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记·丹尼尔加蒂&德累斯顿管弦乐团】1️⃣</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11.1(周六)</p><p class="ql-block">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p><p class="ql-block">曲目🎵</p><p class="ql-block">韦伯恩 《弦乐·慢板》 12分钟</p><p class="ql-block">马勒 《第五交响曲》 73分钟</p><p class="ql-block"> 这是享誉世界的德国老牌乐团,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我的旅欧经历中因为这个城市,森帕歌剧院和这只乐团以及当时的掌门人蒂勒曼而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著名指挥,丹尼尔加蒂;上次看他的现场是七年前在布拉格斯美塔那音乐厅,当时的加蒂还是RCO(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总监,那场加蒂和RCO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必须出彩的马勒第五交响曲,“从痛苦走向欢愉”给一个天团和名指带来无限可能,期待值拉满的结果,是…11.1 吆吆,吆——说什么呢?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乏善可陈。</p><p class="ql-block"> 这是Dresden Staatskapelle?🧶\%他?阿&~{一》&_</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是二十天内第二次听“马五”了(10.12在上海东艺刚刚听完姐夫“全马”中的第五)相比之下,加蒂的这版马五完全不在状态,开始的第一乐章,小号🎺一起,,那个三短一长“哒哒哒,哒—”就觉得跟梦游似的,按说“马五”是乐团手拿把掐的“神级”作品,虽不至于场场“惊艳”但也不可以如此“拖沓”,缺乏“光彩”;所以,一个好团+名曲,和一个指挥家的合作,会起什么化学反应,还忽略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场发挥,按说,也不应该啊,🤔🤔😅😅如果仅仅是“状态”问题,还可以理解,如果是指挥家的风格和乐团长期以来的风格“违逆”就是个细思极恐的事了,可是,据说他们在九月埃乃斯库音乐节上“神演”了马五,可我觉得11.1这场马五,不象“神演”,到像是“神游”😝😝😅😅😂😂前面说过了小号有些不定的开场,之后Tutti(全乐队)的声部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效果,明显感觉乐队在开场序奏和呈示部表现上的“差异”。加蒂极度强化了乐章内部的对比,手势指向非常具体,控制感极强,庞大的弦乐声部(16+13+10+10+8)还好些,但整个木管、铜管,包括打击乐,音色极其不统一,风格各异,给我一种极其“零乱”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加蒂版的“葬礼进行曲”的沉重与狂躁?使得这个庞大乐章的复三部结构异常,符合“神游”的特点😂😂😂这种感觉甚至于在乐手(比如圆号、小号)在进入乐段时的“游弋”(这场音乐会我的座位无限靠近打击乐和铜管声部)---第二乐章加蒂保持了第一乐章情绪的延续和总爆发。手势更加充满力度和指向性,强化了能量密度,但和“姐夫”的版本不同的是,二乐章的不确定速度使用到了极致,rubato在乐句的转折处或高潮来临前刻意拉慢,然后突然加速冲向顶点;使得整个音乐的流畅感遭到了破坏,悲剧性也大大的削弱了。无怪乎,有些乐友观后说,这有些不象马勒了…在笔者写到此处时有了一些感悟,加蒂时代的德累斯顿,要注入这个老牌乐团一些什么“加蒂印记”呢,其实这是个问题。保持,会遭到非议,说没啥新意(毕竟有蒂勒曼在先)创意,就会有风险,一种新势力的加入,总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加蒂现在和德累斯顿还是在磨合期(2024年8月加蒂刚刚入住德累斯顿)理念能不能贯彻始终,庞大的90多人的乐手是否都能心领神会,是每个乐团“换帅”过程中的通病,好一阵 坏一阵,一会儿“神演”一会儿“神游”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三乐章的谐谑曲,我感觉到了乐队的融合,无论是连德勒的舞蹈性和优雅的律动,还是圆号独奏以及三声中部的个性化处理,当木管和弦乐产生微妙共鸣之后,加蒂给了这些独奏乐句充分的空间,让它们“呼吸”,突出了其室内乐般的细腻感。乐曲开始变得“连贯了”😂😂直至四乐章天鹅绒般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弦乐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基础。温暖、丰润,感人至深。第五乐章就渐入佳境了,加蒂和乐团把握了这个乐章“挣脱束缚,迎向光明”的叙事主线,情绪和状态一直在线,他并没有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声音的辉煌,为整部交响曲画上了一个充满肯定和胜利色彩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有评论说,加蒂与德累斯顿的马勒《第五》是一次“精英化”的诠释,我深以为然,这个版本的马勒《第五》不适合作为入门首选,但对于加蒂和乐团来说,还有很长的风格确定时间,具体来说,细节控是否要以牺牲整体为代价,其实这是个问题;另外,统一乐团的思想,让所有乐手“共同奔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老中医”,谁给谁看病啊…🥸😅🤔😂</p><p class="ql-block"> 对了,且看今晚,加蒂如何“拆解”英雄生涯,这可是德累斯顿的家族菜,你,丹尼尔,还能提鲜不?😝</p><p class="ql-block"> 要赞一下的是这只乐团的弦乐,提琴🎻 音色统一 温暖,开场曲韦伯恩的《慢板·弦乐》感人至深,丝滑流畅,作品是第一次听,虽然是20世纪的创作,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几个提琴声部的首席,个顶个优秀,开场即高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