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25)”一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

🍸小粉🎀

<p class="ql-block"> “国培计划(202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下发、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旗(县)中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课堂实施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教学与研究、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旗(县)级中学音乐课堂注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下午,我们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学教学研究中心梁君副教授关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的讲座。以下是第六组老师们的学习心得。</p> <p class="ql-block">组长: 阿拉善左旗第八中学 吴晓彤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关于艺术课程思政的讲座,为我揭开了“美育+思政”融合教学的崭新面纱,其在育人目标、实施理念与实践路径上的深度探索,令我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 讲座清晰梳理了艺术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与育人目标,让我明白艺术教学绝非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比如在文化聚焦上,强调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这提示我们在艺术赏析中,可通过解析国画里的家国情怀、民乐中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审美中厚植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育人目标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更让我意识到艺术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阵地,每一节艺术课都应成为塑造学生灵魂、健全学生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科味道、润物无声”的理念极具实践价值。艺术课程的思政绝非“贴标签”式的生硬灌输,而应如春雨般浸润在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中。</p><p class="ql-block"> 以音乐教学为例,赏析《黄河大合唱》时,不必直接宣讲爱国精神,而是引导学生从旋律的激昂、歌词的悲壮中,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意志,让爱国情怀在审美体验中自然生成。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既守住了艺术课的“学科味道”,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深层渗透。</p> <p class="ql-block">组员:和林格尔县第二中学石先桃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聆听了梁君教授的《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讲座,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学员老师们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给讲座来了个序曲。</p><p class="ql-block"> 思政课程,是理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课程思政,则是一个隐形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思政,就是融合音乐知识传授、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素养的提升等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音乐课堂,以音乐要素为中心,自然而然的嵌入思政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接地气的教育,先立德后树人,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自然接受思政教育。</p> <p class="ql-block">组员: 清水河一中 邢海英老师</p><p class="ql-block"> 参加梁君副教授的《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培训,我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课程强调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需从多维度系统规划落实,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将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念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传授,更是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今后教学中,我会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从多维度设计教学活动,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让音乐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涵养家国情怀的阵地,推动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p> <p class="ql-block">组员: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三中学 </p><p class="ql-block"> 哈斯格日乐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习《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后,结合以《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开启的课堂,我感悟颇深。梁君副教授的观点指出,新课标下音乐课程思政需系统规划,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将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念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环节,正是将爱国情怀这一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音乐教学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让老师们在歌声中凝聚了情感,更直观展现了音乐课程思政的感染力。这启示我,在音乐教学中,要像这样巧妙结合经典音乐作品,把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音乐素养与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让音乐课程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p> <p class="ql-block">组员: 清水河县第二中学 冯敏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聆听了梁君副教授关于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 的课程,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 课程以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开篇,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爱国情怀,让我深刻感受到音乐在情感共鸣中的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课程系统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音乐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强调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规划,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观念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樱花》一课的反向思维教学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日本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这种巧妙设计值得借鉴。初二年级《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一课,结合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的历史背景,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将红色基因融入音乐教学。</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程让我明白,音乐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价值引领。同时需要注意音乐性与思政性的平衡,思政内容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确保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音乐教学,不喧宾夺主。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员:托克托县第四中学 杜虹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学兼顾美育与德育,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后,我摸索出一套贴合中学阶段的实施策略,深感音乐是传递正能量的绝佳载体。</p><p class="ql-block"> 课程内容是思政落地的核心,我们精选红色经典、民族乐曲、时代新歌等素材,如用《义勇军进行曲》激发爱国情怀,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曲目教学。</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注重“润物无声”,避免生硬说教:通过分析歌词内涵、解读旋律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价值追求;设计小组传唱、情景演绎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认同思政理念;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串联历史故事与时代精神,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程思政,关键在“自然渗透”与“精准对接”。未来我会继续打磨教学策略,让音乐课堂既传艺又育人,助力学生在旋律中涵养品格、成长成才。</p> <p class="ql-block">组员: 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学校</p><p class="ql-block"> 张彩云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讲座为我拨开了“课程思政”的迷雾,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课的思政教育绝非生硬说教,而是“盐溶于水”般的审美浸润与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 老师阐述的实施策略极具启发性:挖掘红色经典背后的时代精神,在民族音乐赏析中筑牢文化自信,甚至在合唱排练中渗透团队协作与集体主义教育。