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职场里的成长,有时就藏在一次次点击请假申请的指尖——从手机维修店时颤抖着不敢提交的彷徨,到质检部门时坦然确认的轻松,我不仅解开了“怕辜负他人”的执念,更被一句同事的微信标签点醒:原来活得通透,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这场关于“请假”的心态蜕变,藏着我对维修行当、对自我最真实的认知迭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我还在“老周维修铺”,是铺子里人人喊“林晓”的老维修员。八年时光,我从连螺丝刀型号都认不全的新手,熬成了能听手机开机声、摸主板温度就判断故障的“老师傅”。老板老周总拍着我的肩说:“有林晓在,客人送修的急单我放心。”他说这话时,手里攥着我刚写的故障维修记录,纸页上沾着维修间特有的松香味,却比任何奖状都让我觉得踏实。也正因这份“放心”,我成了铺子里最“不敢请假”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有次重感冒,头沉得像灌了铅,咳嗽起来连胸腔都发疼,可坐在维修台前打开请假系统时,手指却抖得厉害。屏幕上的“请假天数”“请假事由”像一个个小问号,盯着我问:“你要打破自己多年的全勤记录吗?”脑海里立刻跳出两个声音:一个细声细气地讨好,“老周昨天还说有个客户的商务机急着要修,你一请假,阿哲一个学徒扛不住”;另一个哑着嗓子反驳,“你都烧到38度了,拿焊枪的手都抖,修坏了反而砸招牌”。可前一个声音很快占了上风,它帮我脑补出同事们的表情:阿哲挠着头说“林姐怎么也请假了,这个主板我怕修不好”,陈姐叹着气说“这阵子单子多,少个人真周转不开”,就连平时和我搭档最久的陈姐,会不会也在背后说“以前那么能扛,现在这点小病就受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想象中的话,像维修台上没清理的焊锡渣,扎得人心尖发疼。我又想起刚入职那年,把客户的手机屏幕装反了,是老周笑着说“没事,拆了重装,我教你”,是陈姐陪着我加班到半夜,把拆坏的排线一点点接好。那份温暖像维修间顶上的白炽灯,亮堂堂的,让我总觉得“不能辜负”。最后我还是关了请假页面,揣着退烧药坐在维修台前。直到老周路过时摸了摸我额头,皱着眉把我赶回家,还在铺子里的小群里说“林晓感冒了,大家分分工,别让她操心”——那天陈姐塞给我的姜茶,阿哲发来的“林姐放心,主板我跟老周确认过了”,成了“愧疚”里最甜的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维修铺扩张,我被调去了售后质检部门,负责抽查维修后的手机是否符合标准。刚到质检组那天,我抱着装满维修案例的文件夹站在门口,主管赵姐只抬了抬眼说“坐那边”,组长小宇扔来一本《售后质检规范》,语气像质检室的空调一样凉:“先看三天,下周跟我去抽查。”我带着八年维修经验,能一眼看出手机屏幕贴合有气泡是因为胶没涂匀,能猜到充电接触不良是尾插焊点没焊牢,可这些话刚到嘴边,就被小宇打断:“林姐,按规范来,别凭‘手感’说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质检室的氛围总是淡得像水。午休时没人喊我去楼下的面馆,遇到问题想问赵姐,她却盯着电脑里的质检数据不抬头;我整理的抽查报告被小宇改得面目全非,还署了他的名字。我像一片飘到陌生电路板上的电容,抓不住任何熟悉的温度。有次发烧躺在床上,打开请假系统时手指没了丝毫犹豫——提交成功的那一刻,没有心慌,只有松了口气的轻松,可这份轻松里,又藏着点说不出的失落。请假两天,手机安安静静的,没有一句问候,没有一句工作询问,我坐在沙发上翻着以前维修铺的合照——照片里我和陈姐、阿哲举着“客户满意奖”的牌子,脸上沾着点松香粉,眼眶忍不住发热:“是不是我真的没价值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这份自我怀疑里,我遇到了一个转折点。有次午休,旁边工位的同事阿凯让我帮忙递一份质检表,我无意间瞥见他微信昵称下的标签:“赚钱不过是生活途中的风景,好好活着才是最终的圆满”。那一刻,我盯着屏幕愣了好久——原来有人早就把这行当看得这么通透,把生活的优先级摆得这么清楚。我忽然想起自己在维修铺时,为了一句“放心”硬扛感冒;想起在质检组时,为了“怕被议论”反复纠结请假;想起那些“怕老板失望”“怕同事指指点点”的顾虑,像一层层绝缘胶带,把自己裹得喘不过气。而阿凯的一句话,像一把小烙铁,轻轻烫开了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赚钱之外,好好活着、照顾好自己,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份顿悟,让我慢慢找回了自己的节奏。后来在抽查一批维修后的手机时,发现有几部的屏幕按压有异响,小宇说“得返工重换屏幕”,我轻声说:“或许是屏幕支架没卡紧,以前维修时把支架螺丝拧到1.2N·m,就不会有异响了。”小宇愣了愣,真的让人去核对了扭矩——半小时后,复检报告显示全部合格。赵姐路过时看到报告,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没想到你对维修细节这么熟”,语气里少了冷淡;那天下午,小宇去楼下面馆时,主动问了我一句“要不要一起,我知道有家辣油特别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再请假,我还是会平静地提交申请,不再有彷徨,也不再有自我怀疑。不是不在乎这份工作,而是终于明白:我的价值,不是靠“全勤”标签定义的,也不是靠别人的“认可”堆砌的,而是藏在能解决问题的维修经验里,藏在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清醒里。手机偶尔会收到同事的消息:“林姐,你请假期间的抽查记录我帮你整理好了”,后面跟着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些细碎的温暖,是意外的惊喜,却不再是我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头看这场关于“请假”的成长,从维修铺的愧疚纠结,到质检组的孤独迷茫,再到被阿凯微信标签点醒的通透,我终于懂得:职场从来不是“讨好所有人”的战场,也不是“顾虑绑架自己”的牢笼。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赚钱不过是生活途中的风景,好好活着才是最终的圆满;工作只是途径,健康和清醒,才是该守护的底色。而那些藏在八年维修经验里的底气,那些慢慢被看见的能力,不过是“好好照顾自己”之后,自然生长出来的礼物。这,就是维修行当教会我的,最珍贵的一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