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陈小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4363349</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去年四月,我踏上了前往帕米尔高原的旅程。当飞机降落在喀什机场,转乘越野车沿着中巴友谊公路盘旋而上时,我的人生词典里"红其拉甫"这个词条,开始从平面的地理概念逐渐立体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轮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海拔表的指针不断右移。远处连绵的雪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幅水墨画,空气随着海拔的攀升愈发稀薄。当车辆驶过海拔4000米的界碑时,我的胸口开始发闷,呼吸变得急促,每一步都像踩着棉花。"这就是高原的见面礼。"同行的向导笑着说,"但更震撼的还在后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历经六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抵达了红其拉甫口岸。此时正值午后,阳光穿透稀薄的大气,将雪山映照得熠熠生辉。就在这片银装素裹的天地间,一座巍峨的国门矗立在边境线上,国门上方,五星红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p><p class="ql-block">"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望着在雪山映衬下格外鲜艳的国旗,王昌龄的这句诗突然涌上心头。在这片曾经的金戈铁马之地,如今挺立着新时代的守护者。我看到边防战士的脸庞被高原紫外线灼成古铜色,他们的军装上结着薄霜,但身姿依然挺拔如身后的昆仑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日清晨,我跟随边防战士进行例行巡逻。寒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一位叫阿依古丽的当地向导指着远处的雪山说:"我们塔吉克族有句谚语:'雄鹰的翅膀是在暴风雪中练就的'。"她告诉我,这里的战士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却要常年面对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和不足平原一半的含氧量。</p><p class="ql-block">正当我感慨时,一位年轻战士在休息时掏出笔记本,上面工整地抄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他腼腆地说:"每当想家的时候,就看看这句话。"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具体,它就镌刻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我们走访了口岸附近的小镇。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四川的援疆教师李老师。她在红其拉甫已经任教三年,书桌上始终压着一句座右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她的教室里,各族孩子的朗朗书声穿越雪山,回荡在云霄之间。</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我问。</p><p class="ql-block">她望着窗外飘扬的国旗答道:"岑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那场春风。"</p><p class="ql-block">离开的那天,朝阳正从雪山背后升起,将国门染成金色。回头望去,那面在昆仑之巅飘扬的国旗,在晨光中愈发鲜艳。我突然领悟到:这片土地之所以"缺氧不缺信仰",是因为有无数普通人在这里书写着不凡的人生。他们用坚守诠释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红其拉甫之行让我悟到三点:</p><p class="ql-block">一,信仰是支撑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绽放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二,家国情怀就体现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p><p class="ql-block">三,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环境优劣,而在于是否活出了应有的高度。这片雪域高原,将永远是我人生行囊中最珍贵的精神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