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公子世无双的美篇

陌上公子世无双

<p class="ql-block">通州司空分署街东口</p><p class="ql-block">曾有一座过街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六十岁的通州人还记得,通州老城北大街与司空分署街路口,曾有一座过街楼。WG前,无论是去司空分署街小学、去通县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去西海子公园游玩,这个过街楼都是必经之处。过街楼之上,似曾有过什么建筑,但光秃秃的,只有砖石裸露。路人只顾道路通畅,无人过问深究。</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座过街楼并非过街之用,而是一座有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奎星楼。</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工部郎中陆基恕主持在此街东口跨街建筑这座奎星楼,计三层,底层为拱券通道,顶层设奉文昌像,是掌人间禄籍之神 。因文人墨客去文庙祭孔必经北大街,穿过此楼通道而西再北行入庙,故而称奎星楼,鼓励士子力学上进。因此此街又俗称奎星楼胡同。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奎星楼起火,上二层尽毁而未复建,只存瓮洞,此后俗称渐泯灭,乃独称司空分署街。20世纪中后期,因城市建设与街区改造,奎星楼遭拆毁。其具体位置,大致在如今新华街道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附近的路口处 。</p><p class="ql-block">奎星楼具有科举文化象征,因文人赴文庙祭孔必经此街,楼上供奉文昌帝君、魁星等,意在鼓励士子力学上进、求取功名,是科举时代通州文运昌盛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文化教育与仕途顺遂的期盼 。反映了明清时期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重要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了道教信仰与儒家科举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俗传统,是研究通州古代城市格局、社会风俗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奎星楼见证了街区的历史变迁,虽仅存底层瓮洞,后随城市建设消失,但其名与位置仍留存在地方记忆中 。</p><p class="ql-block">笔者今日实地寻觅探访,司空分署街白底红字的街牌尚在,那座过街楼早已杳无踪迹。沿街西行,司空分署街小学原址已成绿地,前方伴随通州人几十年的通州电影院年前因影响交通已被彻底拆除。向北不远处,只有那座燃灯佛舍利塔影映在金黄色的秋叶中,甚是雄伟壮观,直插云天。</p><p class="ql-block">五味杂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