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奇人/李葆春千字文及诞辰纪念会简介

陈宗屏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的最后一天,我受高中同窗李宗瑾夫妇的邀请,参与了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李葆春六体千字文》发布会,暨李葆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p><p class="ql-block">李葆春是毕节市大方人,一生从教,热爱书法艺术,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第一届理事,毕节地区书协理事,大方县书协第一任主席;作品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贵州省书法展”,“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纪念展”,获毕节地区国庆四十周年篆刻一等奖,1991年载入《现代书法界名人词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博览》。</p><p class="ql-block">新书发布会,诞辰纪念会由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乌蒙书画院承办。除相关部门的领导,主要是市县的代表,李葆春子女的亲朋好友参与和出席,大家怀着崇敬和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活动。除见到谢正发,徐正云,杨小吾等领导和专家,还见到了一枝花合唱团的颜昌敏,潘明华,胡光华同学及一中的校友师哥熊庆寿。</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并没有见过老前辈,李宗瑾同学的父亲,出席这个活动一是出于同学友谊,二是对李葆春先生的敬仰之心。我既在大方一中读过书,大学毕业后在大方参加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这个原因,很早我就知晓李葆春这个名字,知道他是大方县城的大书法家。当时县城最漂亮的建筑当属电影院,而影院上方“大方影剧院”几个大字便是李老先生的墨宝。</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对老先生心怀敬意,首先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六龙地方上小有名气的书者,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教我学柳公权的贴子,遗憾的是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然而我退休后在家乡帮道士先生写包,让先生十分赞叹,说我的字有体。我的父亲因字受地方人敬重,故而葆春老先生更受到我的敬仰,而且有种神密。我首先是查阅资料,后李宗谨同学也向我介绍了一些有关她父亲的情况,故而渐渐的了解到黔西北大方县书法艺术界这位传奇人物和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李葆春,本名李正荣,葆春其字。祖籍四川省隆昌市,1925年生于毕节市大方县。四川与贵州黔西北相邻,旧时的贵州四川均处农耕时代,但四川的文化经济及文明程度超出贵州,因而不少四川人前往高山大箐的贵州淘金,他们主要是以贩卖布匹,小百货的形式来到贵州黔西北,李葆春的父亲李子云便是其中之一。李宗瑾兄弟姐妹同父母亲的感情很深,李葆春拥有一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这样的家庭今后的中国不可复制或出现,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宗瑾同学无不动容地说:“我们的家庭兴旺发达,但我的父亲却是一个孤儿。”据家族文字资料“葆春幼儿岐嶷,其父儒商李子云先生亲授以旧学,家学儒染,略见于兹。1935年至次年,大方县城灾于疫,先生父母兄姐,凡所赖者,一时俱逝,由是孤露。”至后来李葆春的母亲临死时,将葆春托孤给羊场坝垄公乡她乡下的哥哥,李葆春的娘舅,并求哥哥无论如何抚葆春读书,所以,李葆春在十二岁时由娘舅送进私塾。</p><p class="ql-block">羊场坝有个穿洞,即如今的清虚洞。洞顶如桥,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天生桥。当时的洞里不仅有葆春读书的私塾,而且还有一座清虚观。《清虚吟》是本次发布会匮赠的三件套礼品之一,李宗纬作了序,李葆春托孤后的人生便从清虚洞一路走来。</p><p class="ql-block">念书之余,葆春爱到观里玩耍和听道士念经。有一次他去玩的时候,见到桌上放着道士没有抄完的经文,不竞手痒的他就拾起毛笔用小楷抄了起来。誊经的道士回来,见到葆春的字便大吃一惊…一来二去,道士便心生爱意,让葆春给观里誊写经书,就这样,葆春以此混到了观里的中午饭吃。