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到佘山,佛泉秀塔别有天

马建华

<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下午1时许,儿子带我们从深坑酒店打的来到东余山风景区南大门,该门由三个拱门组成,有点像含苞欲放的荷花,中间最高的拱门上写着“国家森林公园”六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进入拱门,是一条宽敞大道,左右两边水泥路,中间铺着黄色石板,正中有一座徐霞客雕像。</p> <p class="ql-block">  山中多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眉公亭。眉公是明代晚期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别号。他年仅二十九岁就取儒生衣冠焚弃,隐居佘山,屡次拒绝朝廷征召,潜心著述,成为一代隐逸宗师。他在东、西佘山都建有居所和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亭中有“林下水边”碑刻,亭柱有“鱼钓台中,樵吟叶上”对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其一生壮游的起点之一就是佘山。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曾专程到佘山拜访陈继儒。陈继儒非常赏识这位年轻人,不仅为他介绍了西南地区的情况,还为他写了介绍信,并为他后来的巨著《徐霞客游记》作序。在眉公亭处,您可以遥想当年两位奇人在此煮茶夜谈、畅论天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有一座小桥,下边水缓缓流过,过桥后左边有一砖石回廊,尽头是一小亭子,泊憩亭。亭子在绿水树荫中,很是清幽。</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半山有白石山亭。据史载,陈继儒晚年在东佘山筑白石山房,隐居于此,闭门著书治学,攻金石书画,有60卷《陈眉公全集》传世。后人为纪念“山中宰相”陈继儒,在白石山房的遗址上建造此亭,故称“白石山亭”。亭子坐落于368级登山步道的中间段,是游人登梯道后小憩及浏览南部山景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  东佘山并不太高,不到半个小时,就能爬到山顶,山顶右边有一个“森林咖吧”牌坊。左边有一石柱,写着南高峰,海拔65.5M。</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下来,走不多远,绿树修竹间有个龙亭,别有韵致。</p> <p class="ql-block">  东佘山白石山庄之东,姚公墓之后,半山中有泉水自石罅中出,清冽可口而温性,故称佛香泉。泉旁石上,刻有篆文纵书“佛香泉”三字,并有草书跋语。</p> <p class="ql-block">  据《松江府志》记载,公元1705年和1707年春,康熙两次南巡至松江,本地官员设宴款待皇上。康熙品尝了佘山特产的竹笋后,深感其鲜嫩细腻,且隐隐有兰花清香,赞赏不已。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也许他想起了松江的竹笋,回味它的美味,御书“兰笋山”三字,委派杭州织造员外郎孙成与苏州织造司库那尔泰一起将匾额送至佘山,并悬挂于宣妙讲寺佛殿(原址在今佘山修道院)。“兰笋山”因此成为皇帝御赐的佘山美名。</p> <p class="ql-block">  东佘山有一条弯曲起伏的石径,自山南越山脊而北,犹似一条巨龙骑于山脊,故称“骑龙堰”。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下江南,行程安排游览佘山,并到昭庆寺进香。松江府官员立即着手准备:一是准备上好的兰花笋,二是铺设骑龙山路。不久,乾隆传谕不来佘山了,但该道依然被称之“乾隆古道”。</p> <p class="ql-block">  在东佘山西峰,有一处石壁,形若游鱼。传说天阴时倚石倾听,隐隐闻之有木鱼声或歌声话语。这就是古今闻名佘山竹啸。明代学者陈继儒的传世之画“潇湘图”,就是由此得灵感而作,现珍藏在松江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游遍了这个海拔72.4米,占地850亩,林木葱郁,景冠九峰的小山。陈眉公当年在此,看的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寂寥,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古今交融的上海之根。</p><p class="ql-block"> 东佘山之行,不像游览,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静修。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奇景,却以一片竹海、数座亭台、一段逸事,将一种淡远、高雅的气韵,悄然沁入游人的心脾。于竹径中漫步,于旧亭内小坐,或许,您也能听见那穿越了四百年的风声与谈话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游东佘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策杖遥寻碧落天,松涛煮茗拨丝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今多少登临客,皆化秋山一缕烟。</p> <p class="ql-block">  西佘山林地面积 800余亩,主峰海拔高度100.8米,是上海地势最高点,坐落着远东闻名的佘山天主教堂和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台---上海天文博物馆。与东佘山的自然清幽相比,西佘山更显庄严。它融合了宗教的神秘、科学的理性与历史的厚重,登临山顶不仅能感受独特的中西文化碰撞,更能获得极为开阔的视野,堪称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西佘山和东佘山紧紧相邻。从东佘山的西大门出来,步行几分钟就抵达西佘山东大门。参观路线是北门进东门出,可到了北大门门口,老婆说啥也不愿再爬山了,只得让她和儿子打的回深坑酒店,我独自一人登山游览。</p><p class="ql-block"> 进入北大门后,向上走不多远,便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七层塔---秀道者塔,因其修长的外形,也被称为“月影塔”。山中有塔,群峰皆活,该塔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高 20多米,修长峻拔,亭亭如美人。</p> <p class="ql-block">  秀道者塔建于北宋太平天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塔座四周有围廊,塔身每层有南北小门可通,造型秀美,千百年来秀道者塔立于缘荫之上,为佘山景观增辉添彩。