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秋雨初霁,云淡风轻,一切都像被清洗过的干净利落之日,红枫文学社第111次活动拉开了序幕!</h3> <h3>沈西萍社长主持,她言简意赅,以崇敬的口吻,饱满的热情,宣布由朱月禄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毛主席诗词!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博学多才的朱老师的讲解!</h3> <h3>朱老师的讲解是非常有内涵的!他不光把讲稿写得认真、细心,有章可循,还搜集到了许多我们未曾了解的毛主席的一些革命经历和诗词!他引经据典,通古博今,不仅让我们在毛主席诗词中感知到领袖的那一种磅礴的胸怀,庞大的气势以及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还让我们在诗词中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革命的艰难险阻,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见识得以扩大!<br>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的《论语·为政》,阐述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台上精讲细析,津津有味;台下洗耳恭听,一丝不苟。而且朱老师的讲稿,可是值得收藏起来,细细品味的!他不仅按时间顺序让我们领略不同时期毛泽东用诗情画意,总结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还和中国古典诗词相对照着分析!让我们对于诗的洞悉有了新的理解契机!</h3> <h3>在一阵一阵的掌声雷动中,我们享受了一次走进伟人思想的心灵之旅,美美地享受,胜过珍馐佳肴!一位耄耋老人,边讲边背毛主席诗词,那种忘我投入的神态,不禁让我们和他一起,赴一场奔向理想境界的约定,大家久久地沉入遐想之中。<br> 而在讲解间隙,沈社长及时带领大家吟唱了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脍炙人口的诗词,活跃了气氛,增强了学习的内容,使毛主席诗词更加余味无穷!</h3> <h3>其他老师,各个都是感慨万千,情不自已!<br>成强果老师积极的发言,也赢得了一阵掌声:<br>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浅析<br>(略去原文)<br>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1929年10月11日的重阳节。1929年6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福建龙岩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象农民起义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同时,他在这次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而遭到部下反对。会上朱德和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会上他丢掉了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而由陈毅担任。他随后来到永定县指导地方工作。期间他又身染疟疾,缺乏科学医治,并且在此期间差点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没有恢复前敌委书记职务。他又被担架抬到上杭县继续养病。毛泽东在上杭县临江楼上养病时,重阳佳节到来,看着院子里金黄色的菊花盛开,站在临江楼上,远眺寥阔的江面,毛泽东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词。<br>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先由议论,叙事,抒情,再到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伟人毛泽东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观消沉,而是体现了宽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如:“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写出了毛泽东在逆境中仍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虽然他丢掉了前敌委书记的职务,但是他仍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激励!<br>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句词中,毛泽东没有看到秋风劲扫落叶的萧瑟悲观气象,而是看到了秋天五彩斑斓的美景。所以这里也体现了他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胸开阔。<br> “寥阔江天万里霜”一句,面对江面上升腾如霜的雾气,毛泽东没有看到秋天的悲伤和寂寥,而是看到了空阔远大的江面如霜一样的雄浑博大。所以我觉得这句也是给人以激励和鼓舞。<br> 总之,《采桑子.重阳》整首词,有议论,有叙事,有抒情,有写景,情景交融,恢宏大气,乐观开朗,给人以激励。表达了毛泽东面对逆境激流勇进,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h3> <h3>郭引丽老师的发言:有感于毛泽东的《致陈毅》<br>(1956年7月21日)<br>(由于篇幅有限,略去原文,只谈读后感)毛泽东对于陈毅让改诗的事!真诚地说自己不是内行!有好多地方不懂,甚至还未入门!改了一首还不满意!又意味深长谈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白!要用比兴手法!要引进民歌!提倡写新体诗歌!而且给他还指出了李白,李贺的诗让借鉴!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是精益求精,而且谦虚谨慎,勇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但我们明知道他博览群书,很有写诗的水平!可见他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对于求教者是那么诚恳实意!</h3> <h3>姚玲老师涉猎知识面宽泛,理解力强,她的发言引起了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她<br>能与大家共同探寻知识和见闻的深度与广度!可喜可贺!她以诗人赞颂毛主席为契机,歌颂伟大领袖,别具一格!以下是她的发言:<br>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听了朱老师为我们讲了"追寻伟人足迹、拜读领袖诗词″的内容非常好,首先使我知道了近代只有毛主席一人的【沁园春·雪】列入中国最有名的十大诗词之一。其次朱老师为我们系统地讲解了毛主席各时期的诗词,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文化大餐。<br> 诗人吴万利的诗作《伟人毛泽东》是这样写的:<br> 咏雪诗魂耀宇寰,<br> 拔开迷雾换新天。<br> 珠峰纵使削千尺,<br> 仍是中华第一山。<br> 首句"咏雪诗魂耀宇寰”没写毛泽东名字,而让人想到毛泽东,因为古今咏雪诗,无人超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切入点很妙。第二句接着“拔开迷雾换新天"赞颂毛泽东建国之功。关键是后二句“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转合二句,珠联壁合、不可分割、容量很大、举足轻重、妙不可言。<br> 歌颂毛泽东的诗词何止万千,但能流传的,还真为数不多,用珠峰这个形象,讲清了,说透了。比喻准确传神、恰如其分。这样的佳句组合,真是受人喜欢的一首好诗,同时也是歌颂毛主席丰功伟绩一首难得的好诗。</h3> <h3>李晓燕老师谦虚好学,文学功底深厚,从她的发言可见一斑:<br>今天我是第二次参加文学社活动。非常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向各位优秀的老师学习!