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映镜:在书画、文字与镜头间收藏生活的力量

新视线传媒

<p class="ql-block"><b>  席浪涛 文/摄</b></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晨光裹着三分软,穿过书画工作室的竹帘,将雕花木窗的影子轻铺在宣纸上,像给空白纸页镶了层朦胧金边。推开门的瞬间,砚台里新研的墨香混着宣纸的草木气漫过来——不是刺鼻的浓烈,是雨后山林般的清润,瞬间裹住周身,把一周工作攒下的疲惫与焦虑,悄悄托了起来。这是我每周雷打不动的“充电时刻”,揣着装满期待的相机,握着记满灵感的笔记本,在笔墨世界里追着美好走,也悄悄打捞着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老师案头总摆着方磨得发亮的老砚台,砚池边缘的浅痕是常年研磨的印记,像藏着无数个与笔墨相守的日子。他研墨从不急,墨锭在砚台里顺时针轻转,“沙沙”声混着窗外鸟鸣、竹帘轻晃的“簌簌”声,成了最安神的背景音。有次看他画《墨竹图》,研好墨后,指尖捏着笔杆三分之一处,手腕微悬不碰纸,只让狼毫尖轻触宣纸边缘。</p> <p class="ql-block">  起笔时笔锋一顿,力道往纸里沉,一道挺拔竹节便立了起来,带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硬气;行笔时手腕轻转,笔尖扫过纸面,几片竹叶带着风的姿态舒展,浓墨处似凝了晨露,淡墨处如飘着薄雾。我悄悄举着相机,镜头里,阳光落在他鬓角银丝上,与画中竹影叠在一起,他左手按在纸边稳纸,指节因用力泛着浅白,却连一丝颤抖都没有。后来整理照片,我在配文里写:“老师的笔是有魂的,画的不只是竹,是笔墨里藏着的韧劲。看他创作时的沉稳,指尖的酸胀、腰背的僵硬竟慢慢散了,原来艺术真能揉碎疲惫。”</p> <p class="ql-block">  赏老师的书法,更像读一首流动的诗。他写行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笔势豪迈得要掀动纸页,浓墨处如礁石沉水,带着撞开阻碍的力量;淡墨处似流云掠空,藏着收放自如的从容。有次盯着纸上渐渐成形的“静”字,横平竖直间满是耐心,原本因赶项目紧绷的神经,竟跟着笔锋节奏慢慢松了下来。我用相机拍下笔锋游走的轨迹——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纹路,枯笔时留下的“飞白”,都是藏不住的诗意。这些画面后来成了文字里的宝藏,我在文章中写:“老师写的不是字,是面对生活的姿态。再急的事,也得像握笔那样稳住手腕;再繁的任务,也能拆成‘起笔、行笔、收笔’的步骤,这份从容,悄悄给疲倦的身躯注满了前行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偶尔参加笔会,更是灵感冒尖的时刻。画室里满是墨香与笑语,几张画案并排铺开,雪白宣纸在阳光下晃着柔光。画秋菊的老师用淡墨反复皴擦花瓣,再以浓墨点蕊,明明是经霜的菊,却透着不服输的劲;写篆书的老师指尖捏着笔杆,笔画迂回间满是古朴韵味,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我穿梭在案头间,不愿错过任何细节:拍两位老师共看一幅画,手指同时指向留白处的默契;拍初学者怯生生递过习作,老师握着他的手调笔锋,两人的影子在宣纸上叠成小小一团;也拍散场时,大家收拾纸笔,砚台里的残墨映着夕阳,把整个画室染得暖融融的。给这些照片配文时,我总写最朴素的感受:“笔会不是‘表演’,是一群人因热爱相聚。墨香里飘着对艺术的敬畏,更藏着对生活的热乎劲,这样的瞬间,值得用镜头珍藏,用文字铭记。”</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走进工作室,看老师笔下墨色生花,我仍会习惯性举相机、握笔。因为渐渐明白,欣赏书画、摄影与写作,早已在心里织成一张网——书画是源头,给了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从笔墨里读懂从容与韧劲;摄影是捕捉,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有了定格的模样,成了看得见的温暖;文字是沉淀,让心里的感动有了传递的温度,变成能分享的力量。这些从笔墨里汲取的力量,会悄悄融进文字,让镜头里的画面更有温度,最终变成工作与生活里的底气:面对琐碎报表时,会想起画中兰草的细腻;迎接棘手挑战时,会念及书法里的沉稳。</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进画室时,我揣着老师送的墨痕书签离开,书签上那片随手画的竹叶,墨色已干,却还留着淡香。晚风拂过,裹着街边烤红薯的甜香,我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忽然懂了:这些在书画、文字与镜头间流转的时光,不只是周末的消遣,更是对生活的滋养。墨香疗愈了疲惫,也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染上诗意与力量,让我能带着这份温柔与坚定,认真走好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席亚栋|责编:席浪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