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培计划(202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下发、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旗(县)中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课堂实施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教学与研究、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旗(县)级中学音乐课堂注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下午,我们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学校李书慧老师关于《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的讲座。以下是第六组老师们的学习心得。</p> <p class="ql-block">组长: 阿拉善左旗第八中学 吴晓彤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讲座,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者对教学创新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跨班级备课的横向联动与跨学科融合的多维探索方面,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提出的“跨班级备课”理念,打破了我对传统备课模式的认知。不同班级有独特的学情与特点,如基础扎实的班级可侧重拓展,而基础薄弱的班级需强化知识建构。这种“因班制宜”的动态备课策略,是对“因材施教”的精细化落实。洞察每个班级的“学习个性”,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比如针对活跃型班级可多开展小组竞赛,对沉静型班级则侧重引导式探究,如将音乐与美术、文史等学科融合的“多维融合”理念,为我打开了教学视野的新维度。以音乐教学为例,当我们结合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分析音乐的情绪与结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便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形成了跨领域的审美认知。</p> <p class="ql-block">组员: 清水河一中 邢海英老师</p><p class="ql-block"> 《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培训心得</p><p class="ql-block">清水河县一中 邢海英</p><p class="ql-block"> 参加李书慧一级教师的《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培训,我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 课程紧扣“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把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融入中学音乐备课全流程,视角精准且具现实指导意义。以往备课常陷入形式化困境,而此次培训提供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实操范式,让我明晰了科学且创新的备课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后续教学中,我将把所学运用到中学音乐备课里,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出发,设计更具科学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助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也让自己的音乐教学迈向新台阶。</p> <p class="ql-block">组员: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三中学 </p><p class="ql-block"> 哈斯格日乐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习《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后,我深受启发。该内容紧扣“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融入中学音乐备课全流程,视角精准且具现实指导意义。它为中学音乐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操范式,彰显了备课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让我明白,在音乐备课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始终,从教学目标设定到教学活动设计,都要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创新备课思路。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学校李书慧一级教师的实践探索,为我在音乐教学备课方面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将积极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升备课质量,助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组员: 清水河县第二中学 冯敏老师</p><p class="ql-block"> 参加李书慧老师 “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课程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李书慧老师的课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学音乐备课的新思路。整堂课紧扣 "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融入备课全流程,让人深刻认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素养培育。</p><p class="ql-block"> 课程通过 《猴子增高》《彼得与狼 》《穿越竹林》《 古代音乐》 " 四个鲜活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设计。每个案例都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以及对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让我明白备课不是简单的教案编写,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系统设计。</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关于 谭维维 四节课的角色转换案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启示我们教学应灵活应变,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而 "备课加减法" 策略更是点睛之笔,"跨的初心与边界""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保障聆听感和时间融合" 等理念,为平衡备课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让我警醒,要打破传统备课的思维定式,在坚持审美体验核心地位的同时,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未来教学中,我将努力实践这些理念,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员:托克托县第四中学 杜虹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参与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后,我深感备好一堂课绝非简单罗列曲目与活动,而是要在“以生为本”的核心导向下,实现跨度与深度的平衡,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p><p class="ql-block"> 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打破“课本限定”思维,既深挖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地方民歌等,让音乐与生活接轨。备课中始终聚焦学生认知规律,低年级侧重节奏感知、趣味互动,高年级融入乐理分析、作品鉴赏,跨度设计循序渐进、张弛有度。</p><p class="ql-block"> 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扣核心素养——通过小组合唱培养合作意识,借助乐器实操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化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这种备课模式,让音乐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主动参与、个性发展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以生为本”初心,在内容跨度与素养导向间精准发力,让音乐备课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p> <p class="ql-block">组员: 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学校</p><p class="ql-block"> 张彩云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彻底刷新了我对音乐备课的认知。过去,我的备课重心常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而这次探索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在以后我将尝试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素养融入教学设计。不再局限于旋律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关联诗词意境,探讨其文化内涵。这让我看到,备课的焦点应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与项目式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升综合素养。这是一次从“教书”到“育人”的观念升华,指引我未来教学的根本方向。永保持一颗学习的心!</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中学 郑鑫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下午,李书慧老师讲解关于了“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的课程,其跨备课模型纵向上从低到高年级、横向上跨各个班级,还能与其他艺术多维度融合,强调备课要精准诊断学情段位,实施“双链接”为下节课埋伏笔。