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要及五原县历史沿革(五)

大龙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章 隋朝<br></b><b>第1节 隋朝历史概要</b></h1><h3><b> 一、隋朝简介<br></b><b> 隋朝:</b>公元581-618年,享国38年,共传4帝1王,是中国历史结束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大一统王朝,因后来的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br><b> 南北朝·北周末年时,</b>杨坚世袭其父的爵位为“隋国公”,其长女杨丽华是北周宣帝五位皇后之一,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由于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外戚杨坚乘机掌握朝政大权。580年北周宣帝死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政。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北周覆亡,国号改为“隋”。589年隋朝南下灭亡陈朝,从而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国家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完成国家的统一。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隋恭帝杨侑禅让,隋朝灭亡。</h3><h3><b> 隋朝皇姓:杨;</b>主要帝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人口数量;3000-4600万人;历史贡献: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政治上创立五省六曹制和开创推行科举制、监察制、考绩制等,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这些制度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有些制度被历代王朝一直沿用。隋朝为改善水陆交通而兴建的大运河和赵州桥对后世影响巨大,中外驰名。<br><b> 主要历史事件:</b>开国大隋、统一南北、开皇之治(厉行节俭、政治改革、兴建大兴城、经济发展、提倡文教、巩固边疆)、宫廷干戈、全盛时期、迁都洛阳、兴建大运河、开凿驰道、修筑长城、外国来朝、隋末民变、瓦岗寨起义、江都之变、李渊晋阳起兵、隋恭帝禅位、李渊称帝。</h3><h3><b> 二、隋朝疆域<br></b><b> 隋初的疆域东起辽河</b>、北抵阴山以北大漠地区、西至敦煌、南据交趾(今越南北部);在605-609年时曾吞并林邑(今越南中部)、吐谷浑(今青海一带)、伊吾(今哈密)等地,西到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至若羌县),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国势号称极盛,国土面积达470万平方公里(612年),在十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中排名第八。</h3><h3></h3><h3> <b>都城:大兴(今陕西西安)、洛阳。</b></h3><b> 三、隋朝行政区划<br></b><b> 鉴于隋初州、郡、县三级制</b>已经混乱不堪,隋文帝从开皇三年即583年,废除各郡,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全国设州约300个,县1500余个。<h3><b> 隋炀帝大业三年即607年,</b>又改州为郡,恢复郡、县二级制,最终在609年形成190郡、1255县的格局。<br> <b>隋代按《禹贡》九州框架划分监察区域</b>,在州郡之上设有9-12个刺史部,主要行使监察之职。如:雍州刺史部辖京兆郡(长安)五原郡(九原)等28郡146县。</h3><div> <b>隋朝的地方长官,</b>在诸侯王封国置国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等。在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县置县令。<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h3><b> 一、隋文帝时期</b></h3><b> 隋开皇三年即583年,</b>隋文帝将河套地区设置为丰州管辖,下辖九原县(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锦旗村西土城遗址处)、永丰县(治所在今巴市临河区北部);开皇十一年即591年增设安化县(治所在今巴市乌拉特前旗西北)。州治九原县。<br><b> 现今五原县地域隶属丰州九原县管辖。</b><br><b> 二、隋炀帝时期<br> 隋大业三年即607年,</b>隋炀帝将丰州改为五原郡,在行政上管辖:九原、永丰、安化3县。郡治九原县。五原郡归雍州刺史部行使监察之权。<br><b> 现今五原县地域隶属五原郡九原县管辖。</b><br><b> 五原郡在军事上直辖:</b>丰安镇(属军事镇戍,治所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南黄河北岸)、大同城(属军事城堡,在今乌梁素海东南)、沃野城邑(属军事据点,今乌梁素海东北)。<br><b> 五原郡辖境:</b>为整个河套地区包括汉朝时的五原郡和朔方郡全部地域,相当于今内蒙古阴山、乌加河以南、库布齐沙漠以北地区,即今巴彦淖尔市大部、包头市大部、鄂尔多斯市北部等地。<h3><b> 至此,现今五原县地域才首次归属到五原郡管辖</b>,但县级名称不叫五原县,而是叫九原县。隋末五原郡废。隋代的“古郡五原”,从607年至618年,存续时间为12年。这也就是人们常把现今五原县称呼为“古郡五原”的历史缘由。</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录</b></h1><h3><b> 一、隋朝时的朔方郡<br></b><b> 隋朝时设有朔方郡,</b>管辖地域调整到岩绿县、宁朔县、长泽县等地,郡治岩绿县(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部与内蒙古乌审旗交界处,今俗称白城子。)