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 文 名:万圣节,万圣节前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 文 名:Halloween Hallowe'e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Hallowmas All Hallows' Ev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All Saints' Ev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别 名:西洋鬼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节日时间:10月31日至11月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节日类型:西方传统节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分为每年10月31日的万圣节前夜(Halloween,简称“万圣夜”)和11月1日的万圣节当日(All Saints' Day,被称为“诸圣节”、“诸圣日”)。在中文含义中,通常将万圣节前夜(Halloween)称为万圣节,将万圣节当日(All Saints' Day)称为诸圣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较于大约自公元9世纪由天主教会确立的诸圣节,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普遍说法认为,万圣节源于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古西欧国家的丰收庆典和鬼节,随着天主教会将11月1日定为诸圣节,因日期相近逐渐合二为一。19世纪随着爱尔兰移民将关于万圣节的习俗带到北美,万圣节再度褪去了宗教意义,成为以欢庆为主的传统节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万圣节来临时,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由于传说当晚各种鬼怪也会混在人群中,人们也会将自己装扮成妖魔鬼怪。此外,还有着雕刻南瓜灯、恶作剧、咬苹果等节日习俗。在英美等国家则会举行大型活动以庆祝万圣节,例如约克郡的万圣节庆典,纽约市的万圣节大游行等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对经济、娱乐业、文化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美国在2023年就万圣节的消费性开支曾创下122亿美元的消费记录,娱乐方面则催生如《月光光心慌慌》《黑色星期五》等以血腥砍杀恐怖片的电影类型,其化妆成鬼怪的文化风俗也传播至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但与此同时,万圣节也因活动带来的社会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遭受部分争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后经罗马文化影响和基督教改造,演变为现代以娱乐为主的节日,核心传说包括“杰克灯”和“不给糖就捣蛋”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源与历史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的根源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古西欧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该节日标志着夏季结束与冬季开始(每年10月31日)。凯尔特人相信这一天是生死界限最模糊的时刻,亡灵会重返人间,因此人们熄灭炉火、佩戴面具并点燃篝火以驱赶恶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罗马文化交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罗马文化中的11月1日为纪念果树女神波莫纳(Pomona)的节日,在这一天,罗马人会在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当地罗马人逐渐接受萨温节习俗,将之与波莫纳节相融,这或是现代万圣节有咬苹果这一游戏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8世纪,基督教为取代异教习俗,将11月1日定为“诸圣节”(All Saints' Day),10月31日则称为“诸圣节前夜”(All Hallows' Eve),后演变为“Halloween”。这一过程保留了部分凯尔特传统,但赋予其宗教意义。19世纪爱尔兰移民将节日带入美国,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商业化推动使其成为全球性娱乐庆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宗教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4世纪起,基督教徒为纪念殉道者,会在特定时间为殉道者展开弥撒仪式。起初,该仪式设定于五旬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609年5月13日,教皇博尼费斯四世(St.Boniface IV)将古罗马神庙“万神殿”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将当天定为“诸圣瞻礼”。教皇格列高利三世(St.Gregory III)时期,将该节日改为每年11月1日庆祝,自此每年的这一天都需将圣彼得大教堂的一个小礼拜堂用于进献所有圣徒。格列高利四世(St.Gregory III)时期,11月1日被推广为基督徒普遍庆祝和纪念众圣徒的节日,宗教层面的诸圣节由此诞生。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世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基督教发展,宗教层面的诸圣节逐渐普及至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基督教国家,变成一个重大的宗教节日。基督教徒在11月1日前往教堂参加弥撒仪式,在此前夕,为纪念故去的亲人,会前往相应故人的坟墓进行装饰。而各地旧时的鬼神传说亦融入至节日属性中,使诸圣节逐渐出现世俗化趋向。例如法国的“死神之舞”传说称,死神会在每年万圣节的午夜出现,唤醒坟墓里的死者为他起舞。各地类似的典故,使出于装扮自身、掩饰身份来迷惑死者及妖魔的假面装扮习俗得以延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6世纪,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对圣人崇拜的抨击,改信基督新教的国家开始废除诸圣节的宗教仪式。但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由于古老萨温节习俗与诸圣节交融,逐渐形成近现代的万圣节文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近现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40年,随着爱尔兰移民美国,万圣节的部分风俗在美国流行。这些风俗先在新英格兰扎根,传到美国各地,其热闹程度反超欧洲发源地。随着近现代发展,美国万圣节亦消弭原本的宗教属性,向着怪诞、放纵和狂欢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影响下,其更重视世俗娱乐化的万圣节传统亦流传至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和东亚等地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节日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万圣节与鬼怪关联性密切,其象征物多与古怪离奇的事物有所关联,例如杰克南瓜灯、骷髅、蝙蝠、黑猫、女巫等 。此外。近现代的哥特式作品、恐怖文学、恐怖电影中的虚拟人物,如弗兰肯斯坦、吸血鬼、木乃伊等,亦融入并成为万圣节的象征之一。装饰颜色方面,传统万圣节以黑色和黄色为主,黑色与死亡相关,黄色则是丰收的象征。而在现代,亦开始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进行装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杰克灯(Jack-o'-lantern)是现代万圣节最明显的象征之一。该象征源于爱尔兰习俗,名称中的“杰克”是爱尔兰传说中游荡于人间的鬼魂。他们使用萝卜或土豆刻制带有鬼脸的灯笼,将其放在窗边或门前,以此驱除“杰克”等鬼怪。随着爱尔兰移民前往美洲后,发现南瓜更适合用于制作杰克灯后,开始改用南瓜进行雕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节日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俗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一风俗是数种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的混合产物,其最早可能与凯尔特人会在门口放置食物款待鬼怪,以期保佑新的一年不受鬼怪侵扰有关。