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宣传“灞桥党史第一人”赵希仲革命事迹(7),正本清源,驳斥网络对他造谣诬陷。

正义之剑

<h3><strong>赵希仲骨灰安葬纪实</strong></h3></br><h3> <h3>赵希仲是灞桥区建党初期,白鹿原地下党重要成员之一。经历坎坷,三次入狱。但却坚贞不屈,铮铮铁骨。建国后,在甘肃省新华公司兰州分公司(甘肃农械厂前身)工作。1968年7月,被“四人帮”及余党迫害致死。那个特殊时期,家人只能满含悲愤,在亲友帮助下于当地草草安葬后,举家搬回到西安。</h3></br><h3>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党中央拨乱反正,处理冤假错案。依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当前落实干部政策中的几个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经过复审,甘肃省农业机械局党委下发《批复》,同意撤销1971年原厂党组织对赵希仲所做的错误结论。厂里按有关政策规定,补发了工资,按照“工亡”标准支付了补助金和丧葬费,办理了配偶赡养手续。至此,长达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h3></br><h3> <h3>1979年3月,家属与厂里协商,决定将赵希仲骨灰迁回夏寨。时任厂领导和落实办的同志,给了家属极大的帮助,派车到50公里外当年安葬地泥湾村找到遗骨,并在兰州举办了由厂里代表及当地亲友参加的追思会。火化后,骨灰由亲属陪同返回西安。</h3></br><h3>据赵希仲的儿子赵益泉回忆,从他六岁记事起,父亲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天南海北干革命,只回过三次家,还是为了养伤,兼顾革命工作。早年从夏寨村走出,投身革命,数十年后,又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与乡党、同仁、战友英烈徐国琏,先后长眠于白鹿原上。</h3></br> <h3>赵希仲的骨灰到达西安后,他的战友、儿子赵益泉单位的领导、以及儿子单位派的带有黑纱花的灵车都到车站迎接,一同回到老家狄寨塬夏寨村。与此同时,村里也按照塬上的风俗准备了安葬事宜。亲戚、朋友、乡党很多人都过来帮忙,打墓、搭棚、扯布、做饭、布置灵堂,准备充足,井井有条。</h3></br><h3>安葬当天,全村父老乡亲几乎都来了,有不少赵希仲小时候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外干革命,却不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还有的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赶来为他送行。年轻人没有见过,但偶尔也听父辈们说起过,所以都过来了。有的帮忙,有的闲聊,听知情人聊着当年一家人的不易。</h3></br><h3>邻村的乡党、附近刚放学的学生等,听说夏寨村为一位有功之臣平反昭雪后,安放骨灰、开追悼会,都过来看。赵希仲儿子、孙子工作单位,事先均已接到了平反昭雪文件,领导都大力支持,有的亲自来参加,有的派专人来参加;送花圈、送挽联……</h3></br><h3>家人的同事、朋友、城里的邻居以及亲戚们闻讯都来参加活动。尤其是赵希仲战争年代共事的、在省市政要部门工作的朋友都赶来参加追悼会。一时间,村里车水马龙,人头涌动。</h3></br><h3>一位当过教师的亲戚用工笔小楷写了一篇优美的四字句祭文,简练地回顾了他辉煌、坎坷的一生。听者落泪,顿生敬意。</h3></br><h3>上午十点,在家门口的篮球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赵益泉致悼词,他总结了为父一生为革命坚韧不拔的奋斗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坎坷的遭遇;告慰父亲党组织已经给他平反昭雪,还他政治清白;肯定了他为党和革命所做的重要贡献;并表示家属要感谢党组织,后辈以先辈为光荣,永远跟党走,为党积极工作,并要把父亲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  </h3></br><h3>听到前辈所受的苦难和冤屈后,在场的人唏嘘不已,很多人都哭了。从此,夏寨村的父老乡亲都知道了赵希仲的革命事迹,为他而自豪。同时他的事迹也教育了很多人,激励了很多人。</h3></br><h3>随后,按照乡里的风俗,赵希仲骨灰安葬在夏寨东村南边向阳高地坎上,与先逝的亲人葬在一起。</h3></br><h3> <h3>赵希仲一生历经坎坷,为革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几陷囹圄,顽强斗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低调和善,工作兢兢业业,高风亮节,严格教育子女;他一生为自己的信仰,不屈不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h3></br><h3>他的英名,镌刻在中共灞桥党史上。白鹿垂泪,汉陵陪伴,历史永远记着他。</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mvlCUwiPNXNwSI1Khz6q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