<br><b> 二、隋朝时的五原县<br></b><b> 隋开皇三年即583年</b>,隋文帝将西魏、北周时的盐州五原郡改为盐州五原县(县治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境内)。<br> <b>隋大业三年即607年</b>,隋炀帝又将盐州五原县改成盐川郡五原县,盐川郡只下辖一个五原县(县治仍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br><b> 三、二则争议<br></b><b> 1、今五原县隶属丰州哪个县管辖:</b>《五原县政府网》《快懂百科》网上介绍:隋开皇三年即583年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永丰镇;585年始废镇置永丰县;586年又于州东南四十里置丰安镇,五原隶属之。即:今五原县地域在隋朝初期先后属丰州永丰镇、永丰县、丰安镇管辖。</h3> <b>《百度百科》《内蒙区情网》</b>《博雅地名网》等网站则没有明确。<br> <b>《豆包》软件介绍:</b>隋代今五原县地域在丰州(后五原郡)时期,主要隶属九原县管辖,而非永丰县。<br> <b>2、丰州改为五原郡的时间:</b>一说是大业元年即605年,如:《百度百科》《内蒙区情网》《博雅地名网》;一说是大业三年即607年,如《五原县政府网》和《快懂百科》上的介绍。</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展示</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更迭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东汉至隋朝更迭示意图;下图2是隋朝示意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皇帝画像</b></div><div>(下图1是隋文帝杨坚画像;下图2是隋炀帝杨广画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皇帝序列图</b></h3><div>(注:在恭皇帝杨侑之后,应该还有杨浩、杨侗,可能因为在位时间太短且只是名义上的傀儡帝王而此图没有列出)<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疆域地图</b></div><div>(下图1、2是隋朝时期全图612年;下图3是隋朝疆域地名图;下图4是隋朝行政区划图-主体部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时的亚洲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隋朝的邻国;下图2是隋朝时的亚洲形势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大运河与赵州桥</b></div><div>(下图1是隋朝大运河图;下图2是隋朝时的赵州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行政区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雍州刺史部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雍州刺史部地图</b></div><div>(下图1是隋朝-雍州刺史部主体部分地图;下图2是隋朝五原郡及朔方郡盐川郡相对位置图,其中:上面红色圆圈是五原郡地域,里面上侧横杠处是今五原县位置、下册横杠处是九原县位置。下面左侧圆圈是盐川郡地域,横杠处是郡治五原县位置。下面右侧圆圈是朔方郡地域,横杠处是郡治岩绿县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五原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隋朝五原郡地图,其中:图中红色大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位置,其他的四个小圆圈分别是永丰县、丰安镇、沃野城、大同城位置;图中的红色横杠处分别是今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位置。下图2是隋朝盐川郡朔方郡地图,其中:左侧圆圈处是盐川郡及五原县位置,横杠处是今宁夏盐池县。右侧圆圈处是朔方郡及岩绿县位置,上侧横杠处是今内蒙古乌审旗位置;下侧横杠处是今陕西省靖边县位置)</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一章 唐朝</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节 唐朝历史概要</b></h1> 一、唐朝简介</b><br> <b>唐朝:</b>公元618-907年,享国290年,含武则天共历24任22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div><h3><b> 唐朝皇族是陇西李氏</b>,被认为是十六国时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在南北朝时一度被赐胡姓大野氏,到隋朝时还复本姓李氏。李渊自少袭封父爵唐国公。隋末天下群雄并起,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7年占领隋都长安,618年逼隋恭帝禅让称帝,谓之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3年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h3><b> 626年唐太宗继位后</b>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称帝曾改国号为周代唐15年。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极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现象,国力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唐末农民起义动摇了唐朝统治根基,藩镇势力大增,国家开始动荡,唐朝名存实亡。