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7日,当我们要离开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时,大孙子杰瑞送爷爷奶奶到机场,一路紧紧跟着,话不多,眼神却一直舍不得移开。临到安检口,他忽然上前抱了抱我,又拍拍奶奶的肩膀,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下次早点回来。”那一刻,出发大厅的广播声、行李车滚轮的声响,仿佛都远去了,只剩下心头那一阵温热的酸涩。</p> <p class="ql-block"> 在出发口前,我们和孙子杰瑞站定拍了张合影。阳光从高处的玻璃顶洒下来,照在黄色的“Departure”标志上,也落在孙子拿着饮料的小手上。他笑得眼睛弯弯的,奶奶轻轻理了理背包带,我则下意识地看了眼手表——时间还够,可心里却已开始倒数这趟一年多的澳洲旅程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航班从布里斯班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再转机去香港。抵达桃园时天刚蒙蒙亮,清晨五点十分,机场还带着一丝夜的静谧。中转时间两个半小时,不算长,却足够我们在候机厅里走走停停,像一场短暂的微旅行。</p> <p class="ql-block"> 登机牌静静躺在口袋里,写着CI1903,18:00起飞,60K座位,登机口28。这张小小的纸片,像是一把通往家的钥匙,也像一段旅程的句点预告。我摩挲着它边缘的锯齿,心想:再飞一趟,就能踩上熟悉的土地了。</p> <p class="ql-block"> 候机时,我随意走进一个展览区,看见一座仿古牌坊立在墙边,红柱黄顶,上书“东西横贯公路”。背景是大幅的山水壁画,绿意盎然,仿佛把整片台湾的山野都搬进了机场。现代与传统的交错,让人恍惚——我们正身处交通的枢纽,却也站在时光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空间更显设计感,波浪形的天花板如海浪凝固在空中,灯光柔和地洒下。有人靠在长椅上闭目养神,有人举着咖啡低声交谈。我站在那儿,忽然觉得机场不只是出发与抵达的地方,更像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短暂却充满故事。</p> <p class="ql-block"> 平溪的灯笼高高挂着,写着“希望平溪”,暖黄的光晕映在光滑的地面上。几位旅客拉着行李箱走过,脚步轻快。这光,不像是照明,倒像是某种温柔的祝福,悄悄洒在每一个即将启程的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 转了几家免税店,原本想带些台湾特产回去,可一看价格,念头顿时凉了半截。金门高粱酒当年才七十块人民币,如今竟要近三百;凤梨酥也动辄上百。我站在酒架前,看着那些红金相间的礼盒,包装依旧体面,可价格早已不是记忆里的味道。或许,有些东西,终究只能留在记忆里才最便宜。</p> <p class="ql-block"> 香烟区更是色彩斑斓,包装精致得像艺术品,可每盒前面都贴着“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讽刺又真实——我们一边追求享受,一边被提醒代价。机场里的消费,总带着这种微妙的矛盾:既想带走点什么,又清楚多数不过是冲动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Glenmorangie的广告立在圆柱展柜上,酒瓶旁还画着柑橘与麦穗。隔壁货架上,GODIVA和The Glenlivet并肩而立,仿佛在无声地较量谁更显高贵。这些品牌像老朋友一样熟悉,可在这里相遇,却多了几分商业的疏离。</p> <p class="ql-block"> 中华烟的红色盒子整齐排列,烫金的“中华”二字依旧气派,可下方那行“吸烟有害健康”的黑字,像一道冷静的注解。我忽然觉得,机场就像人生的缩影:光鲜的表象下,总藏着无法回避的提醒。</p> <p class="ql-block"> 收银台前的蓝色灯光映着商品,Glenmorangie的广告在背景里静静伫立。店员低头整理单据,监控摄像头在天花板上默默转动。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连冲动消费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 另一排香烟货架前,告示牌依旧写着健康警示,弧形天花板的灯光洒下,像一场无声的仪式。人们匆匆走过,拿起又放下,最终带走的,往往不是最需要的,而是最能代表“到此一游”的那一件。</p> <p class="ql-block"> 酒与烟并列陈列,广告牌提醒着健康与年龄限制,可购物车里的商品却从不因此减少。机场的逻辑很特别:你越是要离开,越想带走点什么,哪怕只是证明“我来过”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 商店中央的Glenmorangie展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天花板的光线温柔地洒在酒瓶上。这氛围,像是在邀请你坐下来,慢慢品一杯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一排威士忌整齐立在木架上,Aberfeldy、Aultmore,标签上还标着年份和价格。镜面墙映出它们的倒影,仿佛过去与现在在此对望。我忽然想,这些酒陈了十年、二十年,而我们的人生,又有多少时光是真正沉淀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JURA、FETTERCAIRN,酒瓶颜色各异,琥珀、深棕、透明,像凝固的黄昏与深夜。每瓶都有它的故事,可大多数故事,最终都止步于礼盒包装。</p> <p class="ql-block"> 酒瓶整齐排列,木质托盘衬出质感,远处有顾客在浏览。橙色行李箱和黑色背包静静立着,像在等待主人做出决定:是带一瓶酒,还是带一份回忆回家?</p> <p class="ql-block"> 候机区,有人站在登机口旁,望着窗外的飞机与停机坪。玻璃映出航班信息屏的蓝光,“太鲁阁”的霓虹灯招牌静静亮着,像一条通往山海的路,也像一句未说完的邀请。</p> <p class="ql-block"> 现代的天花板设计,波浪木纹与嵌入灯光,让整个空间显得温暖而不失格调。商品色彩丰富,吸引目光,可最动人的,反而是那些低头挑选、神情专注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 玻璃柜里摆着礼盒装的商品,LONGER、GENTLE的标识在灯光下泛着光。这些名字听起来像承诺,可谁又真的能更长、更柔?或许,我们只是借着这些符号,寄托一点对美好生活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威士忌礼盒层层叠叠,品牌与价格一目了然。可我始终没买。或许是因为,真正的味道,从来不在瓶中,而在那个想与你共饮的人身边。</p> <p class="ql-block"> 酒类货架层层叠叠,威士忌、清酒、白酒琳琅满目,标签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醒目。有些瓶子被精心摆放在木质托盘上,像在等待被挑选的珍宝。可我越看越觉得,这些所谓的“特产”,更像是为过客准备的仪式感,买的是情怀,喝的却是距离。</p> <p class="ql-block"> 酒类商店的多层货架上,威士忌与清酒错落有致,零食盒点缀其间。有人驻足挑选,有人匆匆拍照。这里像一座微型世界,浓缩了欲望、记忆与告别。</p> <p class="ql-block"> 香烟展示柜里,GENTLE和mars的标识清晰可见,包装鲜艳得近乎炫目。价格标签一应俱全,可没人真的为价格停留太久。在这里,选择往往不是理性的,而是情绪的——比如我想给老友带瓶酒,可看到价格后,只留下一声轻叹。</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排高档酒架,红金蓝的包装争奇斗艳。价格标签清晰,可我已不再细看。有些昂贵,不是因为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它提醒你:有些味道,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免税店卖的,无非是烟酒、食品、台湾名产。可它们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你愿意为“带点什么回去”付出多少。</p> <p class="ql-block"> 货架上从威士忌到烈酒应有尽有,Glenmorangie和Royal Salute的广告增添了几分奢华感。角落的行李箱暗示着这里的归属——这是旅人的最后一站,也是消费的最后机会。</p> <p class="ql-block"> D5区域,旅客们推着行李车,或背着背包等待登机。指示牌指向洗手间与登机口,大理石地面映着人影匆匆。这里没有目的地,只有中转的节奏,像一首未完成的进行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