跨年级备课实例丰富,小学有《小猴子蒸糕》《彼得与狼》,中学有《穿越竹林》《帐单》,高中有《古代音乐》,且年级间在速度、情绪、力度等要素上需合理衔接,否则无意义。同时,教学中要将发声练习与本课结合,让课堂动起来,倡导“跨学科备课”多维度融合,教师需转变角色,如通过演唱等体现角色转变,具备角色转变的重要性(亚洲戏剧除外),还列举《如果有来生》《伤你一点颜色》等作品,注重音乐的构思与音乐的意念,以生为本,从生活中的音乐育人角度,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与核心素养培育力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员: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四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凤琴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李书慧老师的讲座极具启发性。当下中学音乐备课存在缺乏系统性、难因材施教、限制综合能力培养等现实挑战,而“以生为本”的备课理念,关注学生兴趣、能力与知识基础,通过系统性、因材施教、整合性备课,构建“三跨”备课模型,从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维融合多维度发力,尤其是纵向跨年级备课强调衔接发展,关键在于精准诊断学情。这启示我们,音乐备课需跳出单节课局限,以学生为中心,系统且有层次地规划,才能真正助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为音乐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组员: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韩静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中学李老师《以生为本跨度有方中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备课实践探索》讲座,我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先点明当前音乐教育正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这一目标变化要求备课思路彻底革新。对此,她提出“三跨”备课模型——跨学科、跨学段、跨情境,为实践提供明确框架。结合具体备课实例,她详解“备课加减法”:减去冗余形式,聚焦素养目标;增加生活联结与互动设计,贴合学生需求。</p><p class="ql-block"> 最终,李老师强调所有设计需回归音乐本位,以旋律、节奏等核心要素为载体落实素养培育。这场讲座让我明晰了素养导向下的备课逻辑,对优化教学实践极具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组员: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关博老师</p><p class="ql-block"> 听李书慧老师关于《以生为本,跨度有方:中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备课实践探索》的分享,收获颇丰。当前中学音乐备课存在缺乏系统性、难因材施教、限制综合能力培养的现实挑战。而李老师提出的备课思路极具针对性,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兴趣、能力与已有知识基础;注重系统性备课以实现因材施教,开展整合性备课来打破学科壁垒。</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三跨”备课模型,纵向贯通助力知识体系构建,横向联动促进学科融合,多维融合则全方位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这种备课模式真正将学生放在中心,通过有跨度、有系统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中学音乐教师的备课实践指明了方向,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能力提升,让音乐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组员:包头市第四十五中 张瀚一老师</p><p class="ql-block"> 李书慧老师开讲中学音乐备课:以生为本,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p><p class="ql-block"> “备课不是单向设计,而是跟着学生需求走的动态调整!”李书慧老师《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培训课上,这句话引发全场共鸣。</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李老师紧扣“核心素养”与“学生主体”两大关键词,拆解实用备课方法:从分析学情时“用兴趣锚点代替知识点灌输”,到设计教学环节时“用跨学科任务打通音乐与生活的联结”,还结合《彼得与狼》《穿越竹林》等经典课例,展示如何让唱歌、欣赏、创作模块“跨度有度、衔接自然”。针对备课痛点,她特别分享“分层任务设计表”,教老师们根据学生音乐基础差异,设计阶梯式学习目标,避免“一刀切”。</p><p class="ql-block"> 现场教师们边听边记录实用工具,不时点头赞同。不少人表示:“原来备课时多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感’,能让音乐课这么有吸引力!”这场培训,让抽象的“核心素养”变成了可落地的备课方案。</p> <p class="ql-block">组员:和林格尔县第二中学石先桃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聆听了李书慧老师的《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讲座,倍受启发。</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以亲身经历,整合了这次讲座,娓娓道来,感动着每一位学员老师。</p><p class="ql-block"> 总的成长理念,用李老师的话说是“向上升,向下看”。</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转型,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到今天的素养目标。从知识到能力,要有创意实践,就要有足够的试错次数。一切从以学生为本出发系统性备课,整合性备课。李老师风趣的讲了一个四度音程,它是民间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李老师以《猴子蒸糕》强调了问题预设的创意性;以《彼得与狼》强调沉浸式聆听音乐,构建导赏,发挥音乐的无语性作用。以《穿越竹林》账单,不以自己设计好的课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改变教学策略,关注学生收获。以《古代音乐》从听音乐到读懂音乐。</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备课,多维度融合,打破壁垒,综合育人,艺术内部融合,广域学科融合。构建“教学智慧库”,善用备课“加减法”。加,就是自己把教材吃透,多多益善;减,只要没用的,都减。</p><p class="ql-block"> 备课,不离开音乐课的灵魂,防止学科混渚,回归音乐本身,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突出音乐本体的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组员:和林县教育局教研室 孙彩林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下午听李书慧老师的《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探索》一课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李淑慧老师的课彻底打破了我对传统音乐备课的认知,为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提供了清晰的备课路径。</p><p class="ql-block"> 课程开篇,李老师点出的音乐教育转型痛点直击我心:过去备课总困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框架里,知识点零散、忽视学生差异,导致课堂难与核心素养目标衔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正是我长期备课中感到迷茫的根源,而李老师提出的“以生为本”核心理念与“三跨”备课模型,恰好为我拨开了迷雾——纵向、横向、多维的立体化设计,让我明白备课不是简单罗列教学环节,而是要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搭建系统性的素养培育框架。</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受益的是李老师结合课例的实操讲解。从《猴子蒸糕》到《古代音乐》,不同年级的案例清晰展示了如何“因班制宜、动态调整”,尤其是“备课加减法”的思路:剔除审美干扰、深化情感内涵,让我意识到备课要学会“取舍”,才能守住学生的深度审美体验。那句“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的比喻更让我顿悟:好的备课不仅要关注单一知识点,更要通过开阔视野、系统思维,带领师生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不仅更新了我的备课理念,更给出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法。未来我会以“三跨”模型为指导,在备课时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让每一次备课都成为滋养核心素养的基石,让音乐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组员:托克托县第二中学 赵晓婷</p><p class="ql-block"> 李书慧老师关于“以生为本的中学音乐备课实践”的分享,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全是可落地的实操方法,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备课思路的新大门,也让我对“以生为本”有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认知。</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备课,总习惯先盯着教材“找内容”,比如这节课要教哪首歌、讲哪个乐理知识点,很少深入思考“学生能不能接受”“学生会不会感兴趣”。结果常常是自己精心设计的环节,学生却参与度不高,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了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李老师提出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备课全流程”,让我明白备课的起点不该是“教材有什么”,而应是“学生需要什么”——要先摸清学生的音乐基础,比如初中生是否能熟练识谱、高中生对哪种风格的音乐更敏感;再结合他们的兴趣点选素材,比如用流行音乐片段引入和声知识,用动画配乐讲解节奏型,让备课真正贴合学生的认知节奏。</p> <p class="ql-block">编辑、审阅:吴晓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