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下午,我走进家附近的图书馆,在走廊里,我一下子被五十余幅《弄堂记忆》老上海风情画吸引住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系列画来自中国著名中国画、连环画画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传承人范生福。</p> <p class="ql-block"> 范生福(1939年3月—),字森茀,江苏无锡人,以描绘上海市井风情和经典历史题材见长,作品被业界誉为“当代上海市井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些画作都是老上海的弄堂缩影,从小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我,对他画中的情景太熟悉了,不仅亲眼目睹过,有的还自身体验过。上海是亚州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之一,解放前,上海煤气普及率低,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享用,直到上世末,煤球炉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p> <p class="ql-block"> 清晨,弄堂里一些家庭主妇或一些小孩子就开始生煤球炉(或煤饼),小弄堂里烟雾腾腾,呛得喉咙犮痒、睁不开眼睛。</p> <p class="ql-block"> 我住的这个弄堂很大,放学后我和一群堂姐妹就在弄堂里玩耍:造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等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 男孩子玩撑骆驼、或躲在弄堂死角落里斗蟋蟀,或到附近的小河滨里削水片。</p> <p class="ql-block"> 蝈蝈通常是家里的常客,妈妈从菜场买菜时顺便带回一只,随手挂在厨房间通道口,小孩子剥几颗毛豆,然后塞到小小的笼子里,可以天天听到有节拍的音乐声。</p> <p class="ql-block"> 小的孩子拎竹篮买盐、买米醋、拷酱油,以下的画面,我都经历过。</p> <p class="ql-block"> 稍大些的孩子常拎两只热水瓶或一铜壶,到老虎灶里买开水洗澡用。</p> <p class="ql-block"> 最高兴的事是盼着过年,拿到压岁钱,男孩买扯铃;女孩不到正月十五,就拉着兔子灯在弄堂里开始炫耀一下。我记得有一年,乡下的舅舅上我家,扎了好多兔子灯。</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喜欢到城隍庙去逛逛,看西洋镜过一回瘾,听那山东老汉用道地的家乡话叫唤:“往里那格看唻!往里那格瞧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eea9hd" target="_blank">过年了!</a></p> <p class="ql-block"> 中弄堂里有小书摊。我最喜欢坐在书摊上看连环画,有时候化一~二毛钱可租到家里,书摊小贩也是弄堂居民,她是非常熟悉且信得过我的人。</p> <p class="ql-block"> 箍桶、补碗,鞝鞋的老师傅会挑着担子在弄堂里用他那特有的声音吆喝。</p> <p class="ql-block"> 旧衣服可调糯米止咳糖。</p> <p class="ql-block"> 弄堂口都有摆香烟摊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各类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似曾相识历历在目,又巳跨越了几十年,有的行当延续到现在,如爆米花、卖烘山芋、卖米花糖等。</p> <p class="ql-block"> 设摊卖西瓜、卖哈蜜瓜的也有,只是现在起码半只或四分之一出售。</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没经历过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生话窘迫到绝境的日子,但是,看过改编自张乐平的漫画电影《三毛流浪记》、听过聂耳作曲,安娥作词的《卖报歌》就有体会了,记忆最深的是三毛饿了吃浆糊充饥。</p> <p class="ql-block"> 那些被称为小瘪三的流浪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确实很怀念</span>小辰光简易又很少化钱、甚至不化钱的娱乐设施,但是,今天对新事物的尝试就像探险家踏入未知的旅程,这份勇气也值得弘扬!</p> <p class="ql-block"> 留不住的是岁月,忘不了的是童年,挥不去的是回忆,看不够的是老上海的风情! </p> <p class="ql-block"> 征得女孩爸爸的同意,我摄下了这位专注看画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 难忘儿时的石库门弄堂</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这个弄堂,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群,建造于1930年前后,现是上海市首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坊、虹口区重点保护历史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这个弄堂是闻名遐迩的文化街区,曾是中国新闻界泰斗赵超构、国画大师谢稚柳等文化名人的旧居,门匾题字出自“海上题额四大圣手”之一的唐驼;</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只要路过这弄堂门口,仍常会拐进去看看,那是我从小到大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儿时的印象巳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但是,巳看不到昔日的场景,整条弄堂里冷冷清清,没有了人间烟火气。看到范先生的画让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里……。</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由于该弄堂属于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原住居民搬迁不少,这是一户底楼家的厨房间。写下此文,让我和你共同体味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情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份数据摘自网络、</span>大部分照片摄自图书馆走廊画展,即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传承人范先生的《弄堂记忆》,一幅下载于网络,其余照片皆由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联结符号,可看到我写的有关这条弄堂里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pab63d" target="_blank">在世界读书日,我见到了曹正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jq06g1" target="_blank">和水墨画家卓吾聊天</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