907年藩镇将领朱温逼唐景宗李柷禅位帝位,唐朝灭亡,中国又进入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br><b> 唐朝国姓:李;</b>主要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口数量:5300万至9000万;主要贡献:唐朝在全盛时期,疆域广阔、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科技艺术等多方面都取得巨大发展、达到很高的成就,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等;著名的对外交流有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等。唐朝成为比肩汉朝的又一个伟大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br><b> 主要历史事件:</b>李氏起源、隋末民变、李渊晋阳起兵、攻取长安、建立大唐、统一全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大行文治、四面扩张、武周代唐、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奉天之难、永贞革新、元和中兴、宦祸专权、牛李党争、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唐末民变、梁晋争霸。<br><b> 二、唐朝疆域<br> 唐朝疆域极盛时</b>(总章二年即669年)其版图:东起朝鲜半岛、日本海;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一带;西抵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地区;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贝加尔湖北);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在10个大一统王朝中排第3名。唐朝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亦是疆域版图面积最大的中原汉族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疆界范围。<br><b> 都城:长安(今西安)、洛阳。<br> 三、唐朝行政区划<br> 唐朝行政区划可以说是复杂多变</b>,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大变革时期。</div><b> 1、唐朝初期(初唐)</b>,武德元年即618年,唐高祖将隋末的郡制改为州制,实行州-县两级制。贞观元年即627年,唐太宗创建了道的设置,将全国分为10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贞观十三年即639年时,10道统领府、州358个,县1551个。但是,道是唐朝前期的监察区划而非行政实体,主要负责监督辖区内的州郡行政,没有多少实际行政权力。<br><b> 2、唐朝中期(盛唐),</b>开元元年即713年,唐玄宗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733年唐玄宗把全国增设成15道,开元二十八年即740年时,15道统领府、州328个,县1573个。天宝元年即742年又改州为郡,形成道-郡(府)-县三级区划制。这时的道,仍然主要是监察区划。这个时期,在景云二年即711年,唐睿宗把首任同时掌管地方行政和军事权力的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到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713-756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br><b> 3、唐朝中晚期(中晚唐)</b>,至德二年即757年,唐肃宗复改郡为州,又实行道-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制。<br><b>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b>唐太宗创建了“道”的设置,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朝总体上实行:道-州(府、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正式成型。但在安史之乱前,道的职能主要是监管州(府、郡)的监察区。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被滥用于全国,到唐宪宗(806-820年)时形成了道(藩镇、节度使)-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唐末时全国已经有40多个道和藩镇,节度使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道的设置便徒有虚名,政权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br><b> 唐朝的地方官职:</b>道,一般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初期为黜陟使、采访使、巡察使,中后期为观察使、节度使等。州为刺史,郡为太守,府为府尹或长史。县为县令或县长。<br><b> 4、唐朝在常规行政区划外</b>,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还建立有都护府及下辖的都督府、羁縻府州以加强管理。都护府是汉唐等中原王朝为督察管制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置的军政机构。