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溪口故地 寻蒋家遗迹

王左

<p class="ql-block">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蒋介石的故乡,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地处四明山南翼,距宁波市区约37公里。溪口东枕武山、北倚雪窦山,剡溪横贯全镇,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溪口留存了大量民国史迹,分布着不少蒋氏家族的遗迹……</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中旬来到溪口镇,下面记录了参访溪口蒋家遗迹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老年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溪口人,曾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p><p class="ql-block">1906年东渡日本求学,结识革命志士,并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孙中山逝世后,他掌控了国民党军政大权,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造成国共合作破裂;1928年完成二次北伐,形式上统一全国。</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东北沦陷;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国共合作抗日,成为二战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胜利后,1946年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战败后退往台湾。在台期间,他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分裂。</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凤云一时,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青年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溪口镇主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溪口镇牌门路南侧“亭世泽”石牌坊,该牌坊始建于明永乐18年,原是石柱斗拱木结构,1966年被毁。2000年,牌门路拆建后,新建了石牌坊,牌匾正面上书“奕叶流芳”,背书“亭世泽”。</p> 丰镐房 <p class="ql-block">丰镐房,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故居,位于溪口镇武陵西路77号,离蒋介石的出生地玉泰盐铺相距很近,直线距离约200米,步行仅318米,耗时约2分钟。</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浙东民居与民国元素,整体呈“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局。前厅为平房,曾是蒋家接待宾客的场所;后堂“报本堂”供奉蒋氏祖先牌位,是家族祭祀核心;楼上有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书房,蒋母卧室等。内部陈设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院内“素居”“摩诃殿”等附属建筑,分别记录着蒋家日常生活与家族信仰,如今,丰镐房不仅是展示民国历史的窗口,也是溪口古镇标志性的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入口,位于溪口老街中段,临街而筑。</p> <p class="ql-block">旧时溪口有为祖房立名的习俗,且房名力求古雅。蒋介石的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排行老三,是谓周房。蒋父病故后,蒋介石兄弟分家,众长辈嘱其各立房名。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他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遂名为“丰镐房”。其中,“丰”代表蒋介石一房,“镐”代表其亡弟蒋瑞青一房,蒋瑞青早死,由蒋介石兼祧承袭。</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是“蒋氏故居”建筑群8个单体文保点之一,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在1979年、1980年等时期,丰镐房也曾进行过修缮,使其得以保持历史风貌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前庭及左右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小天井两边各有一株金银桂花树,由宋美龄亲手栽种。</p> <p class="ql-block">报本堂</p> <p class="ql-block">报本堂,蒋氏家族重要的祭祀场所,蒋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龛内供奉着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p><p class="ql-block">报本堂位于丰镐房后堂,为三间高顶平房。 </p><p class="ql-block"> “报本堂”匾额由吴稚晖书写,其人为国民党元老,蒋经国的授业恩师,也是唯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学术名人”称号的中国人 。“报本堂”三字古朴苍劲、兼具金石气与灵动性。</p><p class="ql-block">两边柱上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系蒋介石手迹。堂前还悬有一块红底金字匾额,上书“寓理帅气”,是1949年蒋介石为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p><p class="ql-block">报本堂运用堆塑、彩绘、木雕等手法进装饰,为江南旧式世家府第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的部分建筑为清代所建,现存的大部分建筑是后来扩建的。