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2964152</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2年12月入伍,曾在铁道兵第七团部队服役,五年多的军营生活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品格,养成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1978年4月转业,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而今在我心中仍然镌刻着我们部队修建襄渝铁路的那段历史,也忘不掉我们在一起奋战的许多战友,还有那片紫阳、安康火热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是我入伍后人生的第一站,在那里有过我们流淌的汗水、泪水、血水;有过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梦想、我们的青春年华;那里的山谷,那里的河流,那里的高桥,那里的隧道,有着我深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建设背景是响应1964年国家战略部署,旨在构建西南战略纵深,连接重庆军工基地与中南工业区,应对美苏军事威胁,保障战时工业体系安全。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四川重庆,横贯鄂、陕、川三省,襄渝线全长915.6公里,铁道兵新建正线859.6公里,工程代号2107。当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1967年9月,国家计委、建委审查初步设计时,按1972年上半年通车,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工作,力争提前”。1970年7月我们铁道兵第二师挥师襄渝线,管区为襄渝铁路中段,属秦巴山区。汉江、任河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形险峻,担负正线全长39.95公里。其中隧道28座,桥梁41座,车站5座的修建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我们铁道兵二师第七团开进紫阳境内,团部驻扎在芭蕉公社,担负起师部下达的管区是:东起向阳公社,西至权河公社,全长16.77公里的修建任务。配合铁道兵第七团施工的民兵第四团和西安学生6连、7连、8连、9连达11945人。我们铁道兵第七团担负该管区段施工的主要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一、桥高隧长,工程艰巨,技术复杂,太月沟大桥3号墩高54米,芭蕉口隧道长2985米,为铁二师四大长隧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桥隧相连,施工相互干扰大。</p><p class="ql-block">        三、重点集中,隧道工程占施工总工程量的90%,其中芭蕉隧道又占整个隧道工程量的45%。</p><p class="ql-block">        铁七团根据管区“隧道为主,芭蕉为重点”的特点,一营集中部署在狮子寨隧道附近;二营集中部署在芭蕉口隧道进口;三营集中部署在芭蕉口隧道出口;四营3个连(含营机械连)分别部署在大林家隧道出口。1971年9月管区调整,四营十六连调芭蕉隧道进口,配合二营施工。</p><p class="ql-block">        根据以上部署,全团包括民兵团、学生连在内,在施工高潮时共有61个连,其中投入隧道的就有48个连,芭蕉隧道就占了26个连。芭蕉隧道于1970年12月开工 ,至1972年10月基本完成;狮子寨隧道于1971年1月开工,至1972年12月基本完成。铁道兵铺架队于1973年6月27日进入第七团管区,7月10日顺利通过。正线铺轨8.656公里,架梁20孔。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在陕西省旬阳县大棕溪全线接轨通车,铁道兵在棕溪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接轨仪式。(资料来源: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襄渝铁路工程总结》)</p>  <p class="ql-block">  1974年7月,铁道兵第七团奉命转场到陕西安康关庙区,接受铁道兵原第十师、第十一师部分管区,担负起东起旬阳汉江大桥襄台尾,西至安康东站以西马槽沟大桥襄台尾150米处,正线延长50.6公里,站线延长45公里的病害整治任务。</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志在四方,有着顽强拼搏,攻难克险,全力以赴让国家发展速度更快的初心;有着“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的坚强意志;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奋战精神。铁道兵与国家命运与共,与国家发展同行。</p><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服役了近五年半,是属于义务兵。第一年发津贴6元,第二年发7元,第三年发8元,第四年发10元,第五年发15元,第六年发20元。虽然我们只拿微薄的津贴,干着浴血奋战的任务。但我们在行动上对祖国无所要求,在思想上无怨无悔,深知祖国的困难需要我们的理解,祖国发展强大了,我们的生活也就美满了。</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据有关资料记载:</p><p class="ql-block">        铁道兵修建战备襄渝铁路,(湖北襄樊—四川重庆)正线全长915.6公里,铁道兵新建正线859.6公里。全线有桥梁716 座、隧道405 座,桥高隧道长、任务艰巨是它突出的特点。当年修建襄渝铁路,中央军委做出了这样的兵力部署:直接参战的有铁道兵8个师,其中铁道兵的第 1 师、第 2 师、第 6 师、第 7 师、第 8 师、第 10 师、第 11 师、第 13 师;6个其他师属团:第 11 团、第 20 团、第 21 团、第 23 团、第 60 团、第 70 团;2个铁道兵直属团:汽车团、机械团,共计23.6万兵力。</p><p class="ql-block">        另外,有数以万计的民工、民兵、学兵加入了襄渝铁路的大会战。兰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在各自辖区也做了很多工作,配合铁道兵的修建。襄渝铁路工地施工高峰期的人数多达 83 万余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整个襄渝铁路建设过程中,有不少铁道兵战友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据林建军老师数次前往襄渝铁路沿线各个烈士陵园实地拍摄、有名有姓的记录统计,2023年10月19日“写在襄渝线通车50周年之际”,襄渝线铁道兵牺牲多少为题,阐述了2016年9月《铁道兵英烈名录》统计为1365名,其中牺牲女兵7名。由于寻找工作一直在进行,7年后她再次统计的总数上升为1501名。以铁道兵新修正线859.6公里计算,平均每修建1公里的铁路,牺牲官兵1.75名。(民兵、民工,学兵牺牲人数均不在此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建军老师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曾先后两次奔赴紫阳东山烈士陵园(主要是9团、10团牺牲的)、紫阳洞河6团烈士陵园、紫阳向阳7团烈士陵园、岚皋县烈士陵园8团烈士墓。铁道兵第二师在襄渝线牺牲193名。我的战友李彦斌,山西省柳林县高家沟公社人,1972年12月入伍,1974年7月部队由陕西紫阳县转场至安康县关庙区,同年8月牺牲,安葬在安康县烈士陵园,也在襄渝线牺牲的193名中之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也有的其它资料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襄渝铁路中,牺牲50人以上的隧道就有4座,全线共伤亡铁道兵官兵、民兵、民工、学兵67548人。(其中:牺牲8314人,受伤59234人)红军长征300米倒下一位红军战士,修建战备襄渝铁路(湖北襄樊—重庆正线里程是895.3公里,襄渝铁路全线有 桥梁716 座、隧道405 座)将近100米倒下一位铁道兵战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