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夫妻俩退休后曾经也动过跟团游的念头,并报了个去云南的旅行团,结果六天行程五天购物,大巴车坐得腰酸背痛,导游催着赶点,连上厕所都掐着表。后来又尝试和平日老友结伴出游,可每到吃什么,玩什么就意见不统一,一趟下来,多年积攒的友情差点搭了进去,彼此之间还产生了莫名其妙的隔阂。咳!年纪大了,图的不是打卡景点,而是舒坦、开心和快乐。心中虽暗自伤感,却也无可奈何花落去。</p><p class="ql-block"> 无缘之下,我们又开始试着换一种活法——那就是旅居游。在大理租了个带院子的小屋,一住就是两个月。清晨推开木窗,苍山还裹在薄雾里,院子里的茶花开了几枝,我泡上一壶普洱,老伴儿坐在藤椅上看书,谁也不催谁。午后去古城走走,不赶时间,累了就钻进路边小店,一人一碗热腾腾的饵丝,辣子拌得香,吃得额头冒汗。傍晚回来,邻居家的阿婆端来刚蒸好的乳扇,笑眯眯地用方言问:“住得惯不?”我们听不大懂,却也笑着点头,心里暖得很。</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去了婺源,正赶上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租了辆电动三轮车,沿着乡间小路慢慢晃,风吹在脸上,像小时候春游的感觉。路过一片草坡,干脆停下,坐在石阶上晒太阳。背包里装着水和几块点心,也不特意去什么景点,就是走走停停,说说话,看看天。老伴儿忽然说:“咱们这一辈子,头一回走得这么踏实。”我点点头——是啊,最好的风景不在门票里,而在我们并肩走过的每一步路上。</p><p class="ql-block"> 在青岛住了四十天,每天早上去菜场买海鲜,摊主从一开始叫我们“外地人”,到后来老远就招呼:“今天还买虾不?给你留了新鲜的!”我们学会了用方言说“谢谢”,也摸清了哪条小巷的排骨米饭最地道。生活慢下来,心也跟着静了。有时候坐在阳台上剥豆子,看楼下小孩追着风筝跑,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日子本来的样子吗?</p><p class="ql-block"> 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但旅居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不想走的时候,就在住处看书、喝茶、晒太阳;想动的时候,走个几公里也觉得神清气爽。不用赶车、不用排队、不用听喇叭声催着走。我们走过的路,都是自己想走的,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刻都安心。</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们,不觉得孤单吗?可我们觉得,正是这样的旅行,才真正贴近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两个人,一段时光,一处安顿身心的地方。不需要热闹,也不必炫耀,只要彼此还在身边,走到哪儿,都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