</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发迹后,于1932年着手扩建丰镐房。他将原有的部分建筑换基另建,仅保留了前幢老屋,其余悉拆除 。至1935年,新宅告竣,大小房屋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扩建后的丰镐房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局,坐北朝南,临街而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与西洋建筑特色,富</span>有江南旧式世家府第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丰镐房主屋为两层砖混结构,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体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工艺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后建房屋楼轩相接,廊庑回环,甚是好看,生活使用也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书画室和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客堂</p> <p class="ql-block">蒋母卧室</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遗像</p> <p class="ql-block">廊道</p> <p class="ql-block">夹弄</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有蒋介石手植的银杏与石榴树,为故居增添了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罹难处</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有蒋氏家族信息展览</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展厅</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蒋介石家世、家庭和家产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展陈的部分照片</p> 玉泰盐铺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门口</p>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蒋家早年经营的商铺,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镇武岭路中段簟场弄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刻字为蒋介石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没有入内参观,故从网上找了一些实地照片,以窥大概。</p> <p class="ql-block">盐铺庭院</p> <p class="ql-block">盐铺始建于清代,最初由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开设,以经营食盐、大米、酒等民生商品为主,因诚信经营成为当地知名商号。</p> <p class="ql-block">店铺</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后期按原貌修复,保留了清代浙东临街商铺的典型风格,整体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一楼是商铺营业区,还原了当年柜台、货柜的布局;二楼则为蒋家居住空间,展示了蒋介石出生时的房间及相关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卧室:蒋介石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青年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记得早年香港作家唐人写的《金陵春梦》,被台湾当局封杀为禁书。书中称蒋介石祖籍河南许昌,原是姓郑人家的第三个儿子,叫郑三发子。随母亲逃荒流落到开封蒋家,后随蒋老爷回到溪口,从此改姓蒋。从玉泰盐铺的实景来看,书中这段描述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饭厅</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来,玉泰盐铺经历了多次修复,具体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1888年:蒋介石出生次年,盐铺因邻居家失火被焚毁,之后进行了重建。</p><p class="ql-block">1921年:盐铺再度失火,此后进行了重建,但具体重建时间未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1948年:盐铺因遭到白蚁破坏,由族人重建,形成石库门院落,蒋介石亲题“玉泰盐铺原址”,勒石置西首墙脚。</p><p class="ql-block">1984年 :国务院拨款对其进行修缮,之后玉泰盐铺对外开放。据当地三轮车夫说,盐铺曾为镇政府部门用作办公场地。</p><p class="ql-block">1999年:楼房一层被依照盐铺形制重新布局,并设置蒋介石身世陈列室。</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盐铺房屋究竟与蒋出生有多少相似?估计很难说得清楚。</p>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武岭西路39-1。它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1927年蒋宋联姻后,文昌阁成为他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被软禁于此10天 。1939年,文昌阁被日军炸毁,现建筑为1987年按原样复建 。</p><p class="ql-block">文昌阁背倚武山,俯瞰剡溪,建筑为两层楼阁式,飞檐翘角,梁架雕饰精美 。