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藤野先生》之随想

静若幽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怎的,只要想到、看到、读到关于鲁迅先生的相关一切,就几乎会同步冒出“藤野先生”这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的记忆里,大概只记得《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至于是初中还是高中,我竟真的模糊不清了。这样的一种模糊概念,不知从何时起,但至少可以断定已经很久了,十年不止,十五年也应该不止。因为大学毕业至今,已远不止十五年了。这么说来,说已经很久便是有根有据的了。说来也巧,去年好友送了我一套《鲁迅全集》,是用一个方形硬纸箱包装的,包装封口最顶端还有一个塑料提把,十来本小册子分门别类的整齐地盛放在包装箱里。对于鲁迅先生,我向来是报以极大尊敬的,其实说敬畏或许更为确切,因为在我心里,他不仅是近代中国文学先驱,更是一个时代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八零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依稀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那篇《少年闰土》中的精彩画面——在月光如昼的西瓜地里,小闰土戴着明晃晃银项圈,目光如炬,手举钢叉过头顶,奋力刺向一只猹;再后来,就是初高中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每学期语文课本里的必选必背篇目之一,我能想到的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阿 Q 正传》等。我们其实是在一个无知的年纪结识了鲁迅,然后被动地学了鲁迅的数篇文章。如今,回头再去想鲁迅笔下的这些作品中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以及所蕴含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受怎么能不深刻呢,就譬如说今晚读的这篇《藤野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藤野先生》,在重读之前,我只记得在文章中有如下这些文字表述——“标致极了”“物以希为贵”“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而“物以希为贵”,诚然已经成为类似于“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日常用语——每当国人需要意思表示,便会脱口而出一句“物以希为贵”。由此可见,不但鲁迅这个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鲁迅的文字更早已深入人心。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再回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全文精读一遍,用了三十二分钟。读完之后,更加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和心情,更加理解一位好师长对一位求学者的深远影响。藤野先生就是这样的老师,藤野先生就是这样去教书育人的。能够让斗士一般的鲁迅先生如此几乎煽情的吐露衷肠,除了藤野先生,我想无出其右。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之所以如此浓烈,源于藤野先生在鲁迅生命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他是学术启蒙者、精神引路人,更是民族危难中“人性之光”的化身。这种情感的独特性与鲁迅其他作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也印证了藤野先生作为“斗士”般纯粹的精神标杆地位。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最后所言:“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藤野先生“无出其右”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此处,我想到了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收录其中)扉页写下的那句「卷首语」:<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终有一天,当你真的读懂鲁迅,才表明自己真的成长。</b></p> 精读《藤野先生》_原文 手机备忘录_底稿 关于提及的《鲁迅|经典全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说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是知道的,这套所谓的“全集”远不是先生作品之“全集”,故而在包装及封面标识以“经典”二字,言外之意并非鲁迅先生完全文字作品之集合。某个阶段,我也有入手一套真“全集”的想法,但考虑到一无时间去拜读那么多的文字,二来卷册之多、书价之贵,也就暂时打消了念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终有一天还是得要请《鲁迅全集》到书案上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2025.11.02 12:14 于家|整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