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滨州电视台系列之九)</b></p><p class="ql-block"> 电视专题片,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一专门题材为核心内容拍摄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它是介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文化状态,是强调真实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也因此,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更能真实地反应出一个电视台的整体业务水平与人员素质。</p><p class="ql-block"> 滨州电视台开播之初,大多是以广播技术人员为主,更多的是各行各业门外汉之组合,去哪儿找如此专业的艺术人才呢?然而,总有天缘惠顾至此——李锡堂来了!</p><p class="ql-block"> 李锡堂,原滨县人,出身贫农,根正苗红。十八岁参军去了首都北京 ,在中央警卫团担任首长警卫战士。文革动乱年代,他和战友们多次手挽着手的紧紧贴身守护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身边,真正做到了力挽狂澜于即倒。因表现突出,七十年代初,被部队保送艺术学院,成了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担任舞台美工,服装,设计,摄影等业务。七十年代末,因要照顾妻儿、老人,他想回到家乡,但找遍了全北镇也没有与其业务相对口的工作。其实还有好单位任他挑选,但他舍不得自己的专业,只好暂时来到山东省电视台。现在,滨州电视台刚一开播,他便顺理成章的调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李锡堂个头不高,五官端正,慈眉善目,性情温和,举止沉稳。但初来乍到,人际关系生疏,再加上电视台刚建,设备简陋还不到位,使他无法发挥自己特长,只能暂且做些琐碎之事。待到稳定了一段时间后,他的业务素养还是让他敏感地捕捉到了专题素材。那是一个阐述政府监狱如何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的案例。他抓住了这个题材深入加工,经过了他和文字作者赵军等人的多次商讨,几易其稿,于是便有了电视专题片《大墙下的透视》最早雏形。定稿之后,经台领导批准,就组成了以李锡堂为首的专题片摄制组,准备拍摄事宜了。为此,李锡堂带着摄像助理唐华,撰稿人赵军等人几次去监狱里面体验熟悉生活。他们与犯人多次接洽会谈,彼此熟悉之后,犯人再面对镜头时,就不太拘束,能比较好的配合拍摄了。</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前前后后用了半年多时间,文字修改,画面编辑,反复调整,配音是播音员李奎安。终于,十二分钟的专题片脱颖而出。专题片以她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社会意义,不俗的画面风格,优美的解说词,以及播音员那动听的配音很快获得业内人士一片赞誉,并引起了山东省电视台的重视。省台法制栏目组去北京参加全国司法系统首届“金剑奖”电视大奖赛,《大墙下的透视》就成为了他们首选的参赛片目。由于这次大赛地方电视台没有参赛资格,只能以省电视台名义参加。《大墙下的透视》也自然而然成了省台栏目组的作品。尽管主创者多有不甘,但为了作品,也为了顾全大局,只能如此了。好在作为主创者还可以到现场参加作品评比和最后颁奖,于是李锡堂和唐华也被邀请一起去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全国性政府大奖,上面比较重视,起初颁奖地点定在人民大会堂,但因为有了重要外事活动,临时改在了京西宾馆。唐华至今还记得,整个会场十分气派,评委们个个正襟危坐,如临大考,气氛还有些紧张。终于轮到《大墙下的透视》上场播放了,谁知刚开始播出第一个画面,李奎安那浑厚磁性的男中音才说了第一句解说词,主评委却忽然叫停。这在播放评比当中是很少见的,众人吓了一跳,不禁为这部片子捏一把汗。只见评委有点惊讶的问作者,“这···这是谁的播音?”当李锡堂回答这是我们台上自己的播音员时,评委难以置信地目光,好一会才点点头,“不错呀,你们还有这样好的播音员。”那一刻,旁边的唐华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意识到,这配音一定会给专题片加分了。从那以后,他更认定,电视专题片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当他后来第二次摄制专题片时,便一定要拉上李奎安参加了,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激烈竞争和层层筛选,评委们全票通过,《大墙下的透视》获得首届全国金剑奖三等奖。此奖项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司法部联合颁发的政府奖。《大墙下的透视》在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多次播放。