<br> 朱老师详细讲解了毛泽东早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2首诗词。结合毛主席不同革命阶段的历史,朱老师边讲解边背诵,这种文化传承的热忱、专注精神,让我感动并敬佩!<br>毛主席一生当中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词。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欣赏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其民族情怀,政治情怀,人民情怀,山水情怀。<br>毛主席经典的诗词,许多都是在长征路上完成的。<br>《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br>说起“忆秦娥”词牌名,是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因词中“秦娥”这一核心意向与“秦楼月”的经典场景,该词牌得以确立并流传。其特点是“调短韵密,声情悲壮。”<br>《忆秦娥•娄山关》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取得首次胜利时毛主席写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诗词。<br>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开篇就给了五个意向:“西风、长空、雁、霜和月”,直接拉开了一幅画卷,勾勒出清冷苍茫的晨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当时红军冬日行军的一个真实写照,暗写行军的紧张凝重,景里藏着战斗前的沉郁。这一仗并不好打!<br>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如铁”点出夺关之难。“迈步从头越”虽艰苦卓绝,却能再从头越!尽显红军不惧艰险的豪迈!也说明了毛主席要对长征计划从头部署,并要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br>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壮阔景色收束,既包含胜利的激昂,又蕴藏前路漫漫的深远。表现了毛主席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br>词的核心:以景衬情,短词见雄浑。突显了中国红军在党的领导下所表现的钢铁意志。</h3> <h3>杨艳丽老师向来以善长背诵,每次活动准备充分见长的,她的发言也很有特色:<br> 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因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从小耳闻目睹领袖语录,特别是领袖诗词犹为璀璨。以其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主席一生从1901年8岁至1974年81岁共创作诗词150余篇。<br>1.青年时期《七绝·呈父亲》<br>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br>2.革命初期<br>毛泽东有两阕以《沁园春》词牌填写的词我特别喜欢。一首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秋,这首词表达伟人青年时代的志向抒怀。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了青年革命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担当精神。在词的上阕里将自然景观与革命激情融为一体。词的下阕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标志着从青年学子向革命领袖转变的思想历程。是主席早期诗词的巅峰之作。<br>第二首《沁园春·雪》气魄雄浑,格局宏大,以自然景观隐喻历史变迁,展现了对北国山河的赞颂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点评。政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对比历史人物,提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抒发了革命抱负,也含有对新时代领导者的自信。该词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视为中国共产党政治理想的文学宣言。<br>总而言之,毛主席的诗词,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抵御外侵内患,实现繁荣辉煌的真实写照。</h3> <h3>苏峰老师的发言,历史文脉清晰,见解独特,敢于提出问题,探讨事实真相,这样的鉴赏作风,把活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他说:<br>1.毛主席诗词,我最佩服的是两首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当排第一。<br>2.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个人深厚的理论修养,对马列主义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透彻了解,所形成的伟大战略眼光,早在学生时代就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在农村、在农民,进而形成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主张。最重要的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个人私心,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他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用人民战争战胜一切敌人是毛主席最根本的战略思想。<br>从党和军队在生死存亡之际只有主席的意见和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多次事实证明,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们所谓的集体智慧的结晶。<br>他们的智慧结晶要么集体沉默,束手无策,要么举手表决,“以多胜少”。要说他们和毛泽东思想三占边,那就是他们只有按主席教导办事,才能取得成功,一旦离开毛泽东思想,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正如钱学森所说: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就要完蛋。(大概意思,非原话)<br> 苏老师发言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r>还外几位老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只是时间关系,未能发言,下次一定首当其冲,哈哈!<br>大家在恋恋不舍的学习氛围中,终于谈论到了下次活动的内容!朱月禄老师建议有四:1.学习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欧阳修的《秋声赋》;<br>2.学习贾谊的汉赋《过秦论》文字优美;<br>3.学习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br>4.学习一封13字的休书,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br>启发大家的思路!其实我们确实需要多多探究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又有人提议趁热打铁,学习毛主席《心之力》可见大家对这次的学习心里还是很想深入的!最后决定下次活动:<br>主讲老师:苏峰<br>学习内容:学习毛主席《心之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