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公路日记——打卡中原郑州、开封

秋实

<p class="ql-block">南行的轨迹,在中原铺展成诗。郑州黄河边,看大河东去,叹岁月悠长;博物馆内,与千年前的文明对话,读懂沉淀的过往。开封城里,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让《清明上河图》活了过来,开封府的朱门高墙间,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这趟旅程,不止是打卡风景,更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修行。</p> <p class="ql-block">走进河南博物院,蓝天下那堵刻着院名的石墙静静立着,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迎接着每一个前来寻根的人。绿树轻摇,风里仿佛带着青铜器的低语。我站在门前,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参观,而是一次回家。</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时间是倒着走的。从夏商周的青铜重器,到唐宋的瓷光釉影,每一件文物都像在等一个人,听它讲完一段被尘封的往事。我在一尊兽面纹方鼎前驻足,铜绿斑驳,却掩不住那股凛然之气——那是祖先的威严,是文明的胎动。</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中的宝塔模型层层叠叠,飞檐翘角,像要挣脱尘世飞升而去。它虽小,却盛着一座庙宇的晨钟暮鼓,盛着香火缭绕里的虔诚与祈愿。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供奉的小佛龛,原来信仰的形状,千年来从未真正改变。</p> <p class="ql-block">一抹红,在幽暗的展柜中灼灼燃烧——那是漆器上的龙纹,蜿蜒盘绕,爪牙凌厉。红色漆面如血如霞,雕刻的线条流畅得像是活的。我屏住呼吸,仿佛听见龙吟在耳边掠过,那是权力,是图腾,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静静立在展台上,纹饰繁复,铜锈如苔。它曾盛过祭祀的酒,也盛过王朝的兴衰。灯光打在它身上,泛出幽微的光,像在低语:我见过周天子分封诸侯,也见过烽火戏诸侯的荒唐。</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青铜器上的龙首张口怒目,獠牙外露,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展柜。岁月给它披上绿锈,却没磨去它的气势。我蹲下身,与它对视,竟生出一丝敬畏——这哪里是文物?分明是活着的魂魄。</p> <p class="ql-block">黄瓷罐上的龙腾云驾雾,火焰缠身,红顶装饰像一颗跳动的心。它不说话,却让人感受到盛唐的豪气与张扬。那样的美,是自信的,是昂首天地间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编钟悬在红墙前,木质支架古朴沉稳。我想象着乐师执槌轻击,钟声荡开,穿越宫阙楼台。那一声声,不只是音律,是礼乐之邦的呼吸,是“八音克谐”的古老理想。</p> <p class="ql-block">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大河奔流如练。站在岸边,风扑面而来,带着泥沙的气息。河水浑黄,却映着蓝天,像一条活着的龙,蜿蜒向东。千年前,大禹治水;千年后,我站在这里,依旧为它的力量屏息。</p> <p class="ql-block">垂绦轻挽秋光,石上“黄河”二字,撞进眼底的是河川的厚重。风掠过枝叶,连空气里都裹着这条母亲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柳枝垂落,金黄的灌木在风中轻颤,远处山影如黛,水面如镜。这景致不喧哗,却美得让人想落泪。我沿着河岸走,脚步轻了,心也轻了。</p> <p class="ql-block">“哺育”位于公园五龙峰景区的梅花池中央。</p><p class="ql-block">塑像中“母亲”象征黄河,怀抱的婴儿象征中华民族,直观体现“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文化内核。表达了黄河与华夏民族的血肉联系,以及母亲河滋养文明的母爱亲情</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位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内,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雕像以山体为基座、融合黄河文化元素,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登临此处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而设立的文化纪念地,属于公园内的标志性红色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黄河岸边,树叶烧成一片橙黄,阳光穿过枝隙洒在车顶上。车缓缓前行,收音机放着老歌,窗外是熟悉的中原的模样——朴素,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p><p class="ql-block">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遭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吴佩孚在列强支持下制造了“二七惨案”,施洋、林祥谦等52位同志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开封——4100余年建城史,八朝古都,北宋东京为世界第一都会;黄河水患造就“城摞城”奇观,是宋文化核心承载地。</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里,画活了。汴河上船来船往,岸边酒旗招展,穿宋服的人们穿梭其间。我站在虹桥上,看舞龙队伍锣鼓喧天,仿佛一脚踏进了张择端的笔墨之间。</p> <p class="ql-block">湖畔红顶建筑倒映水中,石桥弯弯,花坛绚烂。我沿着小径走,听见远处有笛声悠悠。