唐太宗时在河套地区及北部边疆设有燕然、单于两个都护府,到唐玄宗时全国共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等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它们的都督府和羁縻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 经查询相关资料及唐朝历史地图</b>显示,河套地区因处在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有行政与军事两套机构。行政机构负责户籍、赋税、农耕等民政事务。军事机构负责边疆军事驻守、巡逻、防御外敌等军事任务,以及管理羁縻府州。</div><b> 一、河套地区的行政机构<br> 1、州郡设置情况<br> 唐朝前期</b>(武德元年即618年至天宝元年即742年):唐高祖改郡为州时,将隋代的五原郡改置为丰州。唐朝中期(天宝元年即742年-至德元年即756年):唐玄宗改州为郡时,将丰州改为九原郡。唐朝晚期(至德二年即757年至唐末907年):唐肃宗复改郡为州时,九原郡恢复为丰州。<br><b> 丰州(九原郡)曾长期下辖九原、永丰两县</b>,短期增置丰安县。州(郡)治所为九原县。<br><b><font color="#39b54a"> 【有资料说:唐朝初期,丰州曾在两个时段(623-630年,637-649年),因突厥压力与战略收缩,唐朝曾省废撤销丰州,后再次复置】</font></b><br><b> 2、各县设置情况<br> 九原县:</b>从隋朝至唐末(除上述短期外)一直存在,县治在今内蒙古巴市五原县巴彦套海镇西土城遗址处。<br><b> 永丰县:</b>从隋朝至唐末(除上述短期外)一直存在,县治在今内蒙古巴市临河区北部。<br><b> 丰安县:</b>麟德元年即664 年置,天宝末年即756年省废,此后未再复设。<br><b> 在唐朝时,现今五原县地域始终是九原县管辖的属地</b>(被突厥占领丰州的短暂时段除外)。<br><b> 三、河套地区的军事机构<br> 1、丰州(九原郡)都督府:</b>设置于贞观二十一年即647年,是负责管理丰州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属州级即二级、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省军区),其最高长官为都督。初期隶属于燕然都护府管辖,后曾隶属于云中(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朔方节度使、振武军节度使等上级军事机构(一级军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或战区)管辖。都督府治所也在九原县(今五原县西南部)。<br><b> 2、三受降城:</b>景龙二年即708年,由朔方大总管张仁愿负责建造的东、中、西三座受降城,是黄河北侧的军事防御据点(类似于现在的边防军及防御要塞),同时兼具其他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等功能。西受降城简称西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市乌拉特中旗境内石兰计狼山山口南侧。中受降城简称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东受降城简称东城,位于今内蒙古呼市托克托县境内。三个受降城分属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br><b> 3、天德军和振武军:</b>它们是唐代设立的边防军镇,共同构成中晚唐时期北方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军或战斗部队)。天德军源于749年的横塞军,755年组建为天德军,是关内道丰州境内的军事机构或驻军部队,治所先后位于丰州北城(今乌梁素海东侧土城子)、西受降城等处。振武军是708年由张仁愿在东受降城创建,745年治所迁至单于都护府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它们的上级机构,初期是大都护府、中期是朔方节度使;后期则分别升格为振武军节度使(758年)和天德军节度使(911年)。<br><b> 4、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b>:是唐朝的两个一级军政机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大军区),都曾先后管辖过河套地区的军事防务。安北都护府设置于647至784年,名称先后为燕然都护府、翰海都护府、安北都护府、镇北都护府等。治所曾先后在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支、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境内、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今内蒙古阿盟额济纳旗、今甘肃民乐县、今内蒙古呼市和林格尔县境内、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内等近十处。单于都护府设置于650至916年,名称先后为瀚海都护府,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等。治所先后在唐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等处。<b>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 录</b></h1> 一、唐朝早中晚期如何划分<br> 基于政治、经济、</b>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及历史事件来界定,不同学者的观点可能略有差异。<br><b> 1、唐朝早期亦称初唐:公元618-712年<br> 时间界定:</b>从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br><b> 社会特征:</b>建国后全国统一,通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后,达到制度完善,奠定盛世基础。<br><b> 2、唐朝中期亦称盛唐:公元712-755年<br> 时间界定:</b>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起算,到“安史之乱”爆发。