山东省电视台建台二十五周年成果汇编一书里,该专题片在优秀节目中赫然列名,这也是滨州电视台唯一登录在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李锡堂在部队和学院的工作、学习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李锡堂和唐华在北京首届电视“金剑奖” 赛的颁奖会上,中间是省电视台栏目组负责人。 下图:“大墙下的透视” 获奖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尽人意的是:《大墙下的透视》作为电视台第一部在全国获奖的电视专题片,却由于特殊原因,除了原创者个人还可署名外,作者单位滨州电视台及台领导竟毫无显示。虽然,这与主创者本人并无干系,却势必导致本台对该片的重视和宣传力度都大打了折扣,从而使本片在无形中受到冷落。时间一长,就是本台的人几乎都遗忘殆尽。这对于专题片《大墙下的透视》固然是十分遗憾,就是对作者本人也非常不公!</p><p class="ql-block"> 讲到作者李锡堂,不得不说,那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好人!而他那坎坷的遭遇,又让人无比唏嘘。我们说过,李锡堂本人老实厚道,不善言辞,更不会见风使舵,因而不知触犯了谁的神经,处处为难于他。先是把他安排在与其业务毫无关联的岗位上,使他无从发挥,从而显得一无是处。后来干脆免去其部室主任职务,让他去负责基建,这对他本人的侮辱和打击实在难以想象!李锡堂就是在这样情境下,心情极为郁闷,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撒手人寰,实在令人痛心而又惋惜!他的去世及其作品的冷落或许是冥冥当中一种因果,更是一个悲剧。时至今日,是非对错已毫无意义,但还原历史真相则天经地义。</p><p class="ql-block"> 李锡堂虽然走了,但他热爱电视艺术的精神,他的业务技能却被传承了下来。因为社会依然前进,电视专题片还要继续创作,而这个传承人就是——唐华。</p><p class="ql-block"> 唐华,广播局文书,在滨州师专政治系脱产学习两年,毕业后来到电视台。跟随李锡堂担任专题片摄像。在这之前,他对电视艺术几乎是陌生的。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并深爱上了这门艺术,完全得益于李锡堂。晚年的他忆起从前,不止一次感叹道,“李锡堂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啊。”</p><p class="ql-block"> 在跟随李锡堂拍摄专题片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从没见知过的事物,学到了不少电视艺术方面的技能,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唐华有个特点,就是做事比较执着,一旦认准了的事,他就会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为此,他买了很多电视艺术业务方面的书,开始了刻苦学习认真钻研。那段时间,每次去外地出发,他光顾最多的是当地书店,买得最多的就是电视专业方面书籍。不知不觉,他这方面的书和资料远远超过了业内所有人士。为了深造,他还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取得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p><p class="ql-block"> 唐华学了这么多,自然要找机会去实践了。但这时,他的启蒙老师李锡堂已调到其他部室,他只有独自前行了。好在唐华生来就敢闯敢干,无所畏惧。终于,他在反复探索当中,发现了一个上好的素材,经过大家多次酝酿商讨,题材在台上获得通过,并很快组成了一个专题摄制组,不过,这次摄制组是以唐华为首了。撰稿人依然是赵军,文笔俱佳,文采飞扬。播音员当然是李奎安,播音一流,还经常为拍摄出谋划策。摄像刘明中,无论取景,构图、画面感都十分老道、娴熟。这在当时应该是最强阵容了。</p><p class="ql-block"> 在无棣海岸线的滩涂上有一个叫岔尖的边防哨所。那里的战士在极为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坚守着祖国的边防。该边防哨所成为了全军边防系统的典范,他们感人的事迹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过。而我们这部专题片就是要更具体、更全面地讴歌赞颂这些可敬可爱的边防战士们。</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带着设备去边防哨所,汽车到了最北边的鲁北化工厂就不能前行了,而去岔尖哨所却还有十几里的泥泞小路。当他们扛着摄像机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第一次来到岔尖哨所时才发现这个地方的艰苦环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时这儿是“三不通”不通电,不通路,不通邮。