这园子不只复刻了宋画,更复活了一种生活——慢的,雅的,有情味的。</p> <p class="ql-block">神明院前,灰瓦小屋静立,门楣刻字,绿树环抱。我未进去,只在门外站了片刻。有些地方,不必踏入,心已虔诚。</p> <p class="ql-block">考古证实,开封地下自下而上依次埋藏着战国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这种叠压并非简单的空间重叠,而是中轴线、街巷格局乃至建筑基址的垂直传承。</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北宋时期为“天下首府”,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地位显赫 。宋太宗、真宗、钦宗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任职于此,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名臣亦在此理政,形成“廉政刚毅”的官衙文化。</p> <p class="ql-block">2003年在包公东湖北岸原址复建,占地60余亩,再现宋代衙署风貌,设府衙文化区、包拯传说区等九大功能区,与包公祠形成“东府西祠”景观 。</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绿光,飞檐如鸟欲飞。仰头看着,忽然觉得,中国古建筑的美,不在高大,而在那一抹向上的姿态——哪怕风雨千年,仍要翘首苍穹。</p> <p class="ql-block">包公(包拯)在开封担任的核心职务是权知开封府(嘉祐元年,即1056年任职),并非民间俗称的“开封府尹”。</p><p class="ql-block">任职期间,包拯以廉洁刚毅、执法严峻著称,改革诉讼制度,允许百姓直接面陈案情,不惧权贵、为民申冤,留下了诸多传世典故,“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间谚语便是对其的赞誉 。他在任虽不足一年半,却成为开封府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官员,其形象也成为后世廉政与正义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踱进开封府的红墙巷陌,先倚着石栏接住一肩秋光——朱墙的纹路里,裹着宋时的风。</p><p class="ql-block">再往深处走,秋树染了浅黄,步履轻踩过青砖,像叩响一段沉在时光里的宋府余韵。</p> <p class="ql-block">开封</p><p class="ql-block">大相国寺: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宋皇家寺院及全国佛教中心,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 。</p><p class="ql-block"> 《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故事发生地,北宋时皇帝巡幸、科举题名等重场所。</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p><p class="ql-block">主殿房檐外侧的雕龙(东侧两条朝上、西侧两条朝下),是会馆建筑“三绝”中木雕的经典细节,其设计蕴含自然规律隐喻与人生哲理,具体解释如下:</p><p class="ql-block"> 对应“东升西落”的自然之道:东侧朝上的龙称为“升龙”,对应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自然现象,象征生机、兴盛与向上发展;西侧朝下的龙称为“降龙”,呼应太阳向西落下的规律,代表收敛、沉稳与顺势而为。这种设计以龙的姿态模拟天地运转的秩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契合。</p><p class="ql-block">​蕴含人生与经商的辩证哲理:龙的“一升一降”暗喻“人生没有一帆风顺,起起伏伏才是常态”的处世智慧。对于修建会馆的山陕甘商人而言,既寄托了对事业蒸蒸日上、财源广进的期盼(升龙寓意),也提醒自己面对商业起伏时要沉稳有度、顺势而为(降龙寓意),暗含“取财有道、张弛有度”的经商理念,与会馆宣扬的“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精神。</p> <p class="ql-block">木雕:遍布大殿和厢房檐下,采用圆雕、悬雕等技法。</p> <p class="ql-block">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图腾,本身象征尊贵、权威与吉祥。无论“升龙”还是“降龙”,本质都是祈福纳祥的载体,结合会馆“馆庙合一”(祭祀关羽、维系商帮团结)的属性,也暗含对商帮基业稳固、福运绵长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砖雕:集中于照壁,采用透雕、浮雕技法,题材涵盖吉祥图案(如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商业元素(如算盘、账本)和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照壁背面的18条龙纹砖与正中“二龙戏珠”石雕呼应,外方内圆的构图暗含古人对天体的认知 。</p> <p class="ql-block">石雕上的龙凤在云中翻腾,一刚一柔,一动一静。</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开封</p> <p class="ql-block">南行至此,心已归处。中原不是终点,而是回望的起点。每一块砖,一碗汤,一道檐,都在说:你从哪里来,你为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老院子荆芥疙瘩汤”,绿招牌挂在老砖墙上,字迹朴拙。我推门进去,一股暖香扑面。荆芥的清香混着面疙瘩的麦香,喝一口,胃暖了,心也暖了。这汤不金贵,却是河南人心里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汤碗冒着热气,橙红的汤面上浮着绿叶和红椒,像一幅微型的中原秋景。我用汤勺轻轻搅动感觉到:原来最深的文化,不在庙堂,而在这一碗烟火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