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实话,当孩子第一次把英语作业拿给我看时,我心头一紧。字母虽熟悉,可那些发音规则、语法结构,早已在我学生时代就模糊成一片。如今轮到我陪他学习,竟不知从何下手。说错了怕误导他,不参与又见他低声说:“反正妈妈也不懂,我自己来就行。”那句话轻飘飘的,却像一根细刺,悄然扎进我心里。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难题不是英语本身,而是我能否成为他学习路上的陪伴者。</p>
<p class="ql-block">后来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英语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旅程,家庭才是语言启蒙的第一课堂。”这句话如灯点亮了我心中的迷雾。原来,我们总误以为辅导必须精准、必须权威,可语言的本质是沟通,是表达,是情感的流动。比起纠正一个发音或语法错误,孩子更需要的是有人愿意倾听、回应,和他一起面对未知的勇气。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学着放下“正确”的执念,转而拥抱“参与”的温度。不再紧盯他读得是否标准,而是坐在他身旁,一起听音频,一起笑出声。有一次我故意用夸张的语调模仿猫叫“meow”,声音滑稽得他自己都忍不住跟着喊。笑声中,那个单词牢牢刻进了记忆。原来,家长的“同行力”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愿意放下成人的体面,与孩子一同笨拙地探索、真诚地投入。</p>
<p class="ql-block">周末,我们设立了专属的“英语小游戏时间”。不背单词,不写句子,只玩。一人用英文描述家里的物品,另一个猜;看一集简单的英文动画后,我问他:“刚才小熊为什么哭了?”他先用中文讲清情节,再努力挤出几个英文词来补充。游戏没有对错,只有互动与尝试。渐渐地,他不再回避开口,反而主动提议:“妈,今天咱们玩点新花样吧?”——那语气里,是被信任激发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动容的是某天晚饭后,他忽然抬头问我:“你小时候学英语最难的是什么?”我坦然说起自己曾因害怕发音不准而沉默,怕出丑,怕被笑。他静静听着,点点头说:“我现在也有点怕,但你都敢重新学,我更得试试。”那一刻,我的心微微颤动。原来,父母的“鼓舞力”并非来自完美示范,而是敢于袒露曾经的脆弱,让孩子看见:跌倒不可怕,重要的是始终愿意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天晚饭后的二十分钟,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英语角”。灯光柔和,句子磕磕绊绊,可笑声清亮而真实。我不再纠结会不会教,只专注一件事:陪他走在这条路上。你在学的东西,我愿意靠近,愿意倾听,愿意和你一起说得结巴、笑得开怀。语言的意义不在完美表达,而在彼此听见。而家,本该是最不怕说错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爱,有陪伴,有并肩前行的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