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失地之痛到光复之光:以10月25日为钥,解锁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与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1894-1895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是19世纪末日本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发动的战争,是一场改写近代东亚格局的悲壮抗争。</p><p class="ql-block">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应朝鲜请求出兵平乱,日本却借机大举增兵,蓄意挑起战争。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战争主要分为陆战与海战两大战场,历时近一年,最终以清朝惨败告终。</p><p class="ql-block">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清朝北洋水师的“济远”“广乙”两艘巡洋舰,以及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毫无防备的清军仓促应战,“广乙”舰重伤自毁,“高升号”被击沉,近千名清军官兵壮烈殉国。日本不宣而战,正式拉开甲午战争的序幕。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p><p class="ql-block">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集结1.5万兵力,却因指挥混乱、将领畏战陷入被动。日军分四路围攻,总兵左宝贵率部死守玄武门,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牺牲。主帅叶志超却在战事胶着时弃城而逃,导致清军全线溃败,平壤仅一日便陷落,朝鲜全境被日军控制。</p><p class="ql-block">辽东战役(1894年10月-11月):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连克九连城、安东等重镇,随后南下进攻大连、旅顺。大连守将赵怀业不战而逃,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大连;旅顺守将龚照玙同样弃城而逃,剩余清军虽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近2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杀害。</p><p class="ql-block">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悲壮绝唱。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12艘主力舰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12艘舰艇遭遇,展开近代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开战初期,北洋水师“定远”舰主炮发射时震塌飞桥,主帅丁汝昌摔伤,舰队失去统一指挥,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尽管如此,清军将士仍奋勇抗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旗舰“定远”被围,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军主力舰“吉野”,欲与敌同归于尽,却被日军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舰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全舰官兵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舰沉人亡。</p><p class="ql-block">黄海海战持续5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等5艘军舰,伤亡官兵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虽有5艘军舰重伤,但未沉一艘。此战后,北洋水师被迫退守威海卫,失去黄海制海权。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1月,日军海陆夹击威海卫:陆路日军从荣成登陆,攻克威海卫南帮、北帮炮台,转而用清军炮台轰击港内北洋水师;海路日本联合舰队封锁威海卫港口,形成合围之势。北洋水师被困港内,多次突围均告失败,“定远”“靖远”等主力舰先后被击沉或自毁。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驶入威海卫港,接收北洋水师残余舰艇,北洋水师正式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让清朝失去了朝鲜宗主国地位,4月17日,日本马关春帆楼的谈判桌上,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用颤抖的手在日本马关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后经三国干涉还辽),割让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朝的腐朽与落后,也让中国陷入更深重的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中国觉醒的重要转折点。条约中“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款,像一把利刃刺穿了中华民族的胸膛——那一刻,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被强权强行切断,300多万台湾同胞被迫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岁月。</p><p class="ql-block">在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间,台湾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从初期的武装起义,到后来的文化抗争,一代又一代台湾同胞用鲜血与坚守,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捍卫着民族尊严。他们偷偷教授汉语,保留传统习俗,在殖民压迫的夹缝中,让“我是中国人”的信念薪火相传。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上午10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接过了“台湾总督”兼日本第十方面陆军司令官安滕利吉递上的投降书并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和其它的地方不同,在台湾受降被称为“光复”。两个字的差别,背后是半个世纪历史的伤痛与屈辱。这一刻,积压了半个世纪的民族情感彻底爆发,台湾街头万人空巷,同胞们挥舞着国旗,高呼着“台湾光复了”“我们回家了”,泪水与欢笑交织,见证着被割裂的领土终于回归祖国怀抱。</p> <p class="ql-block">台湾光复并非历史偶然,而是有着清晰、完整且具有强制力的国际法依据。从二战期间的国际共识到战后的法律确认,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与决议,共同构筑了台湾重归中国主权管辖的法理根基,这一事实不容篡改与挑战。</p><p class="ql-block">核心法理支柱,三位一体的国际法律文件。</p><p class="ql-block">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一文件以国际公告形式确立了台湾回归中国的政治与法理前提,其核心内容反映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共同意志,在国际法上构成具有约束力的主权安排。尽管“台独”势力与部分外部势力将其污蔑为“政治声明”,但事实上,该宣言已被主要国家纳入法律汇编,成为国际司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具备明确的条约性质与法律效力。</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并由苏联后续加入的《波茨坦公告》,第8条明确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这一公告进一步强化了《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将台湾归还中国从同盟国的战争目标转化为即将付诸实施的战后安排。作为二战后期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其效力覆盖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国,为日本战败后履行领土归还义务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日本投降书中签署《日本投降条款》中,明确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这一文件标志着日本在法律上接受了将台湾归还中国的安排,构成其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典礼,宣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正是对上述国际法律文件的实际执行,完成了台湾在法理与事实上的主权回归。</p><p class="ql-block">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明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决议从国际法层面进一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联合国官方文件均将台湾称为“中国的省”,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亦出具法律意见,明确“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该决议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中关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法理依据,得到国际社会普遍遵循。</p><p class="ql-block">从《开罗宣言》到联大第2758号决议,台湾光复的国际法依据形成了环环相扣、不可辩驳的完整链条。这一法理基础不仅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内容,任何试图歪曲、否定这一事实的行径,都注定因违背历史潮流与国际法准则而徒劳无功。</p><p class="ql-block">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指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采取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统一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轮不到其他国家的说三道四,也轮不到少数台独分子的胡说八道。统一台湾的办法灵活多样,可以用和统,可以用武统,也可以用法统,不论用哪一种,都是由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至于何时能统一,我认为是眼下或迟早的事情,敬请大家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历史正名与法理确认</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标志着台湾、澎,湖列岛正式回归祖国。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确立纪念日,以法律形式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纠正了历史上对“台湾光复”的淡化倾向,维护了历史真相与一个中国原则。 并确定每年的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日”。设立该纪念日旨在守护二战胜利的国际秩序,强调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这与国际惯例一致,例如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通过纪念日维护民族记忆,凸显国家对历史事件的法律确认和主权宣示。 通过纪念日强化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情感共鸣,为推进国家统一进程奠定历史与法理基础。2025年首个纪念日期间,大陆与台湾同胞共同参与活动,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针对“台独”势力企图割裂历史的行为,该纪念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纠正错误认知,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严肃性。 </p><p class="ql-block">将10月25日确立为“台湾光复日”,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对祖国统一大势的坚定昭示,其深远意义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p><p class="ql-block">从历史维度看,这一确立是对台湾光复核心事实的制度化确认。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的受降典礼标志着台湾结束50年日本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成果,更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明确赋予的法理权利。以纪念日形式固化这一史实,就是用制度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合法性,斩断“台独”势力篡改历史的妄图。</p><p class="ql-block">从现实意义而言,这是遏制分裂、凝聚共识的关键举措。“台湾光复日”的设立,以国家行为强化了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根基与情感共鸣,牢牢把握了对台湾历史地位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它既呼应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铭记民族荣光的共同心愿,也向外部势力干涉发出明确警示——捍卫国家统一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p><p class="ql-block">从长远价值来讲,这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纪念日通过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能纠正被“台独”史观误导的认知,增强台湾青年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它让两岸同胞深刻认识到,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历史必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必将感召更多人投身于这一光荣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