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萧屋村(八)

棟全

<p class="ql-block"> 萧屋村之变迁</p><p class="ql-block">萧屋村地处兴国老县城,三面临街分别为东街、大街和背街,一面是潋江河。萧屋村有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近千户。</p> <p class="ql-block">萧屋村古老,有着千年文化底蕴,更是人杰地灵。宋至清代有文武职官员、进士、名流184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萧规(怀仁,字正之)解试,明代萧澄贡生,清代萧朗峰进士等,均为史志传扬,其人人文鼎新、极一时之盛。民国时期有萧钧、萧御寰、萧培元等11人,其中有黄埔生4人,中央军校生4人,少将3人,他们有的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建国后有上将萧华、王新兰夫妇及全国劳模李友秀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萧屋村,映入眼帘的是密集的房屋,几乎是屋连屋,墙连墙,院连院,看上去像蜘蛛网,也似迷宫,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四扇三间样式,面积也很小。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山脉龙势的走向,很多房子墙面上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红石板,这大概是村民为弥补房屋方位和向至的不足而自慰的做法,或许也是镇邪避煞的堪舆先生的杰作。村中有不少房子是属于宋代建筑,村场的设计凝聚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村中有三十几条小巷道,既短又狭窄,而且转弯抹角。不熟悉的人进村,没有人引导,还真的找不到出路,而小巷的路面却是红石板和鹅卵石铺就,其表面虽凹凸不平, 但却被踩得光滑晶亮,从中可看出当时村民的艰辛,也可看出当年村落的繁华。村中有三个主巷道,巷口建有栅栏门,白天打开,晚上会关上。如有外人袭扰闹事,祠堂锣鼓一响,宗亲特别是青壮年会马上走出家门聚集到村口,外人一看到萧氏宗亲既团结又强悍,自知力量有限,就悄悄地溜走,息事宁人。这些栅栏在当时也起了安全保障作用</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八个祠堂,即世德堂、愚溪祠、云隐祠、澄心祠、六睦堂扶万堂,渭隐祠、竹翁祠。旧时的祠堂,基本上建在当时的城外萧屋村内,但世德堂是我赤墈萧的之总祠,因而建在城内十字街,亦即现在的兴国县第一小学,解放前也曾办过萧屋村的私塾赤墈小学,解放后因县城建设世德堂被拆除。当时的兴国城内还有一处祠堂叫从心堂,是兴国全县萧氏的总祠,由赤墈萧氏族人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萧屋村中的这些祠堂都是古色古香的民间建筑,是先辈留下的独具匠心的文化建筑,厅堂上厅也都放置着先祖的牌坊,由名人题写的上厅匾额和厅堂楹联日夜生辉。其中竹翁祠是明代建筑,具有江南特色,兴国产红石板材是建筑的主要材料。祠堂的青砖灰瓦和富丽堂皇的门楼交相辉映,显得宏大雄伟,肃穆森烈,有大姓风采。祠堂门口有一对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石狮。其左边的是雄狮,脚踩绣有铜铃的绣球,意味着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右边的是母狮,脚边伴有一幼狮,似乎期盼房房发达,子嗣绵延。苏区时期,竹翁祠成了当年开国上将萧华等先辈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并于1928年12月成功发动了“兴国暴动”,是“兴国暴动”的指挥部。之后因祠堂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会随时倒塌。萧氏宗亲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并要求修复。后在萧华将军及其子女的关心下,县委决定采取政府主导、宗亲捐助的方式,将竹翁祠作为“兴国暴动纪念馆”进行修复,2015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开工,2016年九月初七日落成,祠堂内布置了十几块有暴动内容的宣传牌。后经宗亲商议,将竹翁祠改名世德堂,作为现今赤墈萧氏宗亲的主祠使用。现在该祠堂也成了赤墈萧氏宗亲理事会的办公地点和宗亲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赤墈萧氏的所有祠堂在解放后均被政府收归所有,充为公产,其中有多个祠堂曾被县百货公司、环管所等用作办公地点和仓库。至改革开放之初,所有祠堂皆因无人管理均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破烂不堪,有的还部分倒塌。在2017年的棚户区改造中,除具有红色文化因素,作为革命旧址的竹翁堂(即现在的世德堂)和澄心堂(大夫弟)一一萧华上将故居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祠堂已经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萧屋村中有三眼水井,分布在村东、西、北三个方向(按风水的说法,南方为火,不宜挖井),一眼叫“铜锣井”,位于铜锣巷中段,因修村道被废弃。村西方的井位于中屋巷七姑庙旁,因水源污染后无人使用而干枯。惟有村东方向位于六睦堂门口的一眼井一直为村民使用,人们称之为“井头”。当时三眼井井水甘甜,供全村食用。</p> <p class="ql-block">村中还有两口水塘,一口在东北方(叫王屋塘),一口在村中央,那是先贤为防火而挖的,其中东北方向村口的王屋塘因修公路被沙土填埋,另一口塘居村中央而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为使村里流水通畅,先贤在村中修有两条下水道,起自村中两口水塘出水口,其中一条是从村中央塘的出口,经竹翁堂门口至东街,接东街大水涵止。另一条则是从王屋塘的出口经铜锣巷一直到河边。水井、水塘和地下大水涵是先祖千年前的杰作,直至村庄拆迁,萧屋村从未出现过水涝现象,足见先祖的远见卓识和对子孙的浓浓深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中澄心堂边有座老宅“西瑞堂”,是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乙丑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萧朗峰的住宅及房厅。