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仰书院,一座隐于丹霞地貌的徽派古建筑群,承载着300多年的历史记忆。原名太师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重臣汪由敦在安徽黄山建造,后整体搬迁至湖北远安,按1:1比例复建,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地标。书院采用五进天井格局,配有三十多间厢房,屋顶为五凤式飞檐,门楼呈八字形,木雕、石雕栩栩如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单体徽派建筑,艺术与历史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古建之间,感受汉服之美,体验琴棋书画之雅趣;也可以围炉煮茶,与好友畅聊心事,在茶香中寻找内心的平静;还可以参与研学活动,学习传统技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仰书院,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让你在古风古韵中领略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号和家人一起去远安龙仰书院转了一圈。那天清晨,山间薄雾未散,远安的秋意已浓。我们沿着石板路缓缓走近书院,远远便望见那飞檐翘角在晨光中勾勒出优雅的轮廓,像一只欲飞的凤鸟,静默却有力。走近时,门楣上“龙仰书院”四个大字在黄底牌匾上沉稳铺展,字迹遒劲,仿佛诉说着三百年的风雨沉浮。一位背着背包的游客正驻足仰望,身影与古建相映,竟让我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这不只是建筑,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题字“龙仰之静美,明来而悠”悄然映入眼帘,笔意舒展,如行云流水。这八个字,像一句温柔的邀请,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庭院前的绿草如茵,几位游客坐在木椅上低声交谈,有人举起手机,想把这份宁静框进相册。我站在草地上,抬头望去,白墙黛瓦在灰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清雅,飞檐挑起一角云影,仿佛时间也在此刻停驻。</p> <p class="ql-block">沿着回廊缓步前行,一株垂柳轻拂水面,枝条低垂,像是与石栏低语。一位游客扶着栏杆微笑凝望,蓝外套在秋风中微微鼓动,背包安静地倚在肩头。那一刻,她不是在拍照打卡,而是在与这座书院对话。我忽然明白,龙仰书院的美,不仅在于雕梁画栋,更在于它能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白墙错落,门楼古朴,圆窗如月。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几个身影缓缓移动,像是从水墨画中走出的旅人。走在这条路上,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纹理上。书院不是孤立的建筑群,它与山、与云、与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几栋白墙黑瓦的屋舍依地势而建,飞檐在蓝天白云下轻盈挑起,竹影婆娑,随风轻摇。阳光穿过屋角洒在青石板上,斑驳陆离。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吹过屋檐时带起的细微声响,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古琴余音。书院的每一寸空间,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静”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一扇老木门静静伫立,门环是威严的龙头造型,口衔铜环,历经岁月已略显斑驳。我轻轻抚过那冰凉的金属,仿佛触到了时光的肌理。这扇门,曾迎来多少求学的少年、归乡的游子?它不言不语,却把三百年的故事,都藏在了那一道道木纹与锈迹之中。</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屋檐下悬着一块橙色牌匾,上书“意清弘”三字,笔力沉稳,意境深远。柱上对联墨迹清晰,字字珠玑。这名字,像是书院的魂——意在清雅,志在弘远。站在这檐下,心也仿佛被涤荡过一般,杂念渐消,只余下对文化的敬意与沉思。</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一张木桌静置,桌上花瓶插着几枝秋菊,清香淡淡。墙上的对联与牌匾静静垂挂,仿佛在等待有人来读、来悟。这里曾是讲学之地,如今虽无先生执卷授课,但那份“传道授业”的气息,仍弥漫在空气里。</p> <p class="ql-block">一对母子在门前合影,孩子仰头看着“龙仰院”的牌匾,眼神里满是好奇。母亲笑着轻抚他的肩,石狮静立门侧,仿佛守护着这份温馨。这一刻,书院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连接代际的文化桥梁——孩子在这里种下对传统的初印象,而母亲,则把记忆悄悄传递。</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坐在木桌前,手捧竹简,神情专注。他身后的建筑飞檐翘角,红联高挂,庭院中石雕与绿植相映成趣。他不像是在表演,倒像是真正沉浸于古籍的字里行间。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书院最初的模样——书声琅琅,墨香四溢,文脉在此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一个穿着白衫的小男孩坐在木桌前,双手轻放,目光专注。他面前或许是一卷竹简,或许是一幅字帖,又或许,只是静静感受这份古意。他的安静,让整个庭院更显宁和。这孩子,不正是书院未来的读者与传承者吗?</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男子在深色木墙前静坐读书,墙上挂着书法与古画,花瓶青瓷素雅,绿植生机盎然。他读的或许不是古籍,但那份专注,与古人何其相似?书院的魅力,正在于它能让现代人暂时卸下浮躁,在一卷书中寻得片刻沉静。</p> <p class="ql-block">男孩执笔欲书,毛笔轻点砚台,神情认真。他穿着现代的衣裳,脚踩运动鞋,却在这一刻与千年前的学子心意相通。笔未落,意已远。这间书房,曾有多少人在此写下志向、抒发情怀?如今,又有一个少年,正以笔为舟,驶向文化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步入厅堂,抬头便是交错的木质梁柱,雕刻繁复却不显繁冗。花纹中藏着故事,屋脊间藏着匠心。白墙与深木相衬,光影流转,层次分明。这不仅是建筑,更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每一根梁、每一道刻痕,都是匠人与时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幅木雕静静悬挂,画面中古人或坐或立,或谈笑,或执物,背景是庭院与屋宇。人物神态生动,仿佛下一秒便会开口言语。这不只是装饰,而是一幅凝固的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雅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天花板上的彩绘与雕刻令人屏息。天窗洒下光柱,照亮了尘埃飞舞的空气,也照亮了那些精妙绝伦的纹样。那一刻,我仿佛站在时间的中心——头顶是天光,四周是历史,脚下是文化沉淀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在厅中缓步而行,有人驻足读联,有人仰头观顶,还有人举起手机,想把这份美永远留住。灯笼散发出柔和的光,映在光滑的地砖上,像一片片流动的金箔。书院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迹,它活在每一个驻足凝望的眼神里,活在每一次轻声的赞叹中。</p>
<p class="ql-block">龙仰书院,不只是砖瓦木石的堆叠,它是记忆的容器,是文化的回音壁。在这里,过去与现在悄然交汇,喧嚣与宁静达成和解。当你走进它,不只是在看一座建筑,而是在聆听一段绵延三百年的低语——关于传承,关于静思,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依然保有内心的从容与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