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谈说孟河古镇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龙城一支笔 江苏作家 程协润</p><p class="ql-block"> 常州孟河古镇作为齐梁故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孟河镇在江南发展的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在南北朝时,在孟河镇的万绥,先后产生了包括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在内的15位皇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齐梁的萧氏一族,曾先后走出了唐朝的八位宰相、常州第一位状元萧颖士、恽姓家族中18位进士和常州画派的诸多杰出书画家。以及明末清初时期的费、马、巢、丁为代表德医双馨的孟河名医,到清时期我更孕育出了常州清代最优秀的孟河医派文化。并留下了一个国家级、2个省级非遗文化,4个市级非遗文化,3个区级非遗的文化,还有记录在案的民风、民俗、民艺等民间技艺,共有92项体现“四文四遗”的文化遗产。,如文物、文保、文案、文化与遗址、遗迹、遗物、遗存等。下面我就分别来说说孟河这10项国省市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一一介绍给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一.国级非遗《孟河医派》</p><p class="ql-block">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出常州孟河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明末清代及民初影响遍及全国。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高深的学术造诣,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孟河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与渭芳)丁(甘仁)四大家为主要的代表。其医派医术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家,有着高超的治疗技术,其代表人物或门人传人均有相关的医案医著存世,给后人留有很多疗效的中药方和独特高超的医技。不仅医术实用性强,且学术精深,著述立说颇多,目前,挖掘整理出计有220余部医学专著,好多医术与理论被后人所采纳。学习它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受到了全国甚至世界中医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力推崇。</p><p class="ql-block"> 孟河医派历代名家辈出,门人弟子众多,孟河医派的传人布遍国内与世界,巳传承了上千人,在全国首批30名国医大师中,孟河医派就产生5名国医大师。孟河医派历经近四百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将孟河医派的学术医著、临床经验、文化广泛的传播至世界,他在中国当地乃至全世界中,产生了积极广泛与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二.省级非遗《万绥猴灯》</p><p class="ql-block"> 孟河的“万绥猴灯舞”,是属于以模仿猿猴动作表现样式的一种民间舞蹈。距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由白兔墩村巢氏家族代代相延至今。该舞蹈不仅融入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地崇拜意识,而且也体现出“尚武、崇文、有序、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因而也成为了凝聚其家族精神力量的代表性象征。“猴灯”舞蹈了融传统面具舞、武术、杂技等元素为文化的一体,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着很高的审美性和娱乐性,而且,还有着强身健体的一实用性功能。</p><p class="ql-block"> 孟河的 “万绥猴灯”的表演十分贴近农民的生活,深得当地群众喜爱,在所流传区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年轻人也都自觉习之。它不仅是当地各种民俗节日中的灯会、庙会等大型活动中的重要表演节目,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三.省级非遗《斧劈石造景艺术》</p><p class="ql-block"> 常州新北区孟河镇境内的小黄山等山脉原来在长江边界之中,这些山脉经过数千年的江风吹袭,江水冲击,阳光风化,改变了原先山岩石的品质,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片石,孟河人称“斧劈石”。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有人用孟河小黄山的斧劈石资源,精心制了一种斧劈石盆景,并作为一种贡品晋献当朝的皇室。