登阁可尽览溪口山水风光,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外石碑</p> <p class="ql-block">因文昌阁内供奉奎星,故又名“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为清代溪口十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1楼客厅</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阁时,因供奉主宰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文曲星)而得名,是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百姓祈愿子弟学业有成的场所,承载“昌明文风”的寓意。</p><p class="ql-block">而宋美龄的籍贯恰巧是海南文昌市(原广东文昌县),给溪口文昌阁之名赋予了另外一层的意涵。</p> <p class="ql-block">2楼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溪口文昌阁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殿宇式楼阁。采用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形制,为两层楼房,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韵味。</p><p class="ql-block">内部梁架雕刻有人物花鸟等图案,廊间饰有花窗,阁顶悬挂着红木宫灯,工艺精湛,尽显中式传统装饰的精美。</p><p class="ql-block">从剡溪南岸北望,可见文昌阁黛瓦红窗,衬以白色的墙壁,色彩搭配清新雅致,在绿树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始于1927年12月1日,是一场兼具政治合作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这场婚姻被外界称为“政治联姻”,蒋介石借此获得了宋氏家族背后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支持,巩固了其政治地位;而宋美龄则成为蒋介石的重要政治助手,在外交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蒋宋联姻也存在真实的爱情成分,蒋介石对宋美龄早有倾慕,为追求她不仅改变信仰加入基督教,还与此前的伴侣解除关系,展现出主动和坚持;婚后两人在公开场合常以亲密姿态出现,私下也有相互关怀的记录,比如宋美龄在蒋介石生病时悉心照料,蒋介石则依赖她的意见和陪伴。</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记录对宋美龄的思念,如外出考察时写下“甚念美妻”;宋美龄则会亲手为蒋介石准备他爱吃的家乡菜,在他公务繁忙时叮嘱其注意休息,还曾学习中医为他调理身体。</p><p class="ql-block">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不顾危险亲赴西安,为化解危机奔走协调,坚定地陪伴在蒋介石身边,这让蒋介石深受触动,事后在日记中称她为“患难与共的伴侣”。</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性格多疑且压力巨大,宋美龄常以温和的态度开导他,陪他散步、读圣经,成为他重要的精神慰藉;而宋美龄在外交场合需要支持时,蒋介石也会给予充分信任和后盾。</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直白记录对宋美龄的情感,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事动荡之际写下“近日思念美妻愈切,恨不能即刻相见”;1944年宋美龄赴美争取援助期间,他写道“妻远行,心中空虚,夜不能寐”,字里行间满是牵挂。</p><p class="ql-block">宋美龄在给蒋介石的书信中,多是生活化的叮嘱,如“天气转凉,务必添衣,莫因公务忽略身体”“听闻你近日牙痛,已托人寻得牙医,万勿拖延治疗”,没有政治套话,尽显温情。</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两人聚少离多,蒋介石在一封回信中写道“国事艰难,唯念及你,方有支撑之力”;宋美龄则回应“与你共赴国难,虽远隔千里,心亦与你同在”,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融,更显真挚。</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宋美龄1949年到台湾后,延续了此前“相伴相依”的基调,情感上更为稳固,也更偏向生活化的相互照料。</p><p class="ql-block">此时两人远离大陆的政治漩涡,日常相处时间增多。蒋介石政务之余,常与宋美龄在士林官邸散步、读圣经、共进晚餐,精神上愈发依赖她的陪伴;宋美龄则继续扮演“贤内助”角色,不仅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还在其健康恶化时亲自安排医疗事宜,比如蒋介石多次生病期间,她均全程陪护。</p><p class="ql-block">随着蒋介石年事渐高,精力衰退,两人更多是平静相守,少了早年的奔波与激情,情感沉淀为相濡以沫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蒋宋两人在台湾士林官邸的日常相处细节:</p><p class="ql-block">1. 日常起居的细致照料:宋美龄对蒋介石的饮食和作息管控极严,亲自安排营养师定制清淡餐食,避免他因饮食不当引发心血管问题。每天清晨,她会先于蒋介石起身,确认早餐准备妥当后再叫他起床;晚间则陪他在官邸花园散步半小时,聊些轻松话题缓解他的精神压力。</p><p class="ql-block">2. 精神层面的默契陪伴:两人固定在每周日一同参加士林官邸内的家庭礼拜,共读圣经、祈祷,这是他们多年坚持的习惯。蒋介石处理公务疲惫时,常会找宋美龄闲聊,从家事到琐事,无需涉及政治,宋美龄总能耐心倾听,偶尔以温和的方式开导他,成为他最安心的倾诉对象。</p><p class="ql-block">3. 健康危机时的不离不弃:蒋介石晚年多次突发心脏病和肺炎,宋美龄始终全程陪护。1969年蒋介石遇车祸受伤后,她亲自制定护理计划,甚至通宵守在病床前,亲自喂水喂药。