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秋海棠作品

欢舒

<p class="ql-block">当春风桃李的热闹已然散场,夏荷的喧嚣渐渐沉寂,在萧疏的秋意中,秋海棠便悄然登场了。它不与百花争抢春光,只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舒展着那“叶背翻红,花团锦簇”的风姿。这“不争春色自风流”的独特气韵,正是我们透过三十幅前人名作,欣赏与品味秋海棠国画的精髓所在。秋海棠,并非春日里那树影婆娑的木本海棠,而是倚墙傍石、姿态袅娜的草本花卉。其名虽带“海棠”,神韵却截然不同。它茎叶柔嫩,花色却娇艳欲滴,常是红粉交织,于一片碧绿中点缀出无限的柔情与妩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秋海棠被赋予了“相思”、“断肠”的文学灵魂。传说中,它是女子思念远方爱人时,洒落泪水所化,故而又名“断肠花”。这一份深植于基因中的幽怨与深情,使其天生便具备了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水墨题材的潜力,承载了远超其形态本身的情感重量。在这些秋海棠国画中,所能品味到的远不止其形色之美,更是其背后丰厚的文化寓旨。孤标傲岸,自成风流:“不争春色”是秋海棠最核心的精神写照。它避开了春天的繁华与竞争,选择在清冷的秋季独自绽放。这在画家笔下,被升华为一种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的君子之德。欣赏这些画作,我们能看到画家如何通过布局与笔墨,强调其于墙角石边、竹篱茅舍旁的清雅之态,那是一种内敛的、自信的、无需他人认可的美。柔情韧骨,刚柔并济:秋海棠花姿娇柔,看似弱不禁风,却能经受秋霜凉风。这份外柔内刚的品格,恰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士人风骨——外表温文,内心坚毅。在诸多名作中,我们能看到画家以遒劲的线条勾勒枝茎,以温润的色彩点染花朵,正是对这“韧骨”与“柔情”最完美的视觉诠释。秋思寄情,无限画意:那“断肠花”的底色,为秋海棠图蒙上了一层诗意的薄纱。它可以是离人的相思,可以是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可以是对光阴流逝的淡淡喟叹。这份“秋思”使得画面超越了简单的花卉描摹,成为了一个可供观者寄情、抒怀的无限空间。画家笔下的每一朵花,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一个故事,邀请观者与之共鸣。秋海棠以其自身的生命轨迹告诉我们,不必追逐喧嚣的春色,在属于自己的秋光里,同样可以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美。让我们静静品读这些作品,在墨色与胭脂的交融中,感受那一份“不争春色自风流”的孤高与自信,让心灵在秋海棠的幽独与绚烂中,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安顿。</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王震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 海棠蜘蛛</p> <p class="ql-block">海棠蚱蜢</p> <p class="ql-block">海棠秋虫</p> <p class="ql-block">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海棠秋虫</p> <p class="ql-block">海棠蜜蜂</p> <p class="ql-block">鹌鹑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秋海棠双蝶</p> <p class="ql-block">海棠蜻蜓</p> <p class="ql-block">海棠秋蝉</p> <p class="ql-block">蝴蝶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陈半丁蜀葵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何海霞 海棠蝴蝶</p> <p class="ql-block">金 城 西洋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马万里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张朋 戊辰(1988年)作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沈柔坚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钱君匋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陈子庄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汪亚尘 海棠雏鸡</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 翁芝 海棠野菊</p> <p class="ql-block">齐良已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娄师白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许麟庐 秋海棠</p> <p class="ql-block">朱屺瞻 湖石海棠</p> <p class="ql-block">琼瑶 袁行恕 海棠秋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