至1978年,时任孟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魏达荣站长,开发还原了这项早巳失传的非遗文化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魏达荣看准了这门独门“天下斧劈石皆出孟河”这一得天独厚的小黄山斧劈石的片石资源,将失传已久的制作工艺重新开发研制出来,把已埋没很久的非遗文化瑰宝技艺开发出来,使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艺术。</p><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在上海国际信息中心举办首届花卉盆景展览上,魏达荣首次创作的孟河斧劈石《青山石壁》盆景荣获特等奖。当时,《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纷纷撰文,一家家报社专述赞誉非遗文化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的魅力。这些新闻媒体赞誉说:“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是集奇石之雄、秀、奇、清、险的美”,“有着迷人的大自然天然艺术非遗文化之美”。曾被上海师院艺术系教授黄若舟誉为:“孟河独秀”;被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彭炎题词称赞:“巧石饶天趣,秋江夕照红”。后来,1990年在日本大阪举办国际花卉博览会,魏达荣创作《富士连长城》斧劈石盆景,获得众人赞叹,得到举办方的高度评价,至今仍登堂入室保存在日本大阪府内。</p><p class="ql-block">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收藏这种珍贵典雅精致,被视为珍品的盆景。由于贵重,在民间一直以“秘传”的方式传承着,为人民群众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增添了美好的生活情趣。据地方志记载,孟河斧劈石盆景自古就被誉为“中华独秀”,早在宋代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中即有记载。孟河小黄山的斧劈石成为了风水宝地,小黄山的斧劈石将是制作孟河斧劈石盆景的最好资源之一。目前,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的主要传承人是魏达荣与魏玉宇父子俩人,他们俩人长期致力于对斧劈石盆景工艺的研究、艺术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斧劈石盆景制作的人才,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的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2013年魏达荣被市认定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主要传承人之一,2020年魏达荣与魏玉宇父子俩人同时被省确认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四.市级非遗《汤氏铜刻》</p><p class="ql-block"> 在孟河有这么一位痴迷铜刻的大艺术家汤友常,他的汤氏铜刻主要是以书法和美术图案打下底稿后,再采用琢、铲、雕、顿、钩、刻、镌和推等诸多复杂多变的工艺刀法进行雕刻。并利用各种铜板(块)表面被氧化变色(化)了色泽颜色的变化,雕刻出一些栩栩如生形象的图案来,以及浓彩重墨的人物造(型),他带给人们一种美丽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汤友常所谓铜刻艺术作品,就是他采用锋利的钨钢刀和锋钢刀(后来改用切割机),用手工在铜(板)器上雕刻出一些字画、花卉、家禽、家兽与野外动植物等内容为主的图案。汤友常所传承的铜刻艺术,是始于清代中期他的爷爷汤奔权之手,主要是以阴阳雕刻及双钩浅雕刻为主要造型手法的一种艺术展现。</p><p class="ql-block"> 金光灿灿的铜刻艺术作品,将汤友常浓重彩墨的书法艺术与铜雕琢镌金光灿烂的艺术力度感、凸(凹)现感、阴阳光影感,以及质角感被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 2013年汤友常被市区认定为汤氏铜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五.市级非遗《固村太平青狮》</p><p class="ql-block"> 固村太平青狮是集齐梁王室的皇家风范、宋朝军营的军威军风和江南民间的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一种健身、娱乐、庆贺的民间技艺,它始于南北朝时间,兴于宋明,盛于清朝与民国。</p><p class="ql-block"> 太平青狮一般都是双狮公母一对,它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过年过节、地方庙会及有关重要的庆典场合演展。演展时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是每次必演的:一是舞游狮,一边游着走动一边舞着狮子;游狮一般用于庙会的出游和过年过节,表演是在各种庆祝活动和庆典的礼仪式上。二是登场或登台演出。双狮表演舞狮一共可分10套节目,舞狮主要动作冇5套:比如相互舔舔毛、眨眨眼睛、蹭蹭痒什么的啊。在调舞青狮的动作里,有一些专业术语。像四开门、鲤鱼过坝、犀牛望月、双狮沐浴、双狮走梅花桩、双狮抱桥墩、黄龙脱壳等等。比如说双狮沐浴这个动作,要求双狮伏在地上,公狮居左,母狮居右,锣鼓声起,双狮站立,对合打招,相对亲昵、相互舔毛;什么跳跃翻滚、腾挪摆头、张口嬉戏、摇头晃尾;然后再双双伏地,自里向外、自外向里翻滚几次。