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丹心照千秋 ‍廖运升先生纪略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淮水之滨,廖湾故里,孕育了一位胸怀家国、文武双全的爱国志士——廖运升。这位生于1901年的皖籍儒将,以八十载人生历程,在抗日烽火、时代变革中书写了一曲忠诚与担当的壮歌,其精神如淮水长流,映照千秋。</p><p class="ql-block"> 早年的廖运升,已显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与不屈风骨。受父辈革命家风熏陶,他自幼目睹北洋军阀暴政,随父奔走反袁,家国之痛深植于心。“五四”惊雷唤醒青年壮志,他在怀远、南京求学期间,踊跃投身爱国学潮,两度被校方开除却初心不改。在堂弟廖运泽影响下,他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于“亲爱精诚”的校训中淬炼军魂,在东征战场上迈出军事生涯的第一步。从武汉分校的连副到北伐军中的营长,他辗转南北,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即便因不愿依附独裁而遭排挤,流落上海仍不改其志。</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廖运升的将才与丹心得以尽显。出任安徽保安第八团团长后,他率部驰骋皖中皖南,在巢城阻击战中,以寡敌众与日军激战昼夜,车站数次失而复得,硬生生阻滞了敌军西进合肥的铁蹄;落儿岭防御战里,他身扛机枪冲锋在前,脚部负伤仍卧门板指挥,军民同心筑起防线,让日军再不敢轻易“扫荡”。他不仅作战勇猛,更懂鼓舞士气、团结民众,自编抗日歌曲教士兵传唱,收容沦陷区青年组建运输队,与游击队互通声息并肩抗敌。从蒙城周旋到阜阳保卫战,二十余日不眠不休收复失地,忠勤勋章的荣光,正是他浴血沙场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历史转折之际,廖运升的抉择彰显着超越党派的家国大义。抗战胜利后,面对内战阴云与官场腐败,他坚守“枪口一致对外”的原则,托辞闲居南京,不愿同室操戈。1948年,他重返皖北组建部队,暗中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络,历经军统监视、部队改编的重重考验,终于1949年5月在浙江义乌率近万将士起义,奔向新生。这份顺应民心的抉择,不仅让部队免遭覆灭,更为解放事业添砖加瓦,彰显了真正军人的良知与远见。</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这位“儒将”转身投入建设洪流。任职南京城建系统期间,他常骑自行车穿街走巷,实地勘察解决民生难题;1953年特大水灾中,他亲临下关江边、龙潭险段,登船指挥抢险,解救被困民众。当选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后,他深耕祖统工作,带病撰写对台广播稿,以“风雨同舟伤别离,相期杯酒叙衷情”的诗句,倾诉对两岸统一的殷切期盼。晚年当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他以《八十述怀》明志,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将毕生余热奉献给家国建设。</p><p class="ql-block"> 1981年,廖运升先生在南京逝世,但其精神长存。从黄埔学子到抗日名将,从起义将领到建设功臣,他的一生始终以家国为念,兼具军人的刚毅与文人的儒雅。淮水记得他的浴血荣光,金陵铭刻他的建设足迹,两岸同胞感念他的统一初心。廖运升先生的丹心碧血,早已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成为后世永远铭记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民革领导为廖运升的题辞</p> <p class="ql-block">  廖运周(右)、廖运升(中)、廖运泽三兄弟1979 年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  廖云升是廖春生的族兄,廖云升和廖运泽是兄弟,他是老大。黄埔三鹰就是指廖运升、廖运泽、廖运周三人。廖春生父亲廖传枢是他们的五叔,年龄比他们小,辈份高。</p> <p class="ql-block">  张胥行: 浙江杭州人。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副参谋长,陆军中将。1939年3月7日,日军空袭西安,因其驻守的防空洞被炸,窒息阵亡,时年36岁。同年,国民政府追晋张胥行陆军上将军衔。1984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胥行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张春生姐夫张奇光的叔叔,他父亲张胥文曾任李济深的参谋长,杭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胥文、张胥行</span>两兄弟都是抗战将领。张春生的家人这次抗战胜利80周年共获5枚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廖春生姐夫的叔叔张胥行烈士也是吴石烈士保定军校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廖春生的家乡淮南廖家湾曾出辛亥九兄弟,37名黄埔生,5名将军,建有革命纪念馆,3人参加八一起义。</p> <p class="ql-block">  廖云升族兄廖春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