在蒋介石身体逐渐衰弱、行动不便后,她也坚持每天陪他用餐,搀扶他在室内活动,尽显相濡以沫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2楼蒋宋卧室</p> <p class="ql-block">溪口文昌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p><p class="ql-block">1924-1925年重建:文昌阁到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文昌阁年久失修,遂出资请其兄蒋介卿负责重建,1925年建成面积5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蒋介石将其改名为“乐亭”,并撰写了《武岭乐亭记》。</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文昌阁被日机炸毁。</p><p class="ql-block">1986-1987年复建:1986年国家拨款30万元,由东阳县木雕营造厂按原貌在原址复建,198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1楼有蒋宋照片陈列</p> <p class="ql-block">1楼内阳台</p> <p class="ql-block">室内大阳台朝着剡溪方向,出左面之门下台阶有小道可通往小洋房。</p> <p class="ql-block">出文昌阁去往小洋房</p> 小洋房 <p class="ql-block">小洋房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原名涵斋,又名剡溪小筑,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潭墩山东麓,毗邻文昌阁东侧,始建于1930年。1996年,小洋房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下室外楼梯台阶可到剡溪沿岸。</p> <p class="ql-block">2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蒋经国携妻儿从苏联回国后,即在小洋房住读:一边学习中文国学、研读典籍,补强中华文化;一边闭门思过,撰写《旅俄报告》,清除留苏遗毒。</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与苏联妻子芬娜(后改为中国姓名蒋方良)</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芬娜和儿子蒋孝文</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走廊</p> <p class="ql-block">走廊展示的照片:少年蒋经国</p> <p class="ql-block">青年蒋经国</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丰,蒋介石长子,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国民党原中央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幼年在溪口求学,1925年留学苏联,曾加入苏联共产党,1937年回国后回溪口补修国学,后逐步进入国民党军政体系。</p><p class="ql-block">主政赣南时推行“赣南新政”,提出“五有”目标;撤台后历任“行政院长”“台湾地区领导人”等职,跻身权力核心。</p><p class="ql-block">主政台湾期间推动经济“三化”,助力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晚年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缓和两岸关系。</p><p class="ql-block">蒋经国以清廉著称,严禁家人经商,不收礼且将礼品登记后供下属摸彩,遗产仅100万台币,至今在岛内仍享有民望。</p> <p class="ql-block">中年蒋经国</p> <p class="ql-block">一楼设有展览空间,展示了蒋经国的生平经历。</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1925-1937年留学苏联,共12年。</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6岁的蒋经国经蒋介石批准从上海出发赴苏,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不久加入共青团,积极参与校刊编辑,发表多篇革命相关文章,取俄文名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同期与邓小平同班,邓小平曾任其所在共青团小组组长 。</p><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经国公开发表反蒋声明,与父亲划清界限,宣布断绝父子关系,获苏方认可但也埋下隐患 。随后被安排离开中山大学,转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p><p class="ql-block">1929-1933年,蒋经国因与托派关联及批评王明,被流放劳动,曾穷困到讨饭,靠蹲桶御寒才存活。先后在莫斯科附近农场当农工、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当技师、任副厂长,也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p><p class="ql-block">在苏期间与冯玉祥之女冯弗能有过短暂婚姻,后离婚;1935年与苏联女工芬娜(回国后改名蒋方良)结婚,次年长子蒋孝文出生 。</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缓和、中苏联合抗日需求上升,成为关键推动因素;周恩来为其回国担保,称其为爱国分子 。蒋经国也主动致函共产国际领导人申请回国,并按要求声明不与中共为敌 。</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经斯大林批准,从海参崴乘船回国,4月18日抵达杭州,随后与分别12年的蒋介石相见,蒋介石在日记中称“骨肉重聚,可告慰先妣之灵” 。同行的还有妻子蒋方良与儿子蒋孝文,全家一同回到溪口定居。</p><p class="ql-block">蒋经国留苏期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基层劳动锻炼,思想中融入苏联式的集体主义、计划经济观念,同时因与父亲决裂的经历,早期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有一定批判意识,这些思想也为他后来在台湾推动改革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1925年正值国民党“联俄联共”时期,蒋介石送子留苏既是向苏联表示合作诚意,巩固与苏关系、争取苏联援助,也想借蒋经国搭建与苏联的沟通渠道。