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p><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华清宫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唐玄宗执政以后。唐玄宗悉心经营建起如此宏大的离宫,他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岁尽始还长安。故有“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之名句。据清乾隆本《临潼县志》载:从开元二年(714)到天宝十四年(755)的40年间,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有时一年两去,其微行间出无法计算。游幸规模甚大,“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等于把长安的政府机关搬到骊山,竟然以华清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安史乱后,政局突变,唐玄宗终于从皇帝的宝座上跌落了下来。华清宫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p><p class="ql-block">后晋高祖天福年间,把破坏的华清宫“改曰灵泉观”,赐予道士。宋时,“汤所馆殿,鞠为茂草”,建筑物已十分破烂。宋人只能根据华清宫的遗迹,“刊故宫图于石”,让后人知道唐代华清宫的全盛而已。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以前,有赵志古等人,组织民间力量,曾以15年的时间整修华清宫,曾建起三清殿等八座大殿,朝元、冲明二阁和九龙、芙蓉等汤池(据乾隆本《临潼县志》)。以后又逐渐萧条。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西巡时也重修过华清池(原华清宫),他曾“驻跸温泉”。民国时期,也有过几次整修,可是华清池及骊山所存古建,大约就是清初重建后所保留下的格局,到解放前已是汤池寥落,宫殿萧疏,一片破败景象。</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辟汤池,修殿宇,建宾馆,开花园,使古老的华清宫焕发了青春,成为人民群众游乐之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来到西安古城,市内景点众多,大雁塔,鼓楼,大明宫……其实必打卡的,一定是,秦兵马俑坑博物馆,还有就是华清宫(华清池)。</p><p class="ql-block">华清池这里,不仅是古代(唐朝)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发生地,还是近代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地。</p><p class="ql-block">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顺利地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p><p class="ql-block">国内</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一直受到全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压力。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p><p class="ql-block">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p><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的要求,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p><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p><p class="ql-block">两广事变</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痛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然而不久后广东将领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介石表态归顺。由于两广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然而也因蒋介石的过分自信,仅带少数文武飞往西安,结果西安事变时所有人都被扣留。</p><p class="ql-block">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张学良</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p><p class="ql-block">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p><p class="ql-block">事件经过</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蒋介石拒绝和斥责。</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p><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晚宴期间,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说明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被迫发动事变是为了督促蒋介石进行抗战。通电提出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共产国际收到西安事变的消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及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人员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毛泽东也主张公审杀死蒋介石。</p><p class="ql-block">南京中央于1936年12月12日23时30分,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会议最后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在上海收到西安发生事变的消息,就邀请澳籍友人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读宋美龄给他写的信</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3日8时,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端纳也同时电告张学良。</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3日,中研院等七学术机关通电全国讨张;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指责扣蒋行为。</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4日,在得知《真理报》公开批评西安事变的态度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举行了关于中国工作的会议,会议听取了邓发关于中共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情况的报告,并将此报告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为此特地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4日,蒋梦麟、梅贻琦、李蒸、翁之龙、刘湛恩、黎照寰等22人分别致电指责张学良。马相伯致电张学良表达对事变的担忧。</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5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100多家报馆通讯社联署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共同宣言》;同时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紧急宣言。</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劝诫张学良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遂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空军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教授会发表朱自清、闻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同日南京时事月报社、中苏文化月刊社、妇女共鸣社等217家杂志社以及中国妇女爱国同盟会、南京市妇女会、南京市妇女文化促进会、妇女共鸣社、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妇女文化月刊社等妇女团体联合通电讨伐张学良。</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全体教授发表对陕变宣言谴责张学良。</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1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致电张学良:“汝系吾友,兹若与共产党联盟,即成吾敌,中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即不见重于人。”</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张学良已经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前往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p> <p class="ql-block">大唐盛世,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央首长在华清池的疗养院</p> <p class="ql-block">这里马路两侧,都有编钟此类的文创市政设施</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正門</p> <p class="ql-block">唐代飞天天女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贵妃泉</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龙子赑屃驼着字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某知名雕塑家,所做‘贵妃沐浴’雕塑</p> <p class="ql-block">太子汤(池)</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池)</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浴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泉眼</p> <p class="ql-block">这个泉池,还有微微的热气</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传说是唐明皇的女儿,芙蓉公主,自己的浴池</p> <p class="ql-block">嚯,浴池里的泉水还冒热气,有莲花漂着</p> <p class="ql-block">这个泉眼,砌成莲花状</p> <p class="ql-block">海棠池</p> <p class="ql-block">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p> <p class="ql-block">仿大唐盛世,唐明皇,大臣門,宫女,太监高力士,在做现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还有胡女</p> <p class="ql-block">胡女</p> <p class="ql-block">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内莲池内,水里金鱼在游弋</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平面游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粱介石的侍卫房间</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沐浴室</p> <p class="ql-block">寝室</p> <p class="ql-block">五间厅,当时的门卫,侍卫长,秘书,会议室,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发生西安事变时,当时真动了枪,蒋介石侍卫被打死,墙上枪眼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昭阳門内,鲜红的五星红旗</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长的酷似老蒋,在这里跟游客合影,赚钱。游客还可以穿国民党军官官服,与之合影,生财有道!</p> <p class="ql-block">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当时发生事变时,老蒋光着脚,穿着睡衣,跑到山上这个石缝里躲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