这一动作要求翻滚自如,双狮毛衣不乱,并且要摇头摆尾,挤眉弄眼,情趣盎然,把青狮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来了。整个舞狮的动作是把狮子的刚毅、威武、勇猛、顽强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一对青狮子间的相互亲昵、嬉戏、调情等一套又一套可爱的动作,与那种亲情感与顽皮捣蛋的感觉,表现的恰到好处,不露出任何一点确绽来。表演时的阵容可大可小,在场地上表演双狮时,一般出场有30人,群狮表演时,队伍最多时达130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调舞狮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民间强身的娱乐,更是一种乡愁文化的表演形式与民间乡土的习俗。在2009年,由孟河中华巢文化研究会与毗陵孟河巢氏宗亲会会长巢杏松无私(前后个人出资20多万元)资助固村巷村委,大力支持与全力恢复太平青狮的工作,在巢正荣和巢银松2位老人的记忆与恢复挖掘下,以及有关巢氏宗亲人员的无私帮助下,太平青狮在才得以全部恢复出来的。太平青狮在2013年就被常州市与新北区确认为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80多岁的巢正荣和巢银松被市区认定为固村太平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六.市级非遗《常州陀螺》</p><p class="ql-block"> 作为传统体育表演的陀螺,陀螺的起源是非常的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些陀螺,如江苏常州出土的新石器马家浜文化木陀螺及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陀螺。陀螺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后魏时期的史籍书中,当时,它被称为“独乐”。到了宋朝时,改称陀螺它为“千千”。是当时身处深宫庭院后园的宫女嫔妃,用以体育活动的一种项目之一,后来逐渐传播到了社会上,特别成为了孩童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活动项目之一。</p><p class="ql-block"> 汤友常是中国抽打陀螺份量最重、陀螺最大、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先后19次刷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现在,他更能单人成功地抽打了3385斤重的陀螺,被中国一些新闻媒体称为“世界陀螺王”了。</p><p class="ql-block"> 2013年汤友常被市区认定为常州陀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七.市级非遗《常州高跷》</p><p class="ql-block"> 高跷,又名高轿、扎高脚,汉六朝时称高跷为鞒技,“山海经”上称踩高跷的艺人为乔人,宋代时称踏桥,清代以后才叫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的技艺表演,流传久远。 </p><p class="ql-block"> 常州高跷分为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它“高”(最高可以踩“高”到2丈2尺)、“新”(两人踩三支高跷,在竹竿上翻跟斗等)、“奇”(踩累了都在城楼上或屋檐下靠墙上休息一下)。高跷是在各种重大的节庆活动、过年过节、地方庙会及有关重要的庆典场合演展出来。这是喜庆时节一种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项目,它直接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提高了群众的情趣感,它愉乐、风趣、惊险、刺激,深得地方上老百姓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常州高跷的表演者是脚踩高跷,身穿戏装,扮演渔翁、媒婆、傻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刘关张、八仙过海、济公、神仙等一些民间传说的人物等角色,作舞剑、劈叉、扭秧歌、跳桌子等一些特定的欢乐、惊险、刺激、风趣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八、市级非遗《孟河四爪太平神龙》</p><p class="ql-block"> “孟河四爪太平神龙”传承至今,大约有500余年的历史了。四爪太平神龙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普通的“龙灯龙爪”的基础上再增添了“四个爪子”,使它在艺术的表演上,不仅突显了龙的本性,更增添了它的表演元素,丰富了它的艺术技巧,使“孟河四爪太平神龙”比一般“龙灯”的表演时,有了一种刚毅的性格,增了表演时的动作难度,还多了一些风韵,更增添了一种龙的本性,从而不仅把龙的本性表演得淋漓尽致,增加了观众的可观性与兴趣味,在一定的程度上,它赋予了一种特质社会学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孟河四爪太平神龙”的表演阵容相当大的,目前,至少要有60多人才能全部完成表演程序。主要由小龙旗、哨子、锣鼓、铛面、珠球几者相互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完全完成一套的表演过程。