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他们往返了不知多少次。他们的动力不仅来自于战士们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更来自于对电视艺术高标准的追求。记者们为战士们所感动,他们铺下身子,全力以赴去体验生活,不辞辛劳地与战士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努力去捕捉、摄取每一个有价值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摄像刘明中和李奎安正在边防海岸线上拍摄。下图:台长助理张中梁与摄制组在岔尖哨所拍摄现场讨论专题片脚本。拿本子穿风衣者是撰稿人赵军,左一是司机,左三李奎安。) </span></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文字内容也在不断修改和推敲当中。光是专题片的题目就有《边陲红柳》,《海鸥,你看到了什么?》,《这儿有片绿叶》等等不下七八个,但都不是很理想。唐华动员摄制组每人都要提供一到两个题目,他的观点是:你提出的不一定被采纳,但对别人也许有启发,最后连司机也参与进来起题目了。就在一次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李奎安仿佛是自言自语,忽然轻轻脱口而出,“请记住…请记住这片绿叶”一言既出,顿时满堂喝彩。大家连声说:好,好,就是它了!李奎安的画龙点睛之笔即是在大家集思广益基础上的灵光一闪,也是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对战士们产生了真挚情感而发自内心的呼唤。这便是集体创作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解说词和画面也是来回反复无数次。他们常常为了一个画面,一段文字争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外人看得目瞪口呆,以为糟了,他们闹矛盾了。唐华却是喜在心里,他后来总结时多次说过,当大家为了一个画面,一段文字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一部好作品就即将诞生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前提是,三个臭皮匠必须是心往一处使,才能赛过诸葛亮的。</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系列地坎坷与打磨,经过了大家共同努力和辛勤操劳,专题片《请记住这片绿叶》终于呱呱堕地,闪亮登场。片子一经问世,便在业内引发了十分积极的反响。好作品自然人人喜欢,能沾边的纷纷加入,无形中也扩大了该片的声势和分量。这一次,该片名正言顺亮出了滨州电视台旗号,并完整的体现了本台业务水准。</p><p class="ql-block"> 《请记住这片绿叶》果然不负众望,一路披靡过关,获得山东省电视台“时代风采”一等奖。主创人员们眼见自己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成果,莫不欢欣鼓舞。该片不仅为滨州电视台获得了荣誉,也为他们日后晋级职称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这是无可争辩的硬件。</p><p class="ql-block"> 人们应该记住——《大墙下的透视》与《请记住这片绿叶》两部专题片的主创人员是:李锡堂,唐华,赵军,刘明中,李奎安。当然,还有许多提供珍贵素材者,更有无数热心的义务服务人员,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了,毕竟这是一项综合性艺术作品。而据我所知,滨州电视台这两部专题片所达到的高度,至今还无人超越。</p><p class="ql-block"> 唐华在这两部最高水平的专题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关键作用,是专题片功不可没的人物。他的学习钻研,吃苦耐劳精神,以及他对电视艺术的追求和执着,都是令人称道,值得赞扬的。唐华从助理记者,到记者,到主任记者,一路走来曲折而又坎坷。当然,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热爱电视事业的好记者;更不妨碍他做一个乐于助人,侠肠义胆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上图:电视台领导与边防局领导在岔尖边防哨所的合影。左4台助理张中梁,左6边防局长温希荣,左7副台长温世恩,右3播音员李奎安。下图: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坚守在祖国边防线上,就是这些可敬可爱的军人们。</p> <p class="ql-block"><b> 《请记住这片绿叶》获奖证书。</b></p><p class="ql-block"><b>编辑记者:温世恩,张中梁。导演:王培栋。撰稿:赵军,王继堂。摄像:唐华,刘明中。解说:李奎安。监制:孙元魁,温希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