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与感恩

东方博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题记】当下,国内诸多公共场合仍普遍存在着令人遗憾和感到无奈的现象:音乐会上交头接耳、闪光灯频现;各种聚会时台上表演,台下喧哗。即便在全国性文艺赛事中,此类情形也时有发生。这些细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的困境:在物质丰裕之后,如何培育与之匹配的文明素养?每一声不合时宜的喧哗,都折射出公共意识的缺失;每一个失礼的举动,都显露对他人付出的漠视。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仍是我们这个时代未竟的修行。这条路需要每个人从学会在公共空间保持静默的尊重开始,从懂得欣赏他人付出时的那份专注起步。唯有如此,文明的灯火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学会感恩与尊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聚光灯下,琴音如水,却总会被不合时宜的窃窃私语骚扰;合唱比赛的庄严时刻,台上歌声激昂,台下却仿佛置身市井茶馆,喧哗如沸。当音乐会的美妙乐章被台下的絮语与闪光灯切割,当聚会中台上的倾情演绎沦为台下噪音的背景,这般景象,早已不是孤例,而成了刺向文明感官的钝刀。此时,我们心中涌起的,常是一种愤慨与悲哀。这确乎是公共素养的缺失,但若我们更深一层剖析,会发现其内核不仅关乎对规则的认知,更关乎一种核心情感的失落,那便是“感恩与尊重”。真正的尊重,并非仅仅源于外在规范的约束,它更源于内心对他人付出、对美好时刻的一份深切感知与感激。人们惯于将这些现象归咎于“素质低下”,愤慨之余,似乎便将这页轻轻翻过。然而,在这看似浅薄的“乌合之众”背后,是否潜藏着更为幽深的文化症候?我们或许并非天生淡漠,而是在某个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暂时遗忘了如何安放自己的目光与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溯华夏文明的源流,尊重与感恩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构筑了传统礼乐的温情基石。中国本为礼仪之邦,礼乐文明的核心,便是对“场合”与“角色”的深刻自觉。《礼记》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彰显的是一种对时空、对他者的高度敏感与敬畏。古人于宗庙祭祀、宴飨集会,无不仪轨森严,进退有度。这并非桎梏,而是通过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对天地君亲师、对一切人事的虔诚敬意。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亦是从最细微处,培植一种不苟且、不敷衍的生活态度。这份源于传统的“仪式感”,曾是维系社会和谐与个体尊严的纤细韧带。《礼记》所载的种种仪轨,表面是行为的规范,内里却充盈着敬畏与感激:祭祖是对先泽的追思与感恩,宴饮是对主人盛情的答谢,尊师是对学问传承的感念,尊重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崇敬,感恩是有素养的文明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敬畏与自觉。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是一种对周遭万物皆可为我师的谦卑与感恩心态。这份“感恩”,如同沃土,让“尊重”的礼仪得以扎根生长,使人的一切举止发乎情而止乎礼,而非冰冷的形式或社交敷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历史的罡风曾猛烈吹折过这根纤细的韧带。当传统的礼序被斥为腐朽,当一切庄严的仪式被解构为“虚伪”,一种文化上的“失重感”便悄然蔓延。旧有的规范褪色,而新的、被普遍内化的公共准则尚未完全树立。于是,在一些公共空间里,我们目睹了令人愕然的场景:他人的表演成为个人谈笑的背景板,集体的艺术体验让位于私己的即时宣泄。这并非简单的“不懂”,其深层,或是一种对“公共性”感知的薄弱,是个体从紧密宗族纽带中骤然松绑后,在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中,尚未学会如何自处与共处。古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黄金法则,在细微化个体的喧嚣中,声音渐弱。我们习惯于享受舞台上的光影声色,却未必会念及表演者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我们置身于整洁的公共环境,却未必会想起背后默默付出的维护者。这份“感恩之心”的淡漠,使得“尊重”行为失去了最温暖的内驱力,蜕变为一种被动、甚至冷漠的社交负担。于是,台上的歌声与台下的谈笑便可诡异共存,因为在部分人心中,并未激起“我应珍视别人付出”的情感涟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学会感恩”,在今日之社会,其核心在于重新唤醒我们内心那份久违的“感恩”能力。它要求我们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参与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感知者与共鸣者。当我们步入音乐厅,若不能心怀一份对艺术家将奉献精神呈献于大众面前的感恩,交头接耳便成了对这份馈赠的粗暴拒绝;当我们观看合唱比赛,若能感念每一个歌者为此刻绽放所付出的汗水与热忱,专注的聆听便是最珍贵的回馈。这份感恩,能让我们在公共空间中,自然而然地收敛起自身的随意,因为他人的存在与付出,在我们心中拥有了值得被郑重对待的重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学会尊重”,在今日中国,绝非一句轻飘飘的道德说教,而是一场深沉的文化寻回与精神重建。它要求我们超越对“素质”的表面指责,潜入历史的长河,打捞那些被尘封的礼仪精魂,并以现代公民社会的理念为之注入新血。这尊重,首先在于恢复对“场合”的敬畏,音乐厅自不同于菜市场,学术报告有别于茶余闲谈。认清我们所处的时空,赋予其应有的庄重,是对活动本身,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尊重。进而,这尊重更在于培养一种“情感的延迟满足”能力,一种宝贵的共情。当台上的表演者倾注心血,当周围的听众凝神静听,那份沉浸其中的美感,需要我们暂时收敛私己的表达欲,以静默的倾听与专注的目光去成全。这份克制,非但不是压抑,反而是文明人所能展现的最高级温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古老的诗句,描绘的正是基于感恩的、最真挚的尊重循环。物质的丰裕让我们拥有了享受更多文化盛宴的可能,但唯有精神的丰盈,尤其是感恩之心的复苏,才能让我们真正配得上这些美好。学会尊重,便是学会用眼睛发现付出,用心灵体会不易,并用得体的举止回报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当感恩成为我们观看世界的一种底色,尊重便会如呼吸般自然,而我们所处的公共空间,也将在这一份份温暖的情感互动中,升华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显文明的和谐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仓廪实而知礼节”,今日之中国,物质丰盈已然实现,精神建构更需精耕细作。学会尊重是一场关乎民族灵魂的细腻修行。它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每一次对公共空间的自觉维护,对他人付出的真诚体谅,以及对每一个寻常时刻所赋予的不寻常敬意之中。当无数微小的尊重之光汇聚,方能照亮我们通往更高文明阶梯的前路,让那曾被割裂的琴音,终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汇成和谐动人的交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1月3日完稿于重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