同时为儿子提供特殊教育资源、积累政治历练的考量,让其深入了解苏联军政体系,为蒋家未来储备人力资源。其核心意图是政治博弈与关系绑定,说难听一点,类似古代战国时期向关系国送质子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蒋经国总体是父子亲情与政治传承交织的关系,蒋介石对蒋经国既有父亲的管教,更有对政治接班人的刻意培养。</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早年专注于军政,父子相处时间有限,对蒋经国的教育和成长规划极为严格,甚至曾送其赴苏联学习。后期蒋介石着力栽培蒋经国,让他在军政系统历练,逐步交接权力,蒋经国也成为其选定的核心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对蒋介石主要是绝对的服从与敬重,同时肩负起传承其政治事业的责任。</p><p class="ql-block">他早年虽因政治理念与蒋介石有过分歧(如在苏联期间),但回国后始终以父亲为核心,遵循其意志,在军政领域勤恳历练以获得信任。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不仅延续其核心政治路线,也以隆重方式缅怀,维系对父亲的尊崇形象。</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台湾中部横贯公路工地</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青少年时期出过国,吃过苦,知道老百姓的情况与想法,也了解共产党的理论和做法,这段经历相信在其身上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记,并与其后来主政台湾时的作风、作为与功绩是密不可分的。</p> <p class="ql-block">1965年1月中横公路</p> <p class="ql-block">老年蒋经国</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人物,蒋经国的最大失误是交棒李登峰,识人不明、看人不准、用人不对从来就是领袖人物的大忌,相信台湾当前的世态并不是蒋经国生前乐见的。</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北立面</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屋后楼梯</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三开间,二层西式洋楼。建筑背山面水,前后有天井,顶部有阳台。西侧有露天走廊通往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小洋房东立面</p> 中洋房 <p class="ql-block">“中洋房”蒋宋别墅,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商量岗。</p><p class="ql-block">1935年冬,蒋介石打造“第二庐山”,并于1936年在雪窦山深处建成了这栋别墅,此处山地因蒋在别墅时常召集会议而被称作“商量岗”。</p><p class="ql-block">别墅为中西结合风格,内部设施齐全,有大厅、会客室、茶室、卧室、医务室等。</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蒋经国都曾携夫人来中洋房避暑。1937年张学良将军幽禁雪窦山期间,也曾在中洋房休憩。</p> <p class="ql-block">商量岗主峰海拔1035米,为溪口全境第一高峰,地处浙东四明山腹地,距离雪窦寺约7公里,距离溪口镇约17公里 。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90%,溪水泉水清澈,生活用水毫无问题,素有“清凉世界,避暑胜地”之称。</p> <p class="ql-block">中洋房展示照片</p> <p class="ql-block">商量岗中洋房是蒋介石于1936年建造的避暑别墅,其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p><p class="ql-block"> 中洋房在保留部分传统中式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西式的建筑理念和装饰风格。别墅内部设有大厅、会客室、茶室、卧室、医务室等,功能齐全,其中的铁搪瓷浴缸等设施具有西式风格。此外,别墅的整体布局和部分细节装饰也体现了中式传统特色。</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浴缸</p> <p class="ql-block">宋美龄当年用过的浴缸,破损得不像样子。犹如西安临潼的华清池,因为杨贵妃而遗址犹在,无非沾了点美人的光。</p> <p class="ql-block">蒋宋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讲,蒋宋两人伉俪情深,堪称楷模。</p> <p class="ql-block">侍卫室</p> <p class="ql-block">医务室</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美龄泉</p> <p class="ql-block">厨房后面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水位恒定,被誉为“美龄泉”。</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入口</p> <p class="ql-block">中洋房后面有一小型防空洞,为抗战期间防范日机轰炸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另一入口</p> <p class="ql-block">中洋房附近的蒋宋手植树</p> <p class="ql-block">左树为金钱松,右树为银杏树。</p> 毛福梅旧宅 <p class="ql-block">毛福梅旧宅大门旁挂牌</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旧宅,坐落于奉化岩头村西街,俗称“下三份”,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出生地与少女时期居所。</p> <p class="ql-block">旧宅大门</p> <p class="ql-block">旧宅大门内部</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旧宅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晚清徽派风格。