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看世界(越南河内)——百姓寻常态(四十一)

北风轻轻吹

<p class="ql-block">  从青岛直飞越南河内,是新冠疫情之后的首次。二十多位朋友,在国内两名领队和一名中国籍导游、一名越南本土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六天五夜的愉快之旅,第一站就是越南首都河内市。</p><p class="ql-block"> 河内这座城市虽然名字熟悉,但对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却没有真切的了解。这熟悉又陌生的旅游地,引起了朋友们的极大兴趣。</p><p class="ql-block"> 河内作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与急流,汇合处,距河口100多千米,面积3344.7平方千米。河内地处热带季风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约在公元前300年,河内城市化雏形出现,称古螺城。7世纪初,开始构筑城池。9世纪前为中国故地,受中央官府统辖。1010年,李朝李公蕴从华闾迁京至此,定名升龙。10世纪以前,先后改称宋平、罗城、大罗城,后称为中京、东都、东关、东京、北城。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定名河内。法国殖民者统治时期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所在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定都于此。1976年7月2日,越南南北统一,成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河内市为越南北部重点经济区,是越南的商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纺织、金属冶炼、建筑和旅游业等。</p><p class="ql-block"> 在河内,巴亭广场是一定要看一看的。</p> <p class="ql-block">越南河内市中心广场名为‌巴亭广场‌(越南语:Quảng trường Ba Đình),是越南政治与历史的核心地标,被誉为“河内的心脏”,用于大型集会和庆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  河内三十六行古街是越南河内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以行业分类的街道布局闻名。每条街道专门经营同一类商品,形成独特的行业聚集区,展现了越南传统商业文化和城市发展历史。 ‌该区域可追溯至李朝(1010-1225年)时期,按职业划分街区,如“绸缎行”“药材行”等名称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越南总理曾表示“三十六行街若消失,河内的魂便丢失”。在三十天行街,我们乘坐三轮车观览街区,虽是匆匆一瞥,却也看到了那不一样的市井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还剑湖‌是河内市中心地标,面积约12公顷,湖水清澈,环湖步道适合散步。湖中有玉山祠和龟塔等古迹,传说黎太祖在此归还神剑得名。‌‌</p> <p class="ql-block">  文庙,位于越南河内文庙街,始建于1070年,占地26000多平方米,为典型中国式建筑群。主体建筑多建于17世纪,布局参照曲阜文庙,坐北朝南,由五组院落组成,含奎文阁、天光井及供奉孔子与中越先儒的正殿,悬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院内现存82块进士碑,由石龟驮载,记载自大宝三年至公元1919年间的进士名录及撰文者、书写者、雕刻者信息[3][2][5]。1919年科举制废除后对外开放,现为河内重要文化景点,春节期间举办祭祀、书法等活动。现存建筑大门饰有汉字对联,进士碑群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每天来这里游览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河内的摩托车大军是其交通体系中极为显著的特征,由超过570万辆摩托车构成,与城市800万人口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摩托车常在人行道、机动车道混合行驶,三四人同乘一辆摩托车的情况并不少见。 ‌摩托车大军常形成"钢铁洪流"般的景象,尤其在高峰期会出现严重拥堵。在河内的那个早上,我们去一所学校门前,看到了家长骑摩托车送孩子上学的拥挤繁闹的景象,这与国内骄车成龙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