萧朗峰善文学和书法,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由他主持篡修了《兴国县志》,另外他还先后主讲赣州府濂溪书院、道南书院。后因要侍奉老母才回县,在兴国主讲潋江书院20余年,自著和编纂多部书著。</p> <p class="ql-block">在五世祖济可公建村后,经过先祖的不断努力,在东街建了很多店房,萧屋村的宗亲在街上开有很多店铺,包含米店、杂货店、酒店、米粿店等,还有竹木农具家俱店和伙店(即旅店)。由于经营有方,较出名的有号称兴国四大金刚萧以钱开的“长福斋”饼店,他是兴国县前几名的首富,也是萧屋村头号首富。其它还有萧和盛酒店,萧和丰杂货店,萧和馨电器店,萧正瑞钟表修理店,萧以森双喜馆饮食店及萧同和黄元米粿、蚊条店……。这些店的收益应对家庭生活绰绰有余,为此有的宗亲还盖了新房子。但大部分宗亲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在街头巷尾摆小摊点,卖副食、杂货、油条米粿、黄烟丝、香蜡爆竹、竹木家俱、蔑器、菜籽、老鼠药,还有的修鞋、补衣服、缝扣子、算命测字……。还有宗亲靠卖力气维持生活,他们以扛码头(为潋江河码头过往船只上下货)做搬运工,推土车(一种木质独轮车)装货上圩 </p><p class="ql-block">下乡挣点运费,打肩担(一根扁担,两只落脚)挑货挣点脚钱。有的宗亲有泥水木匠手艺上户为人家做泥水木匠工夫, 还有做雨伞、织布等工夫。当时,整个萧屋村宗亲的生活 还是相对贫困。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维持了几十年,甚至到解放后的若干年还是如此。1953年国家对个体资本主义 工商业,随之又对小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萧屋村开店 的做手艺的全部被组织参加了各种合作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社。这时他们工资虽然低微,但生活还是得到了最低保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后有些家庭出身好,成份也好的宗亲参军、考大学和招工,有了参加工作的机会,他们很多人之后成为了干部、教师、医生和工人,解决了部分宗亲的就业问题。在1958年的公社化运动中,县城也成立了居民大食堂,萧屋村所在的东街居委会按照上级部署在萧屋村信斯堂开办了大食堂,全村宗亲废弃自家的灶台锅头买饭菜票去大食堂吃饭,饭是大锅饭,但焖得烂稀稀,菜是每餐一个蔬菜,大多是冬瓜、南瓜,这一试验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两三年后便宣告终结。这个时期的宗亲还是很艰苦,大家还在为生活和贫困犯愁。</p> <p class="ql-block">1968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生产系统被打乱,生活秩序被改变,居民委员会成立有造反组织,一些祠堂和建筑被破坏,一些居民也因历史等问题遭批斗,宗亲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968年10月上级号召知识青年和居民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干革命,萧屋村有一百余名知青和居民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直到1980年才陆陆续续返回萧屋村。这些宗亲回城后,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开店,只靠卖力气找些零星活干,生活仍然非常困难。1972年以后,一些宗亲陆续报名参军、推荐上大学和被工厂招工参加工作,成了干部、军人、教师、医生和工人,不少宗亲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水平也有所改观。文化大革命后,随着落实党的政策,评反错案,不少宗亲的政治身份得到重新认定,如萧璇之、萧庚全、萧正铎和萧以价等,他们在政治上步入了新的人生。很多商品取消票4证、敞开供应、活跃了市场。1977年恢复高考,宗亲中许多优秀学子通过考试考取了高等学校。同时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从原资产阶级中区别出来,恢复劳动者身份。在新的政策指引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批宗亲中的青壮年凭着智慧和才能,开店办厂、办公司,涌现了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成了先富起来的代表,他们开始走向上富裕的道路。很多宗亲在外置地建房建别墅,也有不少宗亲买商品房。至此,赤墈萧氏宗亲遍布于各乡镇,县城各社区居民点。在五世祖济可公建村后,经过先祖的不断努力,在东街建了很多 店房,在乡下购买了多处田庄山棚,公堂通过收取店租和田 租,用于祠堂维修、办学、宗亲春、冬两季扫祖墓和平时日 常开支。解放后,按照土地政策、店房、山棚和田庄收归国 有。 </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萧氏宗亲工作在党政军各条战线,他们中有领导干部、将军、专家、学者、教授等。其中著名的有萧华上将、全国劳模李友秀、新时期优秀志愿者萧婉芳等,他们都是赤墈萧氏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兴国县人民政府将东街及萧屋村以棚户区改造项目予以征收。至2020年7月,萧屋村已征收的房屋包括祠堂已基本拆除。现仅保留了具有红色文化因素,作为革命旧址的竹翁堂(现叫世德堂)和澄心堂(大夫弟,即萧华上将故居)。至此文化古村萧屋村基本消失。</p> <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约0.57平方公里的千年古村萧屋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兴国县城内仅存的宋代建筑集中区。有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25栋。古商铺7家,古池塘1口,古井2眼,古巷20余条,村庄整体原貌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摘自2017年6月7日赣南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