面了。蒸熟的山药蛋剥了皮,在瓷碗里捣成泥拌进莜面里,用手掌一推,薄如纸的“栲栳栳”便码满了笼屉。揭开锅盖时白雾缭绕,她会先挑一个最圆的塞进我嘴里,莜面的筋道裹着山药蛋的甜,混着她手掌的温度,能把整个清晨都焐得发烫。我最爱看妈妈做块垒。她坐在小板凳上,手里的擦子在山药蛋上“沙沙”地走,银亮的丝落在瓦盆里。撒上莜麦面,加盐、葱花,拌匀。铁锅烧得冒烟,倒点胡麻油,山药蛋丝倒进去,铲子一翻,金黄就漫了开来。盛在粗瓷碗里,她总不忘往我碗里多埋一勺烂腌菜——那是她头年腌的芥菜和圆白菜,酸中带辣,藏在块垒底下,像埋了个味觉的惊喜。我扒着碗边吃,她坐在对面看,筷子在自己碗里拨来拨去,却总说:“妈不饿,你多吃点。”最难忘记的,是我在外地上学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粮食紧俏,夜里总想起家里的山药蛋。有天课间,传达室大爷喊我取包裹。打开灰扑扑的布包,瞬间一股焦香漫出来。旧报纸裹着十几个山药蛋,皮烤得焦黑开裂,边缘还带着炭火燎过的糊痕。我捏起一个剥开来,金黄的瓤绵得像细砂糖,甜丝丝的滋味顺着喉咙往下淌,眼泪忽然就下来了。后来才知道,妈妈为了烤这些山药蛋,半夜就起来烧炕,把山药蛋埋在炉膛的热灰里,守着火候翻了好几遍,生怕烤焦了。天不亮就跑去邮局,邮局的人说这东西怕压,她便里三层外三层裹了布,又塞了报纸,说“这样能多存几天”。那包烤山药蛋,我分了三天才吃完。我一点点嚼着,像在嚼妈妈站在炉膛前的身影——她肯定又没舍得吃,把最大最圆的都挑出来给我了。后来收到家信,妈妈在信里说:“大同的山药蛋丰收了,窖里存了一筐,等你放假回来,妈给你做粉团子。”信纸被眼泪洇得发皱,可那些字里的暖,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人踏实。冬日的炉火最是热闹,妈妈坐着小板凳,往炉膛里添块煤,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黄米糕在油锅里炸得膨起来,她捞出来放在瓦盆里,转身就去捣山药蛋泥。我去够黄糕,她笑着拍我的手:“烫!等凉会儿,沾着蛋泥白糖吃才香。”黄糕的黏甜裹着蛋泥白糖的绵密,舌尖一抿,能把窗外的北风都挡在千里之外。那时候不懂,只觉得妈妈的手真巧,能把土里的疙瘩变成这么多滋味;后来才明白,她是把日子的暖,都揉进了那些圆滚滚的山药蛋里。腊月压粉的日子,是院里最热闹的时候,妈妈清晨起来,把雪白的山药粉面调好矾,用温水和起来,揉了又揉,等到揉好后,开始压粉。邻里的婶子们都来帮忙,妈妈站在饸饹床子前,婶子攥着木柄往下压,银线似的粉条“簌簌”落进滚水里,她就用长筷子往出捞,手被蒸汽烫得发红,却停不下来。我巴不得吃上一口,于是妈妈把剁碎了的葱花拌上刚出锅的粉条,再倒上点醋调点盐,一圪搅,拿给我吃,那叫一个香!压好了粉,妈妈把粉条晾在了院里秫秸拍子上,风一吹,冻成了透明的冰棱。妈妈说:“这粉要晾透了,过年才能炖肉、做粉羊杂。”果然,除夕的锅里,泡软的粉条和着肉末、白菜,炖得“咕嘟”作响,她一勺勺舀给我们,自己碗里却只有几根碎粉。那些年的春节,窗外的鞭炮再响,也盖不过锅里粉条翻腾的声音,那是妈妈用山药蛋给我熬出了年的团圆味。后来日子好了,饭桌上的菜渐渐多了,可妈妈还是改不了蒸山药蛋的习惯。每次回家,她总会提前在锅里蒸几个,剥了皮递过来:“还是这东西实在,顶饱。”我捧着温热的山药蛋,像捧着小时候的时光,山药蛋皮是糙的、瓤是绵的,就像妈妈的爱,从来不说,却一直都在。那年秋天,我跟着妈妈到东门外的地里捡山药蛋,黄土坡上的山药蛋又丰收了。镢头下去,“咔”的一声,撬起一窝圆滚滚的惊喜。妈妈弯腰去捡,白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她拿起一个最大的,在衣襟上擦了擦,递到我手里:“你看,这山药蛋,多精神。”我握着那带着泥土温度的圆疙瘩,忽然懂了,大同人为什么把山药蛋当宝贝。它不只是食物,是妈妈弯腰捡来的希望,是艰苦岁月里一家人凑在一起的暖。寒风起时,街头烤山药蛋的炉子又冒起了烟。买一个捧在手里,烫得直搓手,掰开来,热气裹着焦香扑脸,那滋味和妈妈当年在灶上烤的,一模一样。原来,山药蛋早把大同人的日子,都酿成了化不开的乡愁——在黄土里生,在烟火里长,在妈妈的手掌里变成一生都忘不了的暖。如今,山药蛋的花样更是多,山药饼、山药丸子、山药块垒、山药稠粥、山药粉条……山药蛋不只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一辈辈人用爱焐热的岁月。</h3> <h3>赵佃玺:<br>民俗文化学者,书画家,诗人,红楼梦研究学者。平城区人大代表,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全国最美家乡人获得者,全国社科图书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大同故事》传承人,古城民俗馆馆长。作品有《云中旧梦》《老大同故事》《梦回大同府》《北方民俗研究》《大同城区军事志》《大同民间故事》《大同城区志》《大同古城修复记事》《代王府轶事》《红楼前梦》《木兰征战在平城》等一千余万字,《木兰征战在平城》获全国木兰征文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