三合院建筑,正屋、厢房均为二层楼房。正屋面阔三间两弄,穿斗式梁架,厢房面阔五间两弄。山墙为五马头封火墙,具有隔火挡风的作用。天井前有照壁,上有人物亭台楼阁装饰,正门位于东厢房,青石槛框。木窗上有冰梅花纹和蝙蝠图案,正屋和厢房间有回廊相通,廊柱上雕有精美的灵芝草、云头纹等,展现了精湛的木雕工艺。</p> <p class="ql-block">青年毛福梅</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1901年二人成婚,时年蒋介石14岁,毛福梅19岁。1910年蒋经国出生。</p><p class="ql-block">这段婚姻始终缺乏感情基础,蒋介石早年外出闯荡极少归家,二人关系逐渐疏远。1927年,蒋介石为与宋美龄结合,正式与毛福梅离婚,但离婚后仍允许她居住在蒋家老宅丰镐房,毛福梅最终于1939年在日军轰炸中遇难。</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娘家为岩头村望族 ,其父亲毛鼎和善于经商,开有米行和南货店,家中田产、房宅颇丰;毛福梅有两个兄长(毛怡卿、毛懋卿)和一个姐姐(毛英梅),祖上为清代恩贡,家世殷实 。</p> <p class="ql-block">中年毛福梅</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是蒋毛婚姻主要推动者。她看中毛福梅温顺贤淑、宜室宜家的品性,认为其能持家孝亲,便做主定下这门亲事,最终促成二人成婚。</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早年志在外出求学、投身革命,对这桩包办婚姻态度冷淡,常年不在家。而王采玉始终站在毛福梅一边,要求蒋介石恪守婚姻责任,同时对毛福梅严加约束也多加庇护,靠着为母权威维持着这段婚姻的表面完整,直到蒋经国出生后,毛福梅因“母以子贵”才在蒋家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王采玉性格严厉,对儿媳持家、孝亲要求严苛。在蒋介石对婚姻疏离时,仍认可毛福梅操持家务、侍奉翁姑的辛劳。正是王采玉的态度,让毛福梅能以蒋家儿媳的身份留在丰镐房生活。</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与儿子蒋经国其孙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与儿媳蒋方良及两个孙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上二楼楼梯及厢房</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旧宅于2015年9月启动修缮,2017年3月完工,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针对建筑年久失修问题,重点开展15处墙体加固、屋面翻修及木构件剔补、墩接等工作 。修缮选用青砖、旧石板等原材料,聘请本地老工匠以蛎灰粘结等传统工艺操作,复原冰梅花纹窗、灵芝云纹廊柱等特色装饰 。修缮后纳入文保常规管理,以保障建筑保存与开放安全 。就旧宅现状来看,显然缺乏必要的清扫、养护和管理。</p> <p class="ql-block">厢房及去往后院通道</p> <p class="ql-block">后院及水井</p> 毛福梅墓地 <p class="ql-block">毛福梅墓地,坐落于溪口镇摩诃殿草坪东侧。蒋介石原配夫人、蒋经国生母毛福梅灵柩的安息之地,承载着特殊的民国历史记忆。如今,这里既是凭吊历史人物的场所,也是溪口民国历史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摩诃殿进门</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摩诃殿,蒋姓族人纪念第二代远祖蒋宗霸的家祠。蒋宗霸,五代后梁时人,笃信佛教,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人称“摩诃居士”,溪口人尊称为“摩诃太公”。1931年,毛福梅出资建造摩诃殿,作为蒋氏女眷拜佛诵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500年树龄古香樟</p> <p class="ql-block">摩诃殿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墓冢</p> <p class="ql-block">墓地坐西北朝东南,呈四方形墓圈,以石块堆砌而成,东、西、北三面设青石栏板与望柱围护,中间覆以黄土,形制简约庄重。</p><p class="ql-block">南面墓碑为核心遗存,镌刻“显妣毛太君之墓”七字,上款“男经国敬立”,下款“丁亥十月 吴敬桓拜题”,碑文既彰显母子情深,也暗含历史语境下的身份考量 。</p> <p class="ql-block">“显妣毛太君之墓”石碑</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与儿子夫妇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一生是众多传统女性的真实缩影,命运多舛却坚韧包容。</p><p class="ql-block">作为旧时代女性,她遵从传统礼教,对蒋介石温顺隐忍,对公婆默默侍奉,全力支持家庭与儿子蒋经国的成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婚姻中承担着贤妻良母善媳的角色,体</span>现出传统女性的勤劳与奉献。她既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受害者,也是在困境中恪守妇道、坚持家风的女性代表。她有过新婚的快乐、公婆的赞许、与儿子重聚的喜悦和儿孙绕膝的幸福,但她的人生也被时代和婚姻所裹挟,经历了丈夫移情、婚姻离异、儿子去国难归等困境,最终在战乱中不幸遇难,总起来讲一生酸苦多于甜蜜,结局叫人深深同情也令人长长唏嘘。</p> <p class="ql-block">“以血洗血”碑</p> <p class="ql-block">“以血洗血”石碑是蒋经国为悼念生母毛福梅所立的标志性纪念物:</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6架日机轰炸溪口丰镐房,毛福梅在后门躲避时被塌墙压死,同时有21名乡邻遇难。时任江西赣州行政督察专员的蒋经国连夜奔丧,见母亲惨死、家园遭毁,悲愤交加立下此碑。传闻蒋经国咬破指尖以鲜血写下“以血洗血”四字,显示抗日复仇的坚定意志。</p><p class="ql-block">原石碑最初立于丰镐房毛福梅罹难处,毁于日军占领浙江奉化溪口1941—1945年时期,现已不存。