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海岱日新,尽在山东博物馆(4)

emma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楼的展厅参观结束,我们前往二楼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一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就看到了楼梯上方悬挂着的巨幅画作海岱日新,化作的质地为织锦,名称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国泰民安》为题,泰山是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画作气势磅礴、朱峰突起,众峰围拱,象征中华盛世、国泰民安。原作由四位著名艺术家创作而成。而此幅作品又以原作为题材,采用“嵌入纺”技术和电子提花织造技术,由255套颜色、96万纬、200亿个组织点织造而成,达到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是织锦界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而海岱日新恰是山东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的名称,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 山东被称为"海岱"源于其地理特征。"海"指的是渤海和黄海,山东东部濒临这两个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漫长的海岸线;"岱"专指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中部,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和祭祀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把山东厚重的人文积淀称为海岱文化,即在泰山与箭镞形岸线之间发展起来的陆象文化与海洋文化相匹配的中国区域文明。</p><p class="ql-block">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该陈列以山东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分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个部分,集中展示相关出土文物,其中一些展陈品包括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周代大玉璧、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等都是那一时期的重要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山东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在鲁中南山地丘陵、日照沿海和胶东半岛等地区,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完整地展示出中国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距今六十万年前后,山东境内开始有了古人类的活动踪迹,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的岳石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史前文明。</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通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7.9~8.4厘米。</p><p class="ql-block"> 红陶兽形器通体磨光,圆面耸耳,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体肥壮,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造型生动美观,近似猪或狗形。</p><p class="ql-block"> 红陶兽形器以其独特的站立动物形象,既有猪的头部和肥壮身体的特征,又具有狗的四肢和上翘的尾巴,因此被统称为兽形陶器。</p><p class="ql-block"> 红陶兽形器集实用性和仿生艺术于一身,展现了大汶口文化独特的器型特色,由夹砂红陶制成,质地细腻,工艺精湛,既是一件实用器皿,也可看作是可供欣赏的雕塑作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象形陶器。因此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造型精美的陶鼎、陶豆</p> <p class="ql-block">  大口尊</p> <p class="ql-block">  大滤缸</p> <p class="ql-block">  大口尊,大汶口文化,尊上还刻有特别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  陶质牛角号、纹饰精美的彩陶鼓</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出现了专门的玉器手工业作坊,玉器制作已向专业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一组玉串饰、玉臂环等玉器,均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p> <p class="ql-block">  玉锥形器、镶嵌绿松石骨指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一些精美的彩陶器</p> <p class="ql-block">  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 </p><p class="ql-block"> 豆是古代食器,亦用作装酒肉的祭器,形似高足盘,大多有盖,多为陶质。</p> <p class="ql-block">  彩陶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缶是我国古代汉族的陶制乐器,状似盛装酒水使用的肚子大、口儿小的瓦罐,古人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跨越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镇,包含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发现、发掘出土遗址100多处,展厅中的许多展品都是在这里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人类头骨,因为头骨上进行过一次神秘的开颅手术。</p><p class="ql-block"> 2001年,考古学家在鉴定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人骨标本时,发现这件人骨颅骨右侧靠后部有一直径约3厘米的穿孔。经鉴定,该穿孔为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墓主术后竟然存活,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丁公陶文,龙山文化时期,邹平丁公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丁公陶文刻于一件陶盆底部,残存5列11字,全文可能是一个断句或辞章,其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几件玉圭</p> <p class="ql-block">  鸟喙足黑陶鼎,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  几件蛋壳黑陶杯,都是龙山文化时期</p> <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p><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之所以赋予其如此之高的赞誉,是因为4000年后的今天,人们无论使用什么高科技手段都无法复原出一只真正的黑陶杯,因此,蛋壳黑陶杯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