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奖状里的家国记忆——周氏家谱补遗</p><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文忠</p><p class="ql-block">去年冬天,我在家中整理《周氏家谱》,准备补录祖辈的生平事迹。翻到父亲那一页时,母亲从柜顶取下一只旧檀木盒,轻声说:“这里面有件东西,或许该写进家谱。”</p><p class="ql-block">我怀着好奇,轻轻扣开盒盖——一股陈年的木香扑面而来,红黄镶边的奖状静静躺在其中,边角因岁月氧化泛出细密的锈纹,褪色的公章仍在纸上拓下星群般的印痕。</p><p class="ql-block">那是父亲周瑞金的奖状——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于1957年颁发,表彰他“勤学苦练,成绩优秀”,被批准为“一级技术能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年,新中国刚刚从战火中站稳脚跟,外部威胁与内部建设的双重压力,让每一名军人都不敢懈怠。父亲白天跟着苏联教官学习新式装备,夜里在煤油灯下啃读理论课程。观测台是他的战场——天不亮便爬上高台,迎着海风练习辨影,盯着飞鸟的轨迹长达数小时,直到将渔船的轮廓刻进眼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听力训练同样严苛。隔音棚中,他和战友蒙眼分辨十余种发动机的声纹,凭脚底传来的震动判断型号与距离。一次深秋暴雨夜,他与战友在几乎零能见度的环境中,趴在观测台铁板上,从滚雷声里分辨出三架敌机的航线,为防空部署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个月后,喜报寄回老家。奶奶不识字,却知道这是天大的荣耀,用红绸布包好,供奉在堂屋神龛下。1957年5月,空防合并,防空军并入空军,军旗换了番号,但守护领空的信念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9年底,我循着父亲的足迹加入基建工程兵,赴西安阎良航空基地。风沙与混凝土粉尘交织的日子里,父亲那句“目力可练,听力可磨,唯信念不可弃”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我们用铁锹与推车,为国家的航空事业打下第一块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张奖状被装裱在客厅最显眼处。每逢晚辈来访,父亲都会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那一代防空侦察兵的共同勋章。”</p> <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远在德国攻读博士的儿子专程归乡祭祖。他在奖状前与爷爷对视,立下誓言:“我在海外研究数字传播,就是要用技术为祖国的文化传播搭建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肉眼守望,到基建拓荒,再到智能时代的科技守护,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份家国情怀。奖状上的国徽或许会褪色,但那份信念,早已镌刻进周氏子孙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周氏家族补遗</p><p class="ql-block">周瑞金,于1953年4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西南军区空军学校军事系学习,1954年6月因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提前离校,后按相关文件规定定为中专毕业。其军旅生涯见证了新中国初期空军建设的历史,为周氏家族增添了国防事业奉献的时代印记,现补入家谱,以完善家族成员履历,传承爱国奉献家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