今石碑为后世按原样摹写复刻,陈列于小洋房一楼 。</p> 蒋母陵园 <p class="ql-block">蒋母陵园离众蒋氏故居距离有点远,三轮车夫建议不要去了,现找网上资料游览一番。</p> <p class="ql-block">墓道总长668米,由石牌坊、下轿亭、孝子亭、慈庵、方圆池、仰慈亭和墓冢组成。</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上“蒋母墓道”四字为孙中山题写。</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生于清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九(1864年12月7日),卒于民国十年五月初九(1921年6月14日),享年58岁。出生地为宁波奉化葛竹村,病逝于溪口蒋家,死因是心脏病复发。逝世当年11月下葬于溪口镇西白岩山鱼鳞岙。</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画像</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早年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改嫁蒋肇聪后操持家务、抚育子女,面对生活磨难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对蒋介石而言,她既是严格的母亲,也是重要的人生引导者,不仅督促其学业,更在其早期求学、投身革命中给予支持,甚至变卖田产资助,体现了超越普通母亲的远见。</p><p class="ql-block">同时,她深谙人情世故,持家有道,在家族和乡邻中声望颇高,以传统女性的智慧撑起家庭重担,是旧时代中兼具坚韧品格与开明眼光的母亲代表。</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遗像</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与儿子蒋介石、儿媳毛福梅、孙子蒋经国合影。</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在处理与儿媳毛福梅的关系时,首先以传统礼教要求毛福梅,督促其恪守妇道、操持家务,维系蒋家的家庭秩序。在蒋介石对毛福梅态度冷淡、甚至提出离婚等问题上,她始终站在儿媳一边,坚决反对儿子抛弃发妻,为毛福梅提供了重要的家庭支撑。她既维护了儿子的家庭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儿媳,其做法既符合当时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作为长辈的务实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下轿亭:距石牌坊约300米,跨路而筑,蒋介石每次回来祭母,到此必下轿步行。</p> <p class="ql-block">孝子亭:传统八角凉亭。</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采玉是小脚女人,蒋介石担心九泉之下的母亲在漫长的墓道上行走艰难,于是在半山腰修建了这座亭子,希望母亲的亡魂能在此休息。</p> <p class="ql-block">慈庵:1923年初建,1930年改黄墙青瓦平房3幢。主屋5间,中间过道陈列碑刻4方。</p> <p class="ql-block">​慈庵内四方石碑刻有:</p><p class="ql-block">谭延闿书写《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文风庄重,书法圆润醇厚;</p><p class="ql-block">于右任书写蒋介石《先妣王太夫人事略》 ,以草书见长,兼具古朴与洒脱;</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亲笔《哭母文》,文字情真意切,书法刚劲中含悲戚,流露对母亲的深切思念;</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由名家书写,​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借蒋母墓庐之地表彰蒋功绩、慰问其辛劳。</p> <p class="ql-block">《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碑</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冢</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冢坐南朝北,墓圈为石砌,黄土封顶,“蒋母之墓”墓碑及上额“壸范足式”均为孙中山书写。</p> <p class="ql-block">墓碑刻字</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碑旁楹联为蒋介石自拟、张静江书写。联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上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p><p class="ql-block">下联: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p><p class="ql-block">落款“不孝子周泰”,蒋介石原名蒋周泰。</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蒋母画像</p> <p class="ql-block">蒋宋为蒋母扫墓情景</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蒋母陵园曾遭破坏:1968年红卫兵闯入墓园炸毁慈庵、盗掘墓冢,所幸王采玉遗骨未被移动和损毁 。因周恩来总理早有“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的明确指示,破坏发生后中央迅速介入制止,后续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另一说法棺材及遗骨被用汽油烧毁)。改革开放后,中央为贯彻和平统一方针,于1979年拨专款30万元重修蒋母陵园,使其恢复原貌,1981年胡耀邦在相关会议中提及此事,引发海内外关注 。</p> <p class="ql-block">蒋母陵园正门</p> <p class="ql-block">溪口蒋家遗址的游历,加深了对蒋氏一家的了解和认识。也从溪口一个点上,对当年宁波人的家族、家居、家教和家风有了直观的概念,此行可谓收获颇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