塔下有潮音旧址,一旁有虎树亭。还有石羊、石虎和残损的石人像,这几尊引人注目的石像体量不大,造型古朴敦厚,但风格与宋代差异较大。这些石像可能是后来从别处搬迁过来,作为文物点缀在塔前,以增加景致和历史氛围,它们的存在为这座千年古塔增添了一份沧桑和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倚西楼·暮秋过佘山秀道者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雾锁峰巅浮玉阙。云散林梢悬翠叶。一湖寒练曳秋光,千亩翠篁披素月。</p><p class="ql-block"> 丹井苔深钟磬遥,秀道烟稀松影叠。追寻霞客旧游踪,惟见石上篆痕沁碧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古塔,继续拾阶而上,就到达了佘山天文博物馆。这里是中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现代天文台,也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其前身是1900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的佘山天文台,后来在2004年改建为上海天文博物馆,并于2023年经历大规模修缮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主要展厅有百年大望远镜展厅、百年天文台展厅、子午仪观测室、佘山印象多媒体展厅等。镇馆之宝是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曾为“亚洲第一镜”)。</p> <p class="ql-block">  馆内还有许多小的望远镜和天文钟、航海钟等文物。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地介绍了上海地区天文事业的发展、天文台的建设还有一些科学家的事迹。西佘山天文台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天文学史。</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就来到了位于佘山之巅的天主大教堂。这座“远东圣母大殿”,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由法国传教士所建,始建于1871年,1935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  教堂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融合了多种西方建筑元素,同时兼收了一些中国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整座建筑造型独特,南长北短,东宽西窄,内圆外尖,内石外砖。阳光洒在教堂外墙上更添一种端庄雄伟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教堂内部,顿生一股庄严肃穆的感觉。教堂高38米,内部空间很大,能容纳3000个座位。</p> <p class="ql-block">  教堂采光也非常好,各个空间光差很小,依靠拱顶的回音设计,不用任何电光设备,也能使堂内的所有人听见布道声。</p> <p class="ql-block">  除了山顶的主堂,从山脚到山顶还筑有一条有14道弯折的“经折路”(也称苦路),路上设有14处苦路像,象征着耶稣受难时所走过的苦路。教徒朝圣时,会沿着此路逐级而上,缅怀耶稣,这便是“公拜苦路”。山腰处还有一座“”中山教堂”。</p> <p class="ql-block">  教堂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圣母亭”“若瑟亭”和“耶稣圣心亭”,合称“三圣亭”。</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竹树掩映的西佘山东麓边的佘山地震基准台,前身是上海观象台,已有百年历史。佘山地震基准台属国家地震局一类台,配有各种先进的观测仪器和专门人才,为国内外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和数据,曾多次参加过国际地球联测。</p> <p class="ql-block">  从西佘山上下来,出天主教堂大门,可看到山脚下有一小湖,波光澄澈,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回望西佘山,天文台的穹顶和教堂的尖塔在山顶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致。</p> <p class="ql-block">  短短两小时,闲步于东佘山与西佘山之间,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东佘山是一幅水墨长卷。漫步竹海,风声如洗。在眉公亭小憩,遥想陈继儒与徐霞客在此煮茶论天下的场景;立于峰巅,看流云过隙,真正懂得了“山中无甲子”的闲适。这里是文人精神的栖居地,每一片竹叶都藏着清幽的隐逸之梦。</p><p class="ql-block"> 西佘山是一部青铜典籍。佘山天主教堂的穹顶直指苍穹,传递着信仰的庄严与神圣;天文台的百年望远镜,曾凝视宇宙深处,记录着科学的理性与求索。登临山顶,在宗教与科学的奇妙交融中,俯瞰人间烟火,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日常的崇高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东佘山养心,西佘山启智。 山下的月湖,如一枚清亮的闲章,盖在这幅双城记的末尾,沉淀所有的哲思。是日旅程,从个人的幽静胸怀,走向宇宙的壮阔无垠,恰是心灵完成的一次完美呼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查子·秋游佘山随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石径入云阶,残叶盈寒磴。香漫虎树亭,雾敛天文顶。</p><p class="ql-block"> 古塔浴秋晖,秀水涵幽影。嘉木隐奇峰,空山唯烟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陪妻儿住深坑酒店览佘山公园撰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上联:住深坑,观瀑布,七旬老翁,陪儿佘山探奇景,无酒有诗人欲醉</p><p class="ql-block"> 下联:临绝壁,闻钟声,九峰云间,凭栏古塔揽烟霞,忘归拾句兴难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横批:乐享天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