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我走进静安区的市政协这栋建筑,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玻璃幕墙上,映出城市天际线的倒影。门口几棵树影婆娑,风一吹,叶子轻轻晃动,像是在低语。我抬头看了眼那枚悬在中央的徽章,金红相间,庄重得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这里不像普通的办公楼,倒像一座静默的纪念碑,守着一段不会褪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四块铭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上海市政协活动中心”“政协书院”“丽都读书会”……名字一个比一个沉静。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尤其是“政协书院”那块,仿佛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又像有谁在轻声念着旧日信件。这些名字不张扬,却透着一股子韧劲,像那些年走过长路的人,话不多,但每一步都算数。</p> <p class="ql-block">我作为一个退役多年的老军人,受邀参加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电影招待会,心里还是十分激动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会场,迎面就是那块大屏,上面写着“拥军优属,固我长城”,背景是上海的高楼群,灯火通明,车流如织。屏幕上方的徽章和外面的一模一样,像是某种无声的呼应。台下坐着不少人,大多戴着帽子,神情专注。没有人说话,空气里有种克制的肃穆,仿佛我们不是来开会,而是来赴一场迟到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上换成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宣传画面,一座纪念碑高耸入云,天空由深蓝渐变成浅灰,像极了老照片里那种色调。右上角的红标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些名字,黄继光、邱少云、孙醒……他们离我很远,又好像就站在这光与影之间,静静看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画面一转,还是那句“拥军优属 固我长城”,但这次背景换成了外滩的夜景,东方明珠在远处亮着,黄浦江的波光映着霓虹。可这繁华背后,总让人想起七十五年前那一夜——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没有欢呼,只有风雪和沉默。如今我们坐在温暖的室内,看着这些影像,像是一次迟到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电影院里,银幕上一架编号“307”的战斗机划破云层,阳光从机翼下掠过,洒进我的眼睛。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引擎轰鸣,看见了飞行员坚毅的脸。这不是普通的飞行,是穿越历史的航迹,是从战火中飞来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战斗场面,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士兵们在火海中穿行。有人倒下,有人继续前进。字幕打出“一定会被新中国记住的”,声音不大,却像锤子敲在心上。我身边的观众没有动,连呼吸都轻了。这不是特效,是记忆的重演,是七十五年前那些年轻人用生命写下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镜头拉远,一队士兵在雪地里行军,肩上扛着装备,脚步整齐。背景里有军车,有远山,还有飘着雪花的灰白天空。他们不说话,只往前走,走得那么稳,那么决绝。我忽然明白,什么叫“最可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而是明知会死,仍选择前行。</p> <p class="ql-block">黄继光的名字出现在画面上,他站在烈火与硝烟之中,目光如炬。那一刻,他不再是课本里的插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用胸膛堵住枪眼,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我闭了闭眼,耳边仿佛响起冲锋号,遥远,却清晰。</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三个大字出现在山峦与云海之间,右侧站着一个剪影,像一座雕像。蓝色与橙色交织,像黎明前的天光,沉重又充满希望。这不只是电影海报,更像是一封写给历史的信,告诉我们:有人曾以命换和平。</p> <p class="ql-block">雪山之巅,一位士兵伫立,手握武器,身后是翻涌的云海。“The Volunteers: Peace at Last”,英文标题静静躺在下方。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胜利不只是凯旋,更是无数人倒下后,终于有人能站上山顶,看见和平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国庆献礼”四个字缓缓浮现,接着是“黄继光”三个字,背景是爆炸与火焰。海报色调暗沉,却压不住那股英雄气。我坐在黑暗里,看着这张海报,仿佛看见那个年轻的战士,在最冷的夜里,点燃了最亮的光。</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出现在屏幕上,戴着眼镜,神情凝重。他站在战火中,像一座山,撑起千军万马的信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他是统帅,也是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奔赴战场,却只能说一句:“去吧,为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姚庆祥高举右手,脸上带着笑容,背景是燃烧的战场。他不是在庆祝胜利,而是在告诉所有人:哪怕身处绝境,也要相信光会来。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重看这段历史——因为需要记住的,不只是牺牲,更是那份永不熄灭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银幕上,两位军人在雨中高举旗帜,天空阴沉,建筑模糊。字幕打出“我志愿军李明中将”,英文紧随其后。雨水顺着旗帜滑落,像泪水,也像誓言。他们站得笔直,仿佛在说:山河无恙,我们仍在。</p> <p class="ql-block">屏幕忽然变暗,接着亮起四个字:“励志青春”。红色舞台边缘泛着光,天花板的灯像星星。我笑了,原来这场观影,不只是回顾过去,更是在告诉年轻人:你们的青春,也可以如此滚烫。</p> <p class="ql-block">雪地里,士兵戴着头盔,炮火在身边炸开。字幕再次出现:“一定会被新中国记住的。”这一次,我没有忍住,眼眶热了。七十五年,足够让一个婴儿变成老人,足够让一座城市翻新几遍,但有些记忆,不该被时间冲淡。</p> <p class="ql-block">松骨峰上的3连,在雪地里艰难前行。蓝盔、厚衣、冻红的脸,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他们没有退,也没有哭,只是默默走着,走向属于他们的战场。我忽然想,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怕得发抖,仍选择前进。</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鸭绿江大桥被火焰包围,字幕缓缓升起:“1950年10月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那一刻,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心跳。七十五年了,我们终于可以用这样一场电影,轻轻说一句:你们的名字,我们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画面,是一支大军在雪地中行进,整齐划一,像一条奔涌的河流。观众席上,有人悄悄抹了眼角。我没有动,只是静静看着,直到灯光亮起。走出影院时,天已黑了,城市灯火通明。我抬头望了眼星空,心想:那年冬天,他们走向战场;而今天,我们走向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