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蓝色的秋天”:教育中那些未被言说的声音】浦阳一小教育随笔展播(六)

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发现“人”的旅程。在四十多双澄澈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更是四十多个独一无二、蓬勃生长的宇宙。真正的教学,绝非简单地填满一个空瓶,而是点亮一盏盏早已安放在他们心中的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基石:从“润泽的教室”出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教育的智慧,都源于一种深刻的“看见”。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描绘了那令人神往的“润泽的教室”。他尤其强调,要倾听“那些尚未被言说的声音”。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我不再急于用问题和讲解填满每一分钟,而是学会了留白,学会了等待。我开始珍视那个举手又放下的小男孩眉间的蹙动,珍视那个文静女孩在日记本里向我展露的浩瀚星空。原来,最动人的教育共鸣,常常发生在喧嚣之外的沉默间隙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灵光:当孩子说秋天是“蓝色”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倾听”的哲学,在我班上那个名叫小轩的孩子身上得到了最温暖的回应。过去的他在课堂上是彻底的“隐形人”。直到那个秋日,我们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孩子们争相喊着“黄色!”“金色!”。在一片喧闹中,我注意到角落的小轩嘴唇微动,欲言又止。我轻轻摆手让全班安静,俯身对他说:“小轩,老师看见你好像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们都在等着听呢。”那几秒的等待,漫长而珍贵。他终于抬起头,在我耳边轻声说:“秋天……是蓝色的。”他继续解释:“因为它带走了树叶,我们能透过光秃秃的树枝,看见更多的蓝天了。”那一刻,我先是静默,继而为他独特的视角赞叹。我郑重地将“五彩缤纷的秋天”写在黑板的中央。从那以后,我为他准备了一个“灵感捕捉本”,他开始用文字为世界重新调色。改变悄然发生——他不再是角落里沉默的影子,他笔下的“会跳舞的影子”、“彩虹味的雪花”,成了我们班最珍贵的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沃土:从“一个孩子”到“一间教室”</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小轩的转变,让我真正触摸到教育的质地。我的使命,不在于传授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守护每一个孩子看待世界的独特棱镜。当小轩说出“蓝色的秋天”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完整而敏感的心灵。我开始在每节课设计“静默思考时刻”,倾听孩子的“悄悄话”。我亲眼见证,当教育真正俯下身子,去欣赏那些被常规思维忽略的“透明”与“无形”时,被点燃的自信、被唤醒的潜能,远比任何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都更动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尾声:退后一步,做教育的守望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愿永远做这样一名教育的“守望者”。不为塑造,只为发现;不为灌输,只为点燃。在我的教室里,知识应如秋天高远的天空,通透而无限;智慧应如枝丫间漏下的光斑,明亮而温暖。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这条通往心灵的求索之路上,这本身,就是教育最辉煌的抵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稿:郑慧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审核:黄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