<br><b> 社会特征:</b>通过开元盛世使唐朝各方面都达到鼎盛时期,以安史之乱为标志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r><b> 3、唐朝晚期亦称中晚唐:公元756-907年<br> 时间界定:</b>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到唐朝灭亡。有时也分为中唐(755-820 年)和晚唐(820-907 年),但通常合并为晚期分析。<br><b> 社会特征:</b>政治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交织,最终走向灭亡。<br><b> 二、唐朝时的关内道<br> 1、关内道,</b>是唐太宗时设置的十道之一,也是唐玄宗时设置的十五道之一,辖镜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宁夏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共管辖19-22个州、80多个县。其中包括:丰州(亦称九原郡)、夏州(亦称朔方郡)、盐州(亦称五原郡)。</div><b> 2、关内道夏州(朔方郡)</b>,管辖3县,治所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与内蒙乌审旗交界处,俗称白城子)。<div><b> 3、关内道盐州(五原郡)</b>,管辖2县,治所五原县(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境内)。<br><b> 三、几则异议<br> 1、唐肃宗复改郡为州的具体时间:</b>有至德二年即757年、至德元年即756年、至德三年即758年三种说法。<br><b> 2、军事机构是否管理民政<br> 3、天德军的上级机构</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展示</b></div></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皇帝画像</b></div><div>(下图1是唐高祖李渊画像;下图2是唐太宗李世民画像;下图3是武周帝武则天画像;下图4是唐玄宗李隆基画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皇帝沿革图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皇帝序列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各时期地图</b></div><div>(下图1是唐朝全图-669年唐太宗时期;下图2是唐朝全图-741年唐玄宗时期;下图3是唐朝全图-820年唐宪宗时期;下图4是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行政区划图</b></div><div>(下图1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时的10道行政图;下图2是唐朝中期唐玄宗时的15道行政图;下图3是唐朝贞观10道及开元16道行政图;下图4是唐朝后期藩镇图820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时期的亚洲</b></div><div>(下图1是唐朝时期的亚洲地图;下图2是唐朝与邻国)</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与阿拉伯帝国</b></div><div>【下图1是唐朝(红色部分)与阿拉伯帝国(绿色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下图2是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行政区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内道各郡及军事机构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关内道行政区划图</b></div><div>【下图1是唐朝关内道与京畿道地图;下图2是唐朝关内道-丰州及周边州郡地图,其中的6个红色圆圈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丰州(九原郡)、灵州(灵武郡)、宥州(宁朔郡)、盐州(五原郡)、夏州(朔方郡)、胜州(榆林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丰州盐州夏州地图</b></div><div>【下图1是唐朝关内道丰州盐州夏州地图,其中:上面红色圆圈是丰州(九原郡)位置;下面左侧红色圆圈是盐州(五原郡)位置;右侧红色圆圈是夏州(朔方郡)位置。下图2是唐朝丰州(九原郡)地图,其中:红色圆圈是今后套地区,里面的小横杠左起分别是:唐永丰县、今五原县、唐九原县、唐天德军治所。下图3左侧红色圆圈是盐州(五原郡)示意图,其中左侧横杠是今宁夏盐池县、右侧横杠是唐盐州(五原郡)治所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右侧红色圆圈是夏州(朔方郡)示意图,其中上侧横杠是夏州(朔方郡)治所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北部白城子)、下侧横杠是今陕西靖边县位置】</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和郡县图志对五原郡的记载</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安北及单于大都护府地图</b></div><div>(下图1是唐朝安北大都护府和单于大都护府地图;下图2是唐朝单于大都护府地图,其中的红色圆圈处是河套地区的位置)</div> <b>本集美篇现在为未完成作品。<br>热烈欢迎您继续观看本人的其他美篇作品!!<br>下列-个美篇链接,请您用手指点击后,可以继续观看:<br><br><br>衷心感谢您观看本人的美篇作品!!<br>祝福您及家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br><br></b><h1><b>文字及编辑:大龙<br></b><b>图片:来源于网上</b></h1><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