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万灵节风俗中,基督教徒亦会走街串巷,乞讨由面包和葡萄干做成的“灵魂饼”(soul cak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施舍人通过给予饼干,以此保佑和祝福死去的亲属,让他们的亡灵早日进入天堂。后来,随着欧洲中世纪大瘟疫流行,人们穿上变装服挨家挨户表演,主人通过给表演者啤酒和小吃作为礼物,以此庇佑自己免遭厄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代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多在儿童中流行。他们会在夜晚穿好变装服,戴着面具,背着“不给糖果就捣蛋”的口袋,成群结队来到邻居的门口,大喊“不给糖果就捣蛋”的口号。此时主人往往会开门接待,将事先准备的一些糖果放到孩子们的口袋里。如果有人家不进行招待,儿童们则会以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回报他们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Trick or trea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变装游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除儿童变装进行“不给糖就捣乱”活动外,青少年以上群体亦会在万圣节变装与怪诞恐怖相关的形象,如吸血鬼、鬼魂、骷髅等。随着时代发展,发展至以小说、现实名人、游戏、动漫等人物为原型进行变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流行万圣节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会举行相关的变装舞会或游行活动 。其中较为著名的游行活动,如美国纽约自1973年开始举行的万圣节大游行,伦敦德里的万圣节庆典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宗教仪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主教信仰为主流的国家,万圣节仍是较为庄严肃穆的宗教节日。10月31日,天主教教徒会前往教堂或在家中进行守夜(Vigil)礼拜。礼拜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庆祝和娱乐活动。此外,教徒们会前往墓地,为故人坟墓摆放鲜花和蜡烛,以此祭奠故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咬苹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咬苹果这一游戏的起源可追溯至罗马统治凯尔特人领地时期 ,后来融入至爱尔兰、英格兰等国家的万圣节习俗中。在爱尔兰,这一游戏是将苹果改在装满水的木桶里或用一根绳子吊起来,参与者不可用手,需要直接用嘴咬到苹果,咬到的人为获胜者 。而在英格兰,最先咬到苹果的人,预示其会是来年运气最好或最先结婚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爱情占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爱尔兰和英格兰的万圣节活动中,有几项传统活动与预测婚姻和爱情有关。人们会将苹果皮削成长条,在头上转三圈后顺左肩滑下,果皮落地的形状即是所爱的人的名字;男性会通过撒大麻子来预测增加的爱情,女性则在天黑后将一团纺线扔到窗外,若有人抓住线的另一头喊出自己的名字,他们就可以结为夫妇。另外,还有往嘴里塞燕麦片外出,听到的第一个异性名字就是其爱人的名字;往火堆丢三个坚果以预测喜欢自己的异性等活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除了占卜活动外,人们还会在万圣节前夜在食物中藏入物品以预测婚姻及前途。例如:在土豆泥中放入戒指、硬币、顶针之类的物品进行搅拌。用餐时,若有人吃到戒指,就意味着他来年会喜结良缘;吃到硬币,则意味着他来年发大财;吃到顶针,则代表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结婚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节日食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除了基督教国家会享用由面包和葡萄干做成的“灵魂饼”外 ,由于万圣节临近苹果的丰收期,故而以苹果为原料制作的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是节日上的一种传统食品。该食物做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糖浆中转动,有时会再粘上果仁。从前,各家各户会自制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而在当代,商家亦会随节日推出相关的太妃苹果糖产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除太妃糖苹果外,以南瓜为原料制作的南瓜派也是万圣节的节庆食品。在美国南方,南瓜派是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故而在万圣节而作为节日食品享受。此外,烘干的南瓜子也常被当作万圣节的食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传说与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的传说多与驱邪和超自然主题相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杰克灯(南瓜灯)的起源:源于爱尔兰传说“吝啬鬼杰克”。杰克因欺骗恶魔死后无法进入天堂或地狱,只能以萝卜灯照明游荡人间。爱尔兰移民到美洲后改用南瓜雕刻,演变为现代南瓜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给糖就捣蛋”的传说:可能源自凯尔特人放置食物安抚鬼魂的习俗,或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徒乞讨“灵魂之饼”以保佑亡灵的仪式。现代儿童装扮索糖的行为融合了这些传统,演变为威胁恶作剧的互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他神秘传说:包括凯尔特人认为黑猫是巫婆化身、蝙蝠象征死亡阴影,以及罗马果树女神波莫纳的庆典衍生出丰收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统习俗及其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圣节习俗反映了从恐惧到娱乐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扮与面具:最初为迷惑亡灵,现成为创意表达的核心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篝火与游行:凯尔特驱邪仪式发展为现代大型活动,如纽约万圣节大游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咬苹果游戏:罗马丰收节传统,象征果实丰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社会影响:节日催生恐怖电影文化(如《月光光心慌慌》),2023年美国消费达122亿美元,但也因安全与环境问题引发争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中国不能过万圣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并非完全不能过万圣节,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原因,万圣节在中国的接受度和庆祝氛围相对有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原因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差异:万圣节源自西方古凯尔特人,带有浓厚的鬼怪和死亡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和鬼魂持敬畏和避讳态度,强调孝道和祖先崇拜,与万圣节的狂欢和鬼怪元素不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宗教信仰影响:中国主要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这些宗教强调礼仪、阴阳调和和因果轮回,万圣节的西方宗教背景和鬼怪元素与之存在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中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体系,如春节、中秋节、中元节等,这些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万圣节作为外来节日,难以替代或融入这些传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近年来,万圣节在中国年轻人中逐渐流行,更多是作为商业化的娱乐活动,而非文化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此,中国人不过万圣节主要是基于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差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不过,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万圣节在中国也逐渐被部分年轻人接受和庆祝,更多是作为一种娱乐和社交活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