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照片/视频/易玉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整理/刘宪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33420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一支难忘的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雨斜斜地飘着,打湿了摄像机镜头,也勾起了一段段被时光尘封的往事。玉炉总导演带着摄制组,冒雨踏上“重走军垦路”的行程。雨水模糊了前方的路,却让他们记录历史的决心更加坚定——每一滴雨落下,仿佛都在为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伴奏,让他们要寻找的故事,显得格外真实、格外有分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行程是采访原一团研究所的两位战友。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两位特别的“老朋友”:韦化和黄毅。几十年前,他们都是从这里走出的知青,年纪轻轻就响应号召来到边疆,把最宝贵的青春,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韦化,退休前已是广西大学的副校长,还是日本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但一说起当年在军垦的日子,他眼里依然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从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到在研究所里埋头钻研,那段艰苦的岁月磨掉了他的稚气,却练就了他迎难而上的硬本事。正是这份在边疆锤炼出的韧劲,支撑他一路求学、科研、育人,成长为今天的学术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毅退休前已是南宁市招商促进局的党组书记、局长。当年在军垦队伍里,她就是个不服输的姑娘;如今,那份韧劲一点没减。她说,军垦不仅教会她吃苦,更让她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正是这份团结和坚持,支撑着她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突破,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镜头,两位老战友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当年一起干活、互相鼓励的点点滴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雨声中仿佛又活了过来。他们的经历,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军垦知青的缩影:从懵懂少年,到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那段在边疆奋斗的岁月,给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坚韧、敢拼、有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雨还在下,摄制组的镜头也一直在转。玉炉总导演知道,这些在雨中拍下的故事,不只是“重走军垦路”的一部分,更是在提醒今天的我们:那段关于青春、奋斗与成长的历史,从未过时。韦化和黄毅的故事,正是“真棒”两个字最真实的写照——因为,军垦人骨子里的那股热乎劲儿,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总导演易玉炉老师介绍说:</p><p class="ql-block">一团研究所优秀军垦知青韦化(男)和黄毅(女),从稚嫩的军垦战士经过军垦岁月的淬炼和之后的奋斗进取,成长为广西大学副校长和南宁市招商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真棒!</p> <p class="ql-block">黄毅战友在镜头前深情说道:“生产师终究是我们奉献青春的第一站。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许多同学、战友一同生活、一同劳作,年纪稍长的总会主动帮衬年纪小的,大家不分彼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遇到难处,都会互相搭把手、共渡难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想在军垦的那几年,我始终觉得受益匪浅。后来不管是在大学任教,在科研单位搞研究,还是到南宁高新区参与创办工作,再到政府招商促进局担任领导、负责整个南宁市的招商投资促进工作,每当遇到困境,当年在军垦的经历总会浮现眼前——那段岁月留给我的,是艰苦奋斗的底色、认真干事的韧劲,还有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精神,以及对集体力量的深刻体会,这些都给了我莫大的支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广西科学院负责城市科技管理工作时,我参与了广西西山地区的综合考察,走遍了48个贫困县区。每到一个地方,看到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就总会想起在军垦的磨砺。我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为这些贫困地区做点实事,助力当地百姓改善生活、发展经济。为此,我在马术特学院参与相关课程研究,跑了许多县区、深入不少山村,最终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广西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在高新区的工作也让我印象深刻。1988年,我代表广西科学院参与到广西组织的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中,亲眼见证了高新区从一片空白起步,逐渐发展壮大、积累到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总导演易玉炉老师介绍说:</p><p class="ql-block">韦化,日本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培养博士20余人、硕士近100人。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广西工业创新大赛一等奖一项。</p><p class="ql-block">历任: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广西大学副校长,广西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军垦知青!🌹🌹🌹🌹🌹🌹🌹🌹</p> <p class="ql-block">韦化在采访中以自身经历侃侃而谈:</p><p class="ql-block">“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用来形容我走过的路再贴切不过。当年在生产师经历的那些磨练,让后来大学乃至留学期间遇到的所谓“苦”,真的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留学的人不少,但能顺利拿到学位的并不多,很多人觉得留学太苦。可对我而言,比起生产师的日子,那些根本算不得苦——留学时至少是在屋子里做事,不像当年我们在雨里劳作,连饭里都难得见点肉。也正因如此,后来在国外读博、留校任教,我都觉得格外顺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留学期间,我还创造了一个小奇迹。到广岛大学(那是日本一所非常有名的顶尖学府)才半年,我就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要知道,在那类期刊发一篇文章,就足以拿到博士学位,而我前后共发表了6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篇论文发表后,学校就来找我,说有个全球招聘教师的机会,推荐我去应聘。我当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连忙说:“我连博士学位都还没拿到,恐怕不行吧?”他们却说:“你已经在顶级期刊发表成果了,没问题的。接下来你只要把试讲准备好就行。”我又担心自己试讲不行,他们告诉我,应聘者只有三位,一位是印度的教授,一位是俄罗斯的博士,再就是我。他们认为我最有优势,因为做学问,关键看谁能在最高级别的平台上发表成果,我的这篇文章分量足够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参加了应聘,顺利被录取。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贫困的留学生生活,变成了日本公务员(在日本,教师属于公务员)的生活,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件事在广岛大学的留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学校有近1500名留学生,大家都在议论:“怎么来了个广西的,这么厉害!”还有人跟我说:“以后你见了其他人不用主动打招呼,该是他们见了你打招呼,跟你说‘哦嗨哟’,你点点头就行。”要知道,那时留学生在学校里地位不高,见了谁都得主动问好,说“哦嗨哟”“是是是”,这也算是一段特别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广岛大学的那段时间,我的学术研究做得很扎实,博士论文里包含了6篇顶级期刊论文,每一篇都够得上博士学位的标准,而且还是在这样一所世界名校。留学结束后,我在那里当了几年老师,学到了更多前沿的科学知识,之后便回到了国内,先是到广州大学,后来又到了广西大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年回国时,可不像现在有“高薪引进”的待遇,我回来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但这些对我来说都不足挂齿。我能取得后来的这些成就,根源在于起步阶段,在生产师时那些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比如苏克华、苏承武、陈里林、杨寅中、黎光弦,我们曾一起生活、一起奋斗,是他们给了我前行的力量,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学者,我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些认可:拥有36个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还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几十项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说这些成就的源头,我最想感谢的还是生产师里那些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志们。</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说:生产师是我成长的摇篮,军垦岁月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p> 龙福光(柳州军垦)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