特别是指挥四爪龙队表演的首领是最重要的一个,龙队的表演一切行动都要听从他哨子的声音与小龙旗的指挥。全套的表演过程基本上要半个小时左右。孟河四爪太平神龙节目其要表演形式有:一字长龙阵。2条自然摆开高举手中。二龙戏珠阵。“戏”同“喜”,贺喜、迎喜、快乐、送福;“珠”即珠宝,代表财富。三雄镇宅盘龙阵。这是根据孟河医派在驱瘟疫时的活动演化而成的,行礼仪打招收队。四门龙阵。又叫开四门,寓意四逢四喜,福禄祷禧,日日进财,事事如意。五蟠临阵。这是四爪神龙布阵时寓意最深的一个节目,“蟠”即福也,五蟠即五福,意味这个表演是为众人送来五福的。六朝拜相阵。这也是一个完全依道家的阴阳八卦术布阵的,其中的“六”是顺意的意思,祈求事业顺昌、顺利、顺发。七星参北阵。这是为一个深受百姓爱戴和崇敬的地方官吏歌功颂德,同时也通过这个节目表达人们对天下太平、官民同乐,普天同乐的向往。最后,哨声再起,伴随鼓乐鞭炮,二龙一震腾飞,同时龙旗率八旗带八杆(簇灯)从四面八方朝帅旗拥来,全场沸腾,气氛达到高潮。</p><p class="ql-block"> 21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孟河四爪太平神龙重现孟河。近年来,孟河四爪太平神龙频频在孟河及周边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亮相展现,并吸收和培育新一代人参加,使其技艺得到了继续传承。</p><p class="ql-block"> 2014年“孟河四爪太平神龙”的主要代表什么传承人,是孟城社区2位老年居民恽银川与郑木南等人。</p> <p class="ql-block"> 九、市级非遗《孟河鳝丝面》</p><p class="ql-block">孟河有着许多传统美食的文化,这一碗碗孟河的鳝丝汤面,看看那白汁汤乳白雪浓碧清,闻闻鳝鱼丝香气味非常的诱人,尝尝鳝鱼丝肉质鲜嫩酥醇,吃在嘴里感到肥而不腻百吃不厌。鳝丝面汤乳白、鲜醇香浓。面是用上等的银丝面,面虽细但很有劲道,鳝丝可口香酥,都是用野生小黄鳝鱼划成鳝丝后油炸烹制而成的,鳝丝面的味道的确是名不虚传啊。</p><p class="ql-block"> 孟河鳝丝面食材精致真实,品质精良,工艺考究,在清末民初已经名传大江南北了。据不完全的史料记载,那时,孟河古城街上经营着20多家面馆,鳝丝面名气最大的是陶然居、聚兴楼、协乐馆和义泰馆等4大家。孟河鳝丝面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一定的滋补价值,其野生黄鳝肉嫩味美, 鲜而不腻,香而不腥,加上搭配的银丝细面,柔韧劲道,富有嚼劲,汤汁澄白如玉。配以胡椒粉、香菜、姜丝、咸菜、榨菜等一佐料,一碗热气腾腾的鳝丝面,解的不仅是一份馋,更是一份浓郁的孟河乡愁,所以,它已经成为了孟河医派文化,以食进补的一种首选食品了。</p><p class="ql-block"> 孟河开鳝丝面馆最早的一家,是“谢公阳的鳝丝面”,他是1980年左右退役回来后,他就自己创业开了一家面馆,后来,他一个人呕心沥血地开发还原了这项技艺,将失传巳久的鳝丝面技艺的得到传承,使这项非遗文化重新焕然一新。早在2008年,谢公阳的鳝丝面就被常州市武进市评为一种名食名点;时隔10年后,2018年,“谢公阳鳝丝面”更是再上一层楼,又被常州市评为“常州市10碗面”的第2名(第一名为常州银丝面),时任副市长方国强在全市命名大会上,亲自为“常州市十碗面”的谢公阳鳝丝面馆,颁发了获奖的证书。现在,孟河老街道上每天有20多家面馆,都在买百吃不腻的孟河鳝丝面。</p><p class="ql-block"> 2013年,谢公阳被常州新北区认定为孟河鳝丝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目前,他的女儿谢剑红巳传承了他父亲的手艺,孟河谢公阳鳝丝面后继有人了。</p> <p class="ql-block"> 十、区级非遗《小河木雕》</p><p class="ql-block"> 原武进县小河地区在民间,曾经活跃着许多传统的木工雕花匠,民间称他们这些人是雕匠。特别是对一些木制(质)品进行手工的细仔琢镌与雕和刻,更是通过锋利的钨钢刀和锋钢刀,在有关成型的木材上,进行琢、镌、铲、雕、顿、钩、刻、铇、以及镂空、抽与推等诸多复杂的工艺手法。雕刻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家禽家兽、野外动植物,以及鸟类和花卉花草的各式各样图案。如雕花木床、雕花柜台与碗筷橱、雕花木格门窗、雕花八仙台与椅子、长台和睡桶、木桶与脚盆、寿木官材等等,以及农村结婚时所需要用的,各种各样的家具,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农村的雕匠基本上都逐一消失了,巳被现代化的一些机械设备所彻底替代了,用手工雕刻的木制(质)品(家具)是极少数了。</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一批次小河木雕的实际传承人,都将近75——80多岁的人(面临着严重的传了),如果等他们相继离世后,可能再也寻找到小河木雕的实际传承人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只有10万多人口的小小乡镇,却有着十项省市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每一万人中就产生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少(罕)见的,这充分说明了孟河镇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它是名符其实的,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家乡孟河人民越来越兴旺发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