</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过去黔西北民居的堂屋,要写“天地君亲师位”几个大字供在神龛上,此乃民众最虔诚的信仰。他的设置首先是聘请书法造脂高的人撰写,叫“写菩萨”,要写特别庄重的楷书。清虚洞附近的农家,“菩萨”以前都是请观中的道士书写,听说连道士都请李葆春誊经,以后就变成了请李葆春去写。因为年纪小个头不高,只好用板凳垫高来写。写好后,主人家横竖都觉得好看,高兴得从楼上下腊肉蒸给他吃。写神龛所得到的苞谷大米,基本上保障了自己的生活所需。</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李葆春在私塾里读了两年,后来教书的私塾先生要走了,他打心底喜欢李葆春的悟性和能力,便推荐李葆春接替他教书。李葆春凭藉堂外公送给他的《康熙字典》,边啃边学,学生和家长都叫他:“小先生”。就这样,方圆一二十里,凡是有点办法的人家,都把孩子送来给李葆春教。小是小,家长送孩子来发蒙,哪怕孩子比李葆春大,也要把葆春推到孔圣人牌位跟前坐下来,让孩子朝他磕头行拜师礼。</p><p class="ql-block">《千字文》发布会礼品三件套之一的《清虚吟》,收录了李葆春诗词联迷,以及媒体评说,悼诗类,亲人追忆录四个篇章。清虚洞是李葆春人生中的启点,故而命为《清虚吟》,当我打开他时,也仿佛听到了葆春先生于清虚洞内传来的吟诵之声…</p><p class="ql-block">李葆春先生在乡下教了几年书后,因为有人赏识他的字,将他推荐给了田粮处做一个文抄员。回到县城后,一直寄人篱下,两年后结婚有了自己的家。爱人欧氏织布,他写字,以此谋生。</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李葆春做了一名民办教师,1952年转为公办教师,至70年代我就读大方一中时,与书法无缘年青的我就知哓了李葆春老师。李葆春的足迹从清虚洞出发,再奔波于县内乡镇,先后在鸡场,坡脚,响水等地的农村学校任教,后转到大方二中,大方一中至终老。一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奉献,桃李芳芳满天下。</p><p class="ql-block">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1970年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造访了大方一中的李葆春老师。此人便是贵州书法,文学两届名家戴明贤先生。文革中的戴先生落难,被遣大方县的百纳中学教书。一次他在县城里看见了好字,一打听是大方的葆春先生所写,就慕名来到李葆春家中来。李葆春年长十余岁,他们一见如故,从此二人结为至交。</p><p class="ql-block">十年动乱结束后,葆春先生如坐春风。他的书法造脂冲上了新的高峰。在黔西北,尤其是大方诗书画界,他的名字如雷贯耳。</p><p class="ql-block">《李葆春六体千字文》凝聚了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在先生弥留之际,突然惊呼道:“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他带着些许遗憾,来不及出版他的《千字文》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葆春先生转眼逝去六年,在我们家乡大方山城的书法,文化界,先生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何种方式缅怀自己的父亲,纪念黔西北大方书法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奇人,在幼子李宗纬,二婿黄渊的主导下,倾全家之力,在李葆春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专门出版《李葆春六体千字文》完成父亲的未竞心愿,并以此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不仅如此,增印了《李葆春书法集》,编辑出版追忆父亲一生的《清虚吟》并形成匮赠嘉宾的三件套纪念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字文》与人极大的视角冲击和艺术欣赏价值,令人惊叹及震憾,他不仅仅属于家族,也是黔西北毕节市书法艺术上的重要成果。发布会后,《千字文》三件套一泄而空,人们在直播及见到网络视频之后,来自各地索取的电话爆棚,难以满足专业及亲朋好友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发布会和纪念会,我的朋友创作了诗词作品以此祝贺和作为纪念,他们要求我写一首。但市县领导和专家学者云集,我的水平有限,难登大雅。我在寻思之后,决定写一篇小文,一方面是以此缅怀李葆春老先生,二是与我未能参与新书发布会,诞辰纪念会的同学和朋友们分享我崇敬而又快乐的心情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2025.11.2日记于兰苑花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