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西安钟楼夜景》文•田夫 暮色是渐渐染上来的,像一砚清墨在清水里缓缓地晕开,初时还透着一丝绛紫,。

田夫

<p class="ql-block">  暮色是渐渐染上来的,像一砚清墨在清水里缓缓地晕开,初时还透着一丝绛紫,后来便成了沉沉的靛蓝。西安城的喧嚣,便在这颜色的深浓里,一点点地沉淀下去,滤出了一种安详的、属于夜的质地。而就在这无边的蓝绒似的夜幕上,钟楼,悄然地点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不像白日里那般,带着历史的严峻与苍青色的石壁的冷硬。夜的钟楼,是浮在一片流光之上的一个金色的、不真实的梦。三层重檐,仿佛是三叠舒展开的、用纯金打成的巨大羽翼,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沉默着,剪出静穆的轮廓。一层层的彩枋青瓦,被无数灯珠精心地勾勒出来,那光是温润的,并非刺目的明亮,而是像被岁月摩挲得极其光滑的琥珀,从内里透出的一种醇厚的、暖暖的辉光。它就这样端坐在城市的最中心,通体晶莹,宛如一座被时光遗忘的、悬浮于尘世之上的琼楼玉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楼下,是车的河流。前灯是汩汩奔涌的银白色,尾灯是绵长不断的绯红色,它们绕着这巨大的石基,汇成一道首尾相连的、流动的光带。这光带是喧嚣的,充满了现代的、急促的呼吸。然而,钟楼只是静默地踞坐在那里。它的辉煌是内向的,沉思的。那下方的车流,仿佛成了它脚下一条为它注入生气的、闪光的护城河,更反衬出它超然于时间之外的镇定。</p> <p class="ql-block">  走近了,仰起头,才能看清那份庄严的美丽。斗拱层叠,如一朵朵盛开的、金色的花。朱红的立柱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沉静的、近乎于黑的暖调,稳稳地托举起那一片璀璨的穹窿。偶尔有晚归的飞鸟,成了黑色的、迅疾的剪影,无声地掠过这光明的楼阁,一刹那间,竟让人分不清,是鸟穿越了楼,还是楼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精致的幻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会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耳边是今夜的晚风,眼前是千年不变的楼姿。那灯光照亮的,仿佛不只是木石的结构,而是沉甸甸的历史本身。你似乎能听见,那沉默的铜钟里,还凝结着六百年前的余响;那光洁的石栏上,还映照着盛唐的月光与明清的霜华。它见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繁华,也见过“国破山河在”的苍凉。而今,这一切都静默了,都融化在这片金色的光晕里,不悲,不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更深了,天上的星子被地面的光华映得有些黯淡。钟楼的灯,却愈发显得温暖和慈悲起来。它不像灯塔,不是为了指引,而更像一个沉默的、巨大的心脏,将光明的血液,通过四面八方的道路,输送到这座古城的角角落落。它是长安,也是西安;是过往的诗篇,也是今夜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转身离去,走入人群与暗影里。回头再望,那钟楼已变小了,却愈发像一颗被精心镶嵌在大地中央的、温润的金色印章,盖在了这卷名为“长安”的永恒长卷上。夜色为纸,流光为墨,这便是我心中,最唯美,也最悠长的,西安之夜了。</p> <p class="ql-block">友情推荐《西安腊汁肉夹馍》</p><p class="ql-block">外观:</p><p class="ql-block">用烤得酥脆掉渣的白吉馍,横切一刀,夹上色泽红润、软烂醇香的腊汁肉。</p><p class="ql-block">特色:</p><p class="ql-block">肉:精选猪肉,经老汤长时间慢火炖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p><p class="ql-block">馍:外皮焦香酥脆,内里柔软,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p><p class="ql-block">口感:热馍夹凉肉,馍的香脆与肉的丰腴在口中交融,肉汁浸透馍心,香浓满口。</p><p class="ql-block">腊汁肉夹馍,也叫白吉馍夹肉,据有酥香、软烂、醇厚,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