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岁月与热爱的故事

清心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1日,周五午后,我与老杨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古犀珍献”犀角雕刻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行前我们做足功课,了解到古人之所以钟情犀角雕刻,不仅因其材质珍稀,更因其承载着身份、审美与文化的深意。犀角杯里盛的从来不只是酒,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光线柔和,气氛宁静,玻璃展柜中的犀角杯泛着温润光泽,看到实物的刹那,我们感觉所做的功课还是有点单薄,古犀之珍,构思之巧,做工之精,色泽之润,令人惊叹,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的“秋卉游龙花之杯”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这件明代作品将犀角天然的形状与纹理巧妙运用,雕出缠绕的秋藤、绽放的菊花,更有一条游龙隐现其间。龙身顺角势盘旋,龙鳞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凑近细看,每一片花瓣的卷曲、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匠人将坚硬材质化为灵动艺术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移步至清代周文枢所作的“赤壁夜游图杯”,又是另一番意境。杯身以高浮雕手法刻画了苏轼夜游赤壁的场景:山石嶙峋,水波荡漾,一叶扁舟载着三五文人夜游江上,人物衣袂飘飘,神情恬淡。我不禁遐想,当年主人手持此杯小酌,指尖摩挲着凹凸图景,眼中虽为杯中酒,心却早已神游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这只杯,宛如一条渡船,载着人在现实与诗境间穿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缓步穿行在各个展区,如同阅读一部立体的工艺史。其中,“光素杯”仅稍加打磨,尽显材质本身的温润美感;“花型杯”巧雕四季花卉,展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杯”“动物杯”则在方寸之间营造出天地万物;而“仿古杯”,规整庄重,摹仿商周鼎彝形制,彰显对正统与权力的宣示。</p> <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是一件明代“弥勒婴戏图”杯。弥勒佛开怀大笑,肚皮圆滚,四周孩童嬉戏玩耍,花枝间还有游龙穿梭,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匠人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静立柜前,我仿佛能听见数百年前雕刻刀与犀角摩擦的沙沙声。那声音里,有匠人专注的呼吸,有对材料的深刻理解,更有将心中图景化为现实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离开展厅时,夕阳西斜。回望博物馆庄严的建筑,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美,从来不会自动呈现,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像我们做观展功课那样,去了解它的渊源;需要你像贴近那只“秋卉游龙杯”一样,用眼睛乃至心灵去细细抚摸它的每一道纹理。唯有如此,你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雕琢声,才能感受到那温润光泽里,所沉淀的、关于岁月与热爱的所有故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