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过河南舞阳的人,大都知道这里有一个贾湖遗址博物馆。原因很简单,举世闻名的贾湖骨笛就出土于这里。可对喜欢碑刻的朋友来而言,舞阳博物馆是绝对值得一去的。这里不仅有风格迥异的汉画像石,更有独具特色的舞阳碑林。尽管该碑林中所陈列立的碑刻,在中国碑刻史上不见得多么耀眼。但这几通形制别异的碑,还是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通刻立于清乾隆年间的碑刻,不仅伤痕累累,而且在碑的中心部位竟然被人为的掘了一个圆洞,可谓截胫剖心。我们看后,竟然不由自主的生出几分怜悯。如此一来,人们也许会生出如下的疑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碑刻面目全非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造成碑刻被毁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每一通被毁坏的碑刻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然概括而言,不外乎自然力和人为加持两个原因。关于自然力方面,既有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风化,也有特定灾难,强加于其身。比如水灾、地震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然风化对碑刻的毁坏,是最普遍、最缓慢但也最不可逆的。如昼夜与四季的温差变化,导致石材热胀冷缩,内部结构产生应力,最终开裂、剥落。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与碑石中的矿物质(如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以而导致表面粉化、酥解,字迹模糊。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0多年的工业革命,所形成的酸雨,对石材的破坏远远超过元明清时期。有的植物根系如伸入碑刻的裂缝中,其生长力量足以劈裂石碑。即便苔藓、地衣等微生物附着在表面,它们分泌的有机酸会腐蚀石面,其覆盖同样也会加速水分滞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在露天环境中,雨水长期的冲刷也会直接磨蚀碑刻的表面和字口(刻字的凹陷处),使其变得圆滑、浅淡。在风沙大的地区,携带沙粒的风会像砂纸一样不断打磨碑面。加之碑石本身具有吸湿和放湿的特性。频繁的温湿度变化会使石材反复膨胀收缩,导致内部结构疲劳,强度降低。如图所示,就是一通现存北京东岳庙的清碑。由于自然力的强加,已使其面目全非。我曾力图解读碑文,可由于碑面毁坏太甚,结果都是徒费力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令碑刻爱好者痛心疾首的是,导致众多现存碑刻的面目全非,却是人为的。可以说,正是拜人为破坏所赐,让这些碑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自己的容颜。这种毁灭性的破坏,往往是大自然也自叹不如的。如图所示,就是现存山东济宁太白楼的《壮观碑》。相传,开元二十四年,36岁的李白偕妻许氏、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来到任城(今济宁)。太白楼的前身为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李白常在酒楼与诗友宴嬉。李白初到济宁,即被济宁的风光所陶醉,挥笔写下了“壮观”二字。每字二尺见方,洒脱而飘逸,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古城的挚爱。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只有“观”字是李白亲手书丹的。“状”字则是后人补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内,现存一通简称《张禹碑》的《汉故安乡侯张公碑》。为广大读者所不知的是,这通汉碑竟出自西晋墓里。1993年春,偃师的考古工作者对位于该市高龙镇的一座古墓进行了发掘。他们在认定该墓为西晋时期的同时,却在墓中发现了一通造型别致的碑。专家们随后对该碑碑文进行了解读,发现它竟是刻立于东汉永初七年(113)的《张禹碑》。让人称憾的是,因被后人用作了墓门,该碑的顶部已被打成圆弧状。这样一来,西晋墓中竟然出了通汉碑,立时成为当年考古界的一大新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上述几通碑的命运令人唏嘘,那么,因政治运动和宗教冲突而引发的对碑刻的破坏则是令人痛心。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其核心措施之一就是大规模摧毁佛教寺院、佛像和经碑。无数记载着佛教历史、艺术的珍贵碑刻在此类运动中被砸毁、磨平或改作他用。还有改朝换代与战争。在新王朝建立时,为了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往往会摧毁代表前朝正统的碑刻。战乱中,碑刻常被作为建筑材料用于修筑工事、城墙,或直接被炮火摧毁。加之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运动,如臭名昭著的“破四旧”运动,将许多古代碑刻视为“封建残余”而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其破坏程度是空前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66年11月9日至12月7日,仅谭厚兰率领的红卫兵,前后共毁坏文物6000余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历代石碑1000余座,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70余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造成碑刻毁坏的因素还有文物盗窃和殖民掠夺。一些具有高艺术和市场价值的碑刻,尤其是那些带有精美雕刻和名家书法的碑额、墓志,往往是盗墓贼和文物贩子的重点目标。他们多采用粗暴的方式(如爆破、锯割)将碑刻从原址盗走,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在近代,西方和日本的探险队、考古学家曾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珍贵碑刻和拓片,运往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这些文物的原始环境和关联信息因此丧失。还有人们的无知。许多古碑被当作普通的石料,用于修建房屋、桥梁、堤坝,甚至被劈开当作搓衣板、台阶。其碑文在再利用过程中被磨损殆尽。加之频繁的、尤其是技术粗劣的拓印,也会对碑刻造成伤害。使用坚硬的鬃刷猛烈捶打上纸,或使用含胶的墨汁,都会在碑面留下划痕并使墨迹渗入石质,污染碑面,加速风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自然因素是缓慢的“慢性病”,它让碑刻在时光中逐渐“衰老”,字迹模糊,石质瓦解。人为因素则是剧烈的“急性病”或“他杀”,尤其是政治运动、战争和盗劫,能在极短时间内使承载了数百年历史的碑刻灰飞烟灭。认识到这些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如今,通过建立保护棚、加装玻璃罩、控制拓印、数字化存档、迁入博物馆保护等措施,我们正在努力与这些破坏因素赛跑,以期将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尽可能完整地留给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