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2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

Zvl

<p class="ql-block">由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梁君副教授讲述《新课标背景下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以下是第五组教师的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组长: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第四中学 刘卓拉老师</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艺术传授,更是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人文内涵,通过作品赏析、演唱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将思政目标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第二中学 王琦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习梁君教授《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梁君教授关于新课标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的讲解,为我打开了教学新思路,彻底扭转了我对“美育”与“德育”割裂的认知。教授提出的“三维融合”实施框架——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路径、以价值引领为目标,让课程思政的落地有了清晰方向。</p><p class="ql-block"> 课程中,教授结合歌曲案例,演示如何从作品的旋律风格、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中挖掘思政元素,而非生硬叠加。她强调的“情境化教学法”尤其实用,比如通过模拟民族音乐演奏场景,让学生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自然建立文化自信。这些策略解决了我过往教学中“思政融入难、学生理解浅”的痛点。</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会以教授的方法为指导,在备课时深入剖析每首作品的思政内核,设计更多沉浸式活动,让学生在聆听、演唱、创作中既提升音乐素养,又涵养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以乐育美、以美铸魂”。</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新右旗第一中学 宝音陶格陶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梁君老师的讲座,我对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有了深刻领悟。新课程下,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要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内核,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协同。</p><p class="ql-block"> 讲座提出的实施策略让我受益匪浅:需立足教材精选红色经典、民族音乐等有温度的作品,通过情境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旋律中感悟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关键在于避免思政融入生硬化,要以音乐为本,让价值引领自然渗透。</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将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真正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学校 呼斯楞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聆听了梁君教授《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的专题分享,这场干货满满的讲解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更彻底扭转了我长期以来将“美育”与“德育”割裂看待的固有认知。</p><p class="ql-block"> 教授提出的“三维融合”实施框架——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路径、以价值引领为目标,让抽象的课程思政落地有了清晰可循的路径。过去,我在教学中尝试融入思政元素时,常陷入“生硬叠加”的困境,导致学生理解浮于表面,难以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而教授通过大量鲜活的歌曲案例,生动演示了如何从作品的旋律风格、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让美育与德育自然交融。其中,她强调的“情境化教学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例如通过模拟民族音乐演奏场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文化自信,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学习精准解决了我过往教学中“思政融入难、学生理解浅”的痛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学音乐课程思政并非额外的教学负担,而是音乐教育的应有之义。音乐作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载体,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核,无论是红色经典歌曲中的家国情怀,还是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底蕴,都是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宝贵素材。</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将以梁君教授的教学策略为指导,在备课时深入剖析每一首作品的思政内核,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聆听、演唱、创作的过程中,既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又潜移默化地涵养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以乐育美、以美铸魂”的教育目标,让音乐课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 韩缘奇老师</p><p class="ql-block"> 此次国培让我了解了中学音乐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打破了“思政是附加任务”的误区。梁君老师讲到,新课标下音乐课程思政并非生硬说教,而是要从作品本身挖掘思政内核,让学生在旋律与情感共鸣中自然接受思想熏陶。将思政目标融入教学目标,用互动讨论代替单向灌输,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实践活动。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学既能培养审美能力,也能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会更精准地挖掘作品思政元素,让美育与德育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 特日棍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日下午“国培计划”梁君老师主讲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培训,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梁老师作为呼市赛罕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赛事成果,为我们阐释了音乐思政的实施路径。还让我上台现场指挥《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我很是紧张,又很享受。</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明白,音乐教学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思政育人的载体。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将红色音乐、民族音乐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爱国情,借蒙古族民歌传递文化自信,让音乐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阵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光明学校 吴志强老师</p><p class="ql-block"> 通过梁君老师的讲授,受益匪浅。音乐教师可与历史、语文等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跨学科课程。如与历史教师合作开展“抗战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主题课程,通过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民族精神,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丰富音乐课程的思政内涵。</p><p class="ql-block"> 策划“音乐党史长廊”校园广播专栏,用每日一曲配合思政微讲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音乐思政的熏陶。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养老院慰问演出等实践活动,在用音乐服务社会中培养同理心与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  组员: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第二中学 魏晓菲老师</p><p class="ql-block"> 关于思政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实施梁君老师讲到要贯彻"学科味道,润物无声"的实施理念,坚决反对"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硬说教,思政教育应巧妙地隐藏在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创作者生平以及学科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浸润和情感的共鸣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灵活运用。</p> <p class="ql-block">组员:锡林郭勒盟第一中学 王冬冬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了梁君副教授的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思政教学,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和系统推进的育人工程。它绝非简单地在音乐课上加入思政说教,而是要实现“盐溶于水”般的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 梁教授强调的“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令我尤为启发。这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以往仅关注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与思想认知纳入评估范畴。通过课堂观察、艺术实践中的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审视音乐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达成度,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品格、坚定文化自信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光华校区 白闻雪老师</p><p class="ql-block">以往总觉得思政融入会生硬,此次学习却明晰了“润物无声”的实施路径——可借红色音乐作品传递爱国情怀,用传统民乐赏析渗透文化自信,还能通过音乐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技能与审美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引领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会将这些策略落地课堂,让音乐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纽带,助力学生在旋律中涵养品格!</p> <p class="ql-block">组员: 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金河校区 齐鸿艳老师 </p><p class="ql-block"> 今天聆听梁君教授的讲座,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音乐课的“思政”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教学艺术的升华。我们不能把思政当“标签”硬贴,而要把它变成音乐的“魂”,让学生在欣赏、演唱、创作中自己感受和体会到。比如,一首民歌里就有劳动人民的智慧,一首进行曲中就蕴含着团结的力量。作为老师,我们要更用心地设计课堂,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条路需要探索,但方向已经清晰。</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启东校区 蒯路阳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标背景下深耕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我深刻体会到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音乐作为美育核心载体,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深度融合,既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彰显,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 课程思政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音乐作品的审美浸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筑牢思想根基。实施中,需精准挖掘教材中红色音乐的革命精神、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当代音乐的时代内涵,将思政目标有机融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紧扣新课标要求,立足“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旋律熏陶中感悟初心使命、增强文化自信,以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校 李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梁君副教授《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讲座,我收获良多。讲座精准聚焦新课标要求,系统阐释了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核心逻辑,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清晰指引。</p><p class="ql-block"> 梁教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解了如何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等方式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解决了我以往教学中思政融入生硬的难题。她分享的实操策略,让我明确了音乐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方法。</p><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助力我在今后教学中打造兼具艺术魅力与思政温度的音乐课堂。</p> <p class="ql-block">审阅、编辑:刘卓拉</p>