这让我意识到,思政的切入点就在教材的每一首作品和每一次艺术实践活动中。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与引导,要将价值导向有机融入审美体验,做到“润物无声”。此次学习为我今后的备课指明了方向,即要做一名有心的“挖矿人”,让音乐课堂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中学 郑鑫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这是一场初中音乐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聚焦“如何在艺术课程中有机嵌入思政元素”这一主题展开。培训现场,教师们齐聚一堂,认真参与学习。此类培训旨在助力初中音乐教师探索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在音乐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能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推动初中音乐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打造更具育人价值的艺术课堂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员: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四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凤琴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梁君老师的这堂讲座为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与思政课程共同助力立德树人。结合《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标》,音乐教学要以美育人,紧扣学科特色,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历史观、民族观等核心素养时,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这启示我们,中学音乐教学需深挖教材思政元素,以艺术为载体,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三观,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下的育人目标。</p> <p class="ql-block">组员: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韩静老师</p><p class="ql-block"> 梁君教研员的讲座,清晰搭建了中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框架。她先明确课程思政是“隐性融入各类课程的育人理念”,区别于专门的思政课程,核心是实现知识、价值与能力的统一。随后,她解析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的内在关联:以“文化理解”为引领,将历史观、民族观等维度嵌入欣赏、表现等艺术实践。她还通过《国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曲目的模块梳理,展示了“内容-思政元素-育人成效”的对应逻辑,强调要“植根课堂”自然渗透。课外活动设计通过多种形式,让思政“润物无声”这次讲座让我明白,音乐思政是艺术与价值的共生,后续我会在课堂与活动中同步落实。</p> <p class="ql-block">组员: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关博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我深感其意义重大。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p><p class="ql-block"> 音乐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史观、国家观等,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在实施中,要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如红色音乐传递的革命精神、传统音乐蕴含的文化底蕴。将思政目标融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借鉴政策文件要求,发挥音乐学科德育功能,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塑造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德育基础,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音乐学科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组员:包头市第四十五中 张瀚一老师</p><p class="ql-block"> 梁君老师拆解中学音乐课程思政: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旋律</p><p class="ql-block"> “音乐课程思政不是生硬说教,而是让价值观随音符自然流淌!”梁君老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培训课上,这句核心观点瞬间抓住全场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梁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聚焦“如何找准思政切入点”展开讲解:从分析教材时“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到设计教学时“用情境体验代替理论灌输”,还以《义勇军进行曲》《哪吒电影的音乐鉴赏》等曲目为例,演示如何通过旋律赏析、歌词解读、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理解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针对教学难点,她特别分享“思政元素融入三步法”,帮助教师避开“贴标签”误区,实现音乐与思政的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 现场教师们认真记录案例与方法,不少人反馈:“终于明白怎么让课程思政不生硬,以后音乐课能更有温度了!”</p> <p class="ql-block">组员:和林县教育局教研室 孙彩林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国培心得:从“不知如何融入”到“懂得润物无声”——听《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有感</p><p class="ql-block"> 此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始终对“课程思政”感到困惑:总担心生硬加入思政内容会冲淡音乐课堂的“审美味”,也不知道该从哪里挖掘思政元素,直到参加“国培计划(2025)”培训,听了梁君老师《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一课,这份困惑才彻底消解。</p><p class="ql-block"> 梁老师的课程没有堆砌理论,而是从“厘清概念”切入——先讲清“课程思政”是隐性融入、“思政课程”是显性教学,二者互补共生,让我先放下了“音乐课要像思政课一样说教”的顾虑。接着,她以艺术课标为依据,梳理出人民立场、文化互鉴等可挖掘的思政维度,更通过播放地方教师的教学视频,把“如何嵌入思政”变得看得见、学得来。视频里,教师没有刻意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解析歌曲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中的情感,让学生自然体会到作品里的家国情怀;这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让我突然明白:音乐课的思政教育,关键在“有机”二字。</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梁老师强调的“学科味道、润物无声”原则,以及“教师言行即思政”的观点。过去我总想着从外部找思政素材,却忽略了音乐教材本身的文化内涵——比如一首民歌里的地域文化、一首红色歌曲里的革命精神;也没意识到,自己对待学生的耐心、对音乐教学的热情,本身就是在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就像课例中教师对待学生拾星的态度,一个细微的举动,比一句说教更能影响学生。</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不仅给了我方法,更重塑了我的教学认知。现在再看音乐教材,我能清晰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设计教学时,也懂得如何让思政教育融入审美体验。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让音乐课堂既保留“歌声与旋律”,又传递“温度与价值”,真正实现梁老师所说的“让思政在音乐中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组员:托克托县第二中学 赵晓婷</p><p class="ql-block"> 梁君副教授关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的分享,如同为我拨开了教学迷雾,彻底扭转了我对音乐课程思政的固有认知,也为后续教学实践找到了清晰的落地路径。</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课堂上,我虽会刻意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比如讲解《黄河大合唱》时提及爱国情怀,分析民歌时融入文化自信,但总免不了“贴标签”式的生硬解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而讲座中“思政不是灌输,而是自然融入”的核心观点,让我恍然大悟:好的音乐课程思政,应是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理解作品的过程中,自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就像欣赏《我和我的祖国》时,学生通过旋律的起伏、歌词的意境,自然而然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而非教师直白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触动的是关于“科学评价机制”的阐述。以往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多聚焦于“是否唱准旋律”“是否掌握乐理知识”,却忽略了对“情感共鸣”“人文感悟”的考量,导致课程思政效果难以衡量,也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座提出将“学生对音乐中人文精神的感悟”纳入评价体系,比如通过课堂分享、音乐随笔、作品演绎时的情感表达等方式,综合判断思政育人的成效,这一思路恰好填补了我教学中的空白,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不再是口号,而是有了可操作、可落地的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 这次讲座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是实践的指引。未来我会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在备课时先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政内核,再通过情境创设、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同时优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视其情感与思想的成长,真正让中学音乐课堂成为思政育人的生动载体。</p